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企业衰落的相关研究
有关学者主要沿着企业衰落的要素、战略倾向和复苏三个方面依次展开研究,目前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衰落的复苏方面。
一是企业衰落的要素研究。自Whetten(1980)呼吁关注企业衰落以来,衰落的内涵、过程、模式和动因等要素首先成为探究的主题。关于衰落的内涵,早期学者从资源观视角认为企业衰落是特定时期内企业资源基础的实质和绝对量的下降(Cameron,1987;D’Aveni,1989)。后期学者基于绩效观认为企业衰落是持续的绩效下滑现象(Robbins,1992;Trahms,2013)。还有学者从组织合法性角度界定企业衰落(Carmeli,2009)。学者对衰落的模式研究较少,仅D’Aveni(1989)提出了快速、渐进和拖延等模式。衰落的动因多样,归为内外视角(杜运周,2015),内因有组织承诺升级、威胁—刚性、战略失误、个人绝对权力和竞争能力惰性等(郭强,2001;杨镇宇,2005;Carmeli,2009;刘海建,2012),外因含环境振动、人口结构、技术变革、行业衰落和竞争变化等(Grinyer,1990;Witteloostuijn,1998)。
二是企业衰落的战略倾向研究。Mone(1998)、Miller(2004)、Mckinley(2014)、连燕玲(2014,2016)、贺小刚(2017)、宋铁波(2018)、罗肖依(2021)等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衰落的战略倾向进行了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但结论尚不统一。如Miller和Chen(2004)基于前景理论认为衰落促进创新战略;Wiseman(1996)基于刚性视角指出衰落阻碍创新战略。还有学者认为两者存在“倒U形”关系(连燕玲,2016 ;贺小刚,2017)。
三是企业衰落的复苏研究,包括复苏模型和政策研究。Robbins和Pearce(1992,1993)首次提出了包括紧缩战略与创新战略的两阶段复苏理论模型;Arogyaswamy(1995)完善了该模型,强调了紧缩与创新战略的互补关系;学者Chowdhury(2002)、Trahms(2013)进一步拓展了复苏模型,构建了涵盖衰落识别(原因分析)、开始响应、转变(战略行动)和结果的描述性复苏模型。还有一些学者围绕企业活力、衰落认知、创新文化、风险防范、治理机制等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解决企业衰落的政策建议(严闻广,1988 ;郑荣成,2003;王玉梅,2007;刘海建,2012)。
综合来看,企业衰落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一方面,相关研究多属于尝试通过理论分析或案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构建基础理论,尚缺乏定量研究的支撑。对企业衰落如何定量识别(监控、评价、预警),以及对复苏战略实施效果如何定量检验,将是新的研究趋势。另一方面,尽管学者们对企业衰落战略倾向的认识不断提高,对于企业衰落的复苏模型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然而,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企业衰落的复苏理论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融入新的理论诠释和构建企业衰落的复苏路径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二、失败学习的相关研究
随着从经验中学习及失败经验与成功经验比较研究的开展(Fredland,1976;Sitkin,1992;Morris,2000;陈国权,2009),失败学习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学者主要围绕失败及失败学习的内涵、过程和失败学习对企业绩效或复苏的影响展开研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失败与失败学习的内涵研究。企业失败分为完全失败和近失败(Kim,2007;谢雅萍,2016),完全失败被理解为企业的倒闭(Zacharakis,1999)或某项业务的终止(Politis,2009)等;近失败是指经历过衰落且处在失败边缘但最终又起死回生的现象(Kim和Miner,2007)。胡洪浩和王重鸣(2011)认为失败学习是指企业对内、外部经验进行集体反思,通过调整行为方式来降低未来遭遇类似失败的概率以提升企业绩效的过程。谢雅萍和梁素蓉(2016)从个体、团队和组织等层面归纳了失败学习的概念,认为失败学习的核心是探究问题根源,汲取经验教训,并采取措施实现原有期望的过程。
二是失败学习的过程研究。继Argyris(1978)提出单环和双环学习的概念后,出现了二阶段、三阶段和四阶段等失败学习过程模型。二阶段模型涉及单环和双环学习(Tucker,2003),具有开创意义,但难以系统诠释失败学习过程;三阶段模型包括失败识别、失败分析和审慎试验(Cannon,2005),描述了失败学习的全貌,但多囿于理论探讨,如张玉利(2015)应用该模型构建了高成本事件失败学习框架,较少开展实践应用;四阶段模型涵盖失败定义、失败解析、储存知识和失败知识运用(Cusin,2012),目前局限于理论模型和案例研究。
三是失败学习对企业绩效或复苏的影响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失败学习对企业绩效或复苏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Davenport,2001;Stengel,2003;Cannon和Edmondson,2005;Kim和Miner,2007;于晓宇等,2013;郝喜玲等,2017;王华锋,2017)。Davenport(2001)通过案例研究演绎企业如何获取经验、挖掘及应用知识以改善绩效的过程,揭示了组织从经验中学习提升绩效的内在机理;Stengel(2003)通过获取数据—剖析问题—履行“宝洁复兴计划”的学习逻辑,展现了宝洁公司复苏发展的过程;Kim和Miner(2007)研究了“近失败”企业经历衰落史与复活史的过程,指出近失败学习在推动企业复苏和成长方面意义重大。
由此可见,失败学习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从完全失败的视角解读失败学习的价值,近失败现象并未得到充分的解释(Kim和Miner,2007;谢雅萍和梁素蓉,2016)。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困境,不仅需要利用完全失败学习降低失败风险,而且需要利用近失败学习实现衰落企业的复苏和发展。而且,基于失败学习治理企业衰落的专门研究很少,失败学习驱动衰落企业复苏和成长的内在逻辑仍有待揭示,目前的研究只是定性地给出了失败学习有助于企业复苏和发展,但以怎样的方法、过程和机制均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亟需进一步探索。
三、相关文献评价
综合以上文献,国内外学者在企业衰落和失败学习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借鉴。但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国外有关企业衰落的研究结论在我国未必适用(杜运周等,2015);而且现有大多数文献主要是从定性的视角探讨企业衰落的相关问题,缺乏企业衰落的相关实证研究。此外,国外多数研究对象为一般企业的企业衰落问题,对于制造业企业衰落问题则很少涉及。同时,尽管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企业衰落的模式(D’Aveni,1989),但缺乏系统的论证过程和有效方法的支持。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也有学者提出了两阶段模型及其扩展模型(Robbins和Pearce,1992;Trahms等,2013),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尚缺乏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企业衰落复苏路径,尚需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此外,从政策层面探讨企业衰落的治理对策对衰落企业的复苏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的复苏模型很少考虑企业衰落应对政策设计(Trahms等,2013)。基于此,失败学习为探索衰落企业复苏的方法和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衰落企业如何开展失败学习对其复苏发展至关重要。
本书将企业衰落与失败学习有机融合,分析企业衰落、企业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构建失败学习视角制造业企业衰落的复苏逻辑模型,探寻我国制造业企业衰落治理的具体路径和政策选择,即形成“衰落识别—衰落探究—审慎试验”的复苏路径,并基于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提出衰落企业复苏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