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2,我的网店通现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2章 远方的来信

张志冬虽然心中忐忑,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迎接这个挑战。

会议在大食堂举行,村民们陆续到场,大家面色凝重。

虽然心中都有着不安,但对于重建生产队的想法却是基本一致。

张志冬站在前面,清了清嗓子,准备发言“大家好,感谢大家能在这个艰难的时刻聚在一起。我们都知道,近期的雪灾给我们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

为了能让大家的生活逐渐好转,我提议重组生产队,大家一起合作,恢复我们的生产。”

话音刚落,村民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坐在角落里的会计却显得有些不安,他微微皱眉,打断了张志冬的发言。

“张志冬,我不是反对重组生产队,而是我觉得你不适合当村长。”会计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为什么?”

“你虽然有责任心,但你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我们村子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来领导,而不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人。”刘明继续道,语气中透着不屑。

这话就很明显了,他就是本着村长的位置来的,毕竟跟着老队长这么久了。

而且他也怕张志冬当上村长之后报复自己,两人的矛盾持续这么多年了,基本没有缓和的余地。

村民们面面相觑,议论声渐起。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老队长终于下定决心,他一锤定音,全力支持张志冬。

老队长心中其实一直在犹豫,面对村子的未来,他感到无比的压力。

他知道,村长的位置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责任与担当的象征。

张志冬的优势在于他对村子的了解和对资源的掌握,这让老队长意识到,虽然会计在数字上很有一套,但在实际操作中,张志冬显然更胜一筹。

“温饱线”这个词在村民们的心中早已变得苍白无力。

在这个时候,谁当村长,似乎都能勉强维持生计,但随着开放的脚步走的越来越快,现在还只考虑温饱线,就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老队长在心中反复思量,长远来看,张志冬手中掌握的资源,才是村子真正需要的。

张家屯是一个耕种面积不大的小山村,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山里的山货和猎物,而张志冬在这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

他能将村民手中的山货换成粮食和钱财,这正是老队长认为他能够带领村子走出困境的根本原因。

“重组生产队”这个词在村民的耳边响起,虽然大家对这个概念有些陌生,但张志冬的眼神中透出坚定与自信。

他参考自己记忆中街村的结构,重新组建了村委,村委作为决策核心,肩负着制定村庄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决策的重任,带领村庄走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张志冬的计划并不仅限于简单的重组,而是希望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组织,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参与到村庄的发展中来。

他根据村民的数量,组建了四个村民小组,这些小组将成为基层的组织单元,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各项活动,传达村委的决策和部署,协调村民之间的关系,收集和反映村民的意见与建议。

“各位村民,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让我们的村庄变得更好。我们不仅要温饱,更要富裕!”

老队长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张志冬的表现,心中暗暗称赞。

他看到张志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那是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张志冬的提议在村民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到新成立的山货采收队和狩猎队中。

村民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仿佛重建的希望就在眼前。

随着生产队的组建,张志冬开始了一系列的动员和培训工作。

他带领村民们在大食堂召开了第一次会,详细讲解了各个小组的职责和目标。

张志冬还按照街村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根据工作岗位和劳动强度等因素领取工资,工资水平因具体工作而异,普通村民正常领取一般不低于20元,且在分配工资时还体现了“四个倾斜”,如向集体、脑力劳动、外工倾斜等。

他鼓励大家发挥各自的特长,积极参与到重建工作中来。

这天张志冬正在村委和老队长等人商量事情,大本事就急匆匆的跑了过来。

“村长,有你的信。”

张志冬也没在纠正他的叫法,自己说了很多次了,还像之前一样叫自己志冬就行,可大本事还是我行我素。

接过大本事的信,张志冬心里打起了问号,他还真不知道谁给自己寄的信,自己认识的人大多都是村里的,外面人也只有当兵的时候认识的那些战友,可自己记忆中,从退伍回来就没有联系过,怎么有人会给自己寄信?

“寄信人严德春,老严?”

严德春是张志冬在部队时的班长,上一世的时候两人根本就没有过多的联系,因为这年头通讯不是很发达。

等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都已经是2015年了,那时候严德春是江浙有名的餐饮大亨,跟张志冬也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了,所以老战友见面的时候虽然很是亲切,但张志冬自觉和对方不是一路人,后面就没有再联系。

也不知道他这时候给自己寄信干什么,张志冬打开了信封。

志冬:

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前些日子在报纸上看到了你成为打虎英雄的报道,我激动得眼眶都湿润了,为你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当年在部队里,我就知道你小子有股子冲劲和正义感,没想到如今成了大家敬仰的英雄。

我现在在江浙这边,开了一家老兵饭店,生意还算过得去。

每天迎来送往,心里却总是空落落的,常常想起咱们一起摸爬滚打的日子。

不知道你最近怎么样?身体还好吧?家里人都一切顺遂吗?

我想着,你要是有时间,就来江浙这边找我玩玩。

咱哥俩也能好好叙叙旧,一起回忆回忆那些年的军旅生涯,聊聊这些年各自的经历。

我这饭店虽说不大,但也算是有个落脚的地方,你来了,咱就痛痛快快地聚一聚。

期待你的回信,也盼着能早日与你重逢。

你的战友:严德春

1983年2月18日

老队长见张志冬坐着没动,便关心道:“志冬,谁的信?是老战友寄来的?”

“嗯,以前的老班长寄来的,说是看到了关于我打虎的报道,问我有没有时间,要是有时间就去他那里找他聚一聚。”

张志冬的心中涌起一阵温暖,仿佛寒冷的冬日里突然洒下了一缕阳光。

他坐在简陋的桌子前,手中捏着严德春寄来的信,字迹工整而有力,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热切与关怀,仿佛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虽然在部队时与严德春的情谊并不深厚,但那段岁月的回忆总是让人怀念,犹如一缕清风,轻轻拂过心田,唤醒了他对往昔的种种美好回忆。

张志冬的眼睛在字里游走,心中不禁一动。

严德春提到的那些资源,或许能为自己带来一些帮助。

依靠网店偷偷摸摸地,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无奈。

要是能有个输出口,事情就好办了。

毕竟严德春人在江浙,那边的市场需求与资源整合能力无疑是自己所欠缺的。

“或许可以试试。”张志冬的心中闪过一个念头,决定给严德春回信,问问他有没有对东北的山货有需求。

就在张志冬准备写信的同时,村民们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山货采收队在山上忙碌着。狩猎队则在森林中追踪猎物,耳畔传来阵阵鸟鸣与树叶的沙沙声,村庄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几天后,张志冬收到了来自严德春的回信。

信中提到,严德春准备过来探望,想要与张志冬见面,讨论一些合作的想法。

张志冬的心中一喜,仿佛一颗沉重的石头终于落地,或许这正是一个改变村庄命运的机会。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张志冬开始为严德春的到来做准备,清理家中的杂物,准备一些山货,想要给老友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清晨的空气清新而凉爽,张志冬骑上摩托车,驶向县城。

沿途的山峦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张志冬的心中充满期待,他想象着与严德春相见时的情景,想象着他们讨论合作的可能性。

在县城的车站,张志冬停下摩托车,四处张望,寻找着熟悉的身影。

终于,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了严德春。

老友身穿一件黑色风衣,面带微笑,显得精神焕发。

张志冬心中一阵激动,快步走上前去,拍了拍严德春的肩膀。

“老班长,真是好久不见!”张志冬笑着说道,语气中满是亲切。

“志冬,我也很想你啊!”严德春回应道,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他们紧紧握住彼此的手,似乎在这一瞬间,所有的距离都被拉近了。

“走吧,咱们回村去。”

一路上,严德春向张志冬讲述了自己在江浙的经历,提到那里的市场如何繁荣,资源如何丰富。

张志冬则向严德春详细介绍了村庄的情况,特别是山货的采集和销售情况。

他们的谈话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仿佛彼此之间的距离早已消失。

回到村庄,张志冬带着严德春参观了自己的家,展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山货。

严德春对这些山货赞不绝口,尤其是那些新鲜的野蘑菇和松茸,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些东西在江浙市场上一定会有很好的反响!”严德春兴奋地说道,“我们可以一起合作,开拓市场。”

张志冬心中一阵欢喜,点头应道:“我也这么觉得!这次你先带回去一批,看看反响如何。”

接下来的几天,张志冬和严德春几乎每天都在一起,讨论合作的细节。

严德春带来了许多江浙的市场信息,帮助张志冬分析如何将山货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合作的深入,张志冬发现严德春不仅是个有眼光的商人,更是个善于沟通和协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