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背景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绿色化转型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企业一致的任务。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中国于2020年率先提出“3060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绿色转型发展的领路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节能减排的计划和排放限制措施,企业面临新的市场环境与发展机遇。如何调整企业生产与运营策略,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控制碳排放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关心的研究议题。再制造和循环利用可以减少碳排放量,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可见,再制造作为实现碳减排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可以兼顾经济和低碳发展的生产方式。通过对旧产品的回收利用,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简化生产工艺,减少碳排放量。在企业实践中,生产经营的低碳化和再制造方式是应对碳排放限制较为有效的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塑造竞争优势的新制高点。
再制造产业是指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废旧产品的性能提升为目标,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将废旧产品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修复和改造的一种产业。再制造产业是相对于原产业的次级市场(也称二级市场)。在《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中的绿色发展思想的政策背景下,具有循环利用、保护环境作用的再制造产业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激烈变化,跨国公司正加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如通过专利武器,占领并控制技术的制高点,压缩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空间。在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如对专利产品实施再制造是否侵权,如何区别再制造产业产品的修理与再制造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可见,再制造产业涉及原产品知识产权人的专利与再制造厂家的利益冲突。这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和再制造产业发展中不容回避的课题。
ESG理论是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ESG)绩效的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它强调企业在追求财务绩效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ESG作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抓手之一,是评估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与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的重要方式。自提出ESG理论以来,以其广泛适用性和可量化评估的特质,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应用、成为全球新共识。以ESG作为企业评分标准于境外已行之有年,将知识产权纳入ESG更是有迹可循,如台积电(TSMC)于2013年首创企业营业秘密注册制度时,已将营业秘密注册制度纳入企业ESG。
ESG视角下,再制造产业不仅能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三废”排放,还能帮助再制造企业节约原材料成本。由于原产品受知识产权保护,明确再制造的侵权风险,是协调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利益平衡的基础。随着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国内外相关侵权案例不断涌现,因此需要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下再制造产业及闭环供应链的相关课题,如再制造产业的知识产权侵权类型及辨析,并建立ESG视角下的治理机制,依此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决策优化及再授权模式,通过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决策模型和协调机制,实现各方合理分享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收益,消除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和利益冲突,协同实现我国再制造产业的持续发展,进而为低碳经济提供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