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部门处罚违法违规机构的方式选择与罚款定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国际金融业关注的重点问题。银行的违法违规经营活动虽然能给自身带来超额收益,但其违法违规行为极易引发风险事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纷纷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是保证金融监管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在银行业违法违规行为频现和金融强监管的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违法违规行为做出的行政处罚数量明显增多,大额罚单亦屡见不鲜。

在此背景下,研究银行违法违规、监管处罚以及处罚效应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既有国内外相关研究往往聚焦于一般公司的违法违规与处罚,少量探讨银行业违法违规处罚问题的文献大都基于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与监管制度,其所得结论很难适用于我国实际的金融环境和监管制度。我国银行业违法违规的现状如何?金融监管部门如何处罚违法违规银行?处罚是否有效?对违法违规银行又会产生什么影响?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本书从监管处罚的视角出发,以银保监会2023年3月,根据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安排,在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并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归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强化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统筹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风险管理和防范处置,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将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划入原属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由其负责金融稳定和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研究审议金融领域重大政策、重大问题等。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作为中央金融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列入党中央机构序列。不再保留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并将其职责划归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经过此轮机构改革,我国形成了“一委一行一局一会”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认为,本书的研究和结论在国家新的金融管理架构下仍然是成立的。以下不再一一具体说明。公开披露的银行违法违规案件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我国银行业违法违规的现状,扩展了公司违法违规领域的研究视野;此外,本书探讨了银保监会对银行违法违规案件不同的处罚方式选择以及罚款定价的影响因素,研究了监管处罚对银行所造成的影响,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金融监管理论体系,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为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和完善处罚方案,评估处罚影响以及改善监管处罚的效果和效率等提供有力支持。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梳理银行违法违规处罚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本部分首先从监管处罚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探讨了银行违法违规与监管处罚的理论基础,其次分别从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的动机、违法违规的处罚及其他约束机制、监管部门处罚选择与罚款金额的确定、违法违规处罚的效应、处罚的效果与效率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评述。

第二,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对银行违法违规的监管处罚制度。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和美国的银行监管机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的主要处罚方式及处罚流程等;然后以罚款这一金融监管机构最常用的处罚方式为例,详细对比了中、美两国罚款制度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在罚款的设定原则、罚款金额的计算以及罚款的调整机制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具体来说,在罚款的设定原则上,美国主要强调“不获益”原则,即罚款应使得银行无法从其违法违规行为中获得额外收益;而我国则更加重视“过罚相当”原则,即罚款的设定应与违法违规案件所造成的危害相符。在具体罚款金额的计算上,美国主要根据银行违法违规案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采取按天分级计算罚款金额的方式,而我国则是依据银行违法违规案件类型,采取分类确定案件罚款金额上下限的“数距式罚款”。在罚款的调整机制上,美国建立了罚款根据物价变动而变动的通货膨胀调整机制,而我国则缺少相应的机制。

第三,统计分析我国银行业违法违规处罚的现状。本部分首先分析了银保监会处罚违法违规案件的总体趋势;然后根据违法违规机构的类型以及违法违规案件的种类等因素对银保监会开出的罚单进行分类,全方位地探讨了银行业违法违规案件及相应处罚的分布特征;最后根据处罚对象的不同,详细讨论了银保监会对违法违规机构和当事人所采取的处罚方式。研究发现,2004—2020年,银保监会实施行政处罚的数量与罚款金额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在各类机构中,银保监会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类机构的处罚次数最多,对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类机构违法违规案件的罚款金额最高;此外,在所有类型的违法违规案件中,贷款类违法违规和内控类违法违规案件较多,同时各类案件在不同机构中的占比也有所不同;在处罚方式的使用上,银保监会对违法违规机构最常使用的处罚手段是罚款,很少对机构采取停业整顿和吊销金融许可证类的处罚;而对于违法违规的个人来说,银保监会最常使用警告类处罚手段。

第四,探讨影响银保监会对违法违规案件罚款定价的主要因素。本部分通过分析银行实施违法违规的动机、银行违法违规行为对社会其他主体所造成的损失以及监管处罚所需的成本,构建了监管处罚银行违法违规行为总损失的最小化模型,并基于银保监会的行政处罚数据,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银保监会罚款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银保监会对性质严重的违法违规案件罚款更高,同时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违法违规案件,银保监会对内控类违法违规案件的罚款更高。此外,银保监会对不同机构违法违规案件的罚款存在明显的差异。银保监会对上市银行类机构违法违规案件的处罚更重,而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大型国有银行违法违规案件的处罚偏轻。

第五,实证分析银保监会对违法违规银行的监管处罚效应。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监管处罚导致的资本市场反应以及处罚对银行盈利能力和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银保监会的处罚会对违法违规银行股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在处罚公告引起的总价值损失中,罚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小,声誉损失占主要部分,声誉机制是约束银行违法违规行为的主要因素。其次,监管处罚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监管处罚对银行营业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监管处罚会通过降低银行存款规模的方式来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最后,监管处罚能够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处罚对不同银行风险偏好的抑制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充足率监管压力会削弱处罚对风险偏好的抑制作用。相对来说,没有资本充足率监管压力的银行对监管处罚的反应更加敏感。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第一,本书试图研究监管机构处罚银行违法违规行为法律依据背后的经济依据。通过对Becker(1968)与Polinsky和Shavell(2000)的模型进行修改,同时结合银行违法违规案件的特点构建了银行违法违规案件总损失最小化模型。本书从经济学理论层面探讨了影响银行违法违规案件罚款的主要因素,为监管部门处罚违法违规银行的执法行为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同时本书结合银保监会行政处罚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案件罚款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而既有相关文献大都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监管机构处罚的趋势、特征以及研究银行违法违规的经典案例为主。本书为研究银行实施违法违规行为的动机,探索最优处罚策略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补充。

第二,现有企业违法违规处罚的相关文献通常聚焦于一般上市公司,且相关研究往往会排除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鲜有研究探讨处罚对银行业绩表现的影响。本书利用银行层面的监管处罚的数据,以银行市场价值和经营绩效衡量银行的业绩表现,分别从长期和短期的角度检验了监管处罚对违法违规银行股票市场表现的影响,研究了监管处罚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拓展了公司违法违规领域的研究视野。同时本书发现,监管部门的处罚给银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并不大,但是监管处罚会使银行声誉受损并遭受巨大的声誉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监管处罚可以通过声誉机制降低银行的存款规模从而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因此声誉机制能够有效地约束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本书深化了对金融监管部门处罚效果与声誉机制作用的认识,为金融监管部门评估和完善监管处罚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三,银行强监管旨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现有研究大都从规则层面探讨金融监管对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然而,如果监管机构不能有效地监督银行并对不符合要求的银行进行处罚,即使设计再合理的监管规则也无法达到监管目标。因此,本书从处罚的角度出发,利用银保监会的行政处罚数据,检验了监管处罚对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资本充足率监管与处罚对银行风险偏好的联合效应,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了金融监管对银行风险偏好的影响的研究成果。此外,本书利用网络爬虫方法抓取了银保监会机关、银保监局与银保监分局所披露的全部行政处罚公告,并利用统计软件从中整理计算出各银行所受监管处罚的微观数据,样本丰富且数据充足,克服了以往金融监管相关研究样本量偏少(张宗新,2007)、监管指标设计过于宏观(潘敏、魏海瑞,2015)而可能导致估计结果不够精确的问题。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融监管部门处罚违法违规机构的方式选择与罚款定价研究”(19BJY251)的成果。项目主要完成人:张桥云、段利强、李恒清、范才颖、李佳颖、邓稚弋、陈虹宇、吴静、戴治勇、彭欢、李四光等。

张桥云
2023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