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你的微信头像决定了你给人的“第一印象”
我们知道,人感知这个世界最直观的方式是视觉。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物体,本质上是光刺激视网膜引起视感觉,然后经过大脑皮层的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各种图像。商标、雕塑、漫画……每个图像的背后都是一连串的视觉信息符号。与枯燥乏味的文字相比,我们更愿意看这些视觉信息。
在社交网络繁盛的今天,每个人在各个社交平台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头像,而头像本身也属于一种视觉符号,这种视觉符号的背后,是使用者运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将人们拉进或推出其所刻意经营的世界。我们的社交头像和名字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框架设定”。在与他人相识的最初阶段,我们只能通过这个特定的框架来了解对方。我们可能会根据对方的头像大致推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决定以什么样的口吻和态度与其展开交流。当然,通过观察头像这一初级的“框架设定”,我们并不能获得对方的全部信息,一些关键信息可能被隐藏起来了。
第一印象
当我们身处一个新的环境中时,往往会以自己既有的经验为基础,将这个环境中的人、事、物进行归类,由此形成的对有关人、事、物的最初感觉就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很长时间,并影响我们后续对与之相关事物的评价。第一印象形成的同时,先入为主的观念也就建立起来了。如果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很差,那么后续与对方沟通、交流的可能性就会很低。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第一印象对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大于后续交往所产生的影响。在网络上进行社交时,由于头像反复出现,这个过程其实强化了双方对彼此头像的印象,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一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了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他着重强调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第一印象对后续交往产生的持续影响。例如,在约会过程中,男方绅士、体贴的行为可能给女方留下“暖男”的印象,这一印象会深深地留在女方的大脑中。
在社交中,人们越来越会“装模作样”了。这里并没有任何贬低之意,实际上会装模作样或以对方喜欢的方式修饰自己,是进化的特征和表现。例如,动物通过伪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进而得以存活、繁衍。人则通过无伤大雅又合乎场景的自我修饰,非常巧妙地促进事情的发展,并谋求树立一个对方喜欢的形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第一印象这个问题上,首因效应仍然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印象仍然决定着我们对人、事、物的初步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根据对对方的第一印象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这存在一定的风险,很多人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把自己或打扮得年轻时尚,或伪装成一副热情、善良的模样,实际上却暗藏祸心。
大脑倾向于将问题简单化
从行为科学角度看,第一印象的产生取决于人类大脑的薄片撷取能力。从表面上看,薄片撷取是一种不假思索的思考方式,是人类天生拥有的一种能力。其中,薄片是一种观察范式,撷取则是对少量信息的快速提取和堆叠。
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在《决断2秒间》一书中提到,我们会将很多经历都通过薄片撷取存储在脑海中,如遇见了一个新朋友、快速做完了一件事、经历了一场小说般的冒险。要想解释这种天生的能力,我们需要了解人类大脑的思考机制。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对此有过深度剖析。在他看来,人类大脑的思考机制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双系统,其中系统一是简单思考模式,系统二是复杂思考模式,两个系统在不同环境下各司其职。例如,当你思考今晚吃什么时,大脑则启动了简单思考模式;而当你做题时,大脑采取的是复杂思考模式。前者更为感性,会根据惯性思维做出判断,这在碎片化社交中很常见。
在各种社交场合中,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将问题简单化,希望借助少量信息对某件事快速做出判断。例如,我们会凭借与一个人刚接触的经历,推测他的一些个人信息,如性格、人品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既有经验占据主导,然后我们的大脑会将这些第一印象存储在记忆薄片里,形成对这个人长期而稳固的记忆,其后续的行为对记忆薄片中形象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所以在面试、约会等社交场合,第一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在网络社交时代更是如此,从添加对方微信的那一刻起,头像作为典型视觉符号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我们会将很多形容词与对方的头像联系在一起,进而对对方形成与其可能毫无关系的第一印象,如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平时都有哪些生活习惯、生活是否幸福等。
由此可见,当一个人的信息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学会先怀疑一下自己的感觉和直觉很有必要。并且当我们了解了第一印象效应时,它可能就开始失去其效用。我们将不再拘泥于他人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不再纠结那些表面现象,而是会更仔细、更深层次地关注这个人的一言一行,这个人后续的选择、行为是否与你们初次见面时相符。当我们这样想并做出判断时,所见所感就更接近事实和真相。
不同类型微信头像背后的心理隐喻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不同类型微信头像背后的心理隐喻。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内容并非严谨的研究结果,而是对大量样本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将微信头像类型大致分为真人照片和非真人照片两类。
1.真人照片
· 自拍照、背影照
不要以为用自拍照作为微信头像的人就一定很自信,他们很可能是在展示自己的其他方面,如身材、穿搭。很多女性选择使用自己的背影照作为微信头像,原因可能是她们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也可能是追求一种神秘感。
当然,在用自拍照作为微信头像的人中不排除自恋者,他们经常在朋友圈发布自拍照,十分渴望表现和展示自己以获得更多关注。
· 合照或恋人的照片
这类人一般对自己目前的婚姻状态或感情状态较为满意。这里的感情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友谊。在这类人看来,他们与伴侣或同伴之间的关系牢不可破,自己的感情状态令人满意且值得分享,于是选择合照或恋人的照片作为微信头像,意在向外界明确传达这一信息。
· 商务照或证件照
用商务照或证件照作为微信头像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比较严谨、努力且值得信任,在生活中则比较细致。在与这类人交流时,话题可能经常围绕着工作进行。
还有一些人会使用艺术照作为微信头像,这类人的社交能力往往较强,对自我的认可程度也很高,不会轻易贬低自己或抬高他人。
· 非本人照片
这类人对自己的形象不自信,或者觉得自己的形象不完美,于是他们需要从完美的头像中获得满足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从外观到造型再到其他方面,有些人的形象管理做得很好,有些人却做得不好,然而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于是很多人将自己的这种美好期待寄托在社交头像上,而被选作头像的人的长处也许正是使用头像者的短处。例如,一名头发稀疏、外出习惯戴帽子的女生,其微信头像可能是一个头发浓密的女生。
2.非真人照片
· 笑脸或表情包
有趣的是,很多喜欢用笑脸作为微信头像的人并不喜欢笑,他们选笑脸作头像是为了给他人以积极、温暖的感觉,让他人愿意和自己交往。而喜欢用表情包作头像的人则比较有趣,他们时刻都在寻找生活中的小乐趣,头像也会随着心情不停地更换。
· 搞怪、小动物或卡通形象图片
搞怪、小动物和卡通形象图片是最常见的社交头像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用这类图片作为头像的人有可能表现为两个极端,要么充满孩子气,要么内心成熟,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比较浪漫且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 风景或植物图片
当看到风景或植物图片时,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舒适、包容、没有压力。仔细观察身边使用这类图片作微信头像的人你会发现,他们普遍性格随和、乐观、没有功利心。
还有一些人会随便选取一些背景图片作头像,往往是家里的某个角落,如厨房、卧室等,这类人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
· 物件照片
这里说的物件可能是钥匙、手表、图书、水杯等。用物件照片作微信头像的人的领域意识往往很强,十分在意个人的空间和时间,做事情追求完美或完整,属于比较循规蹈矩的一类人。
你是否经常更换微信头像
频繁更换微信头像
有的人频繁更换微信头像,其实这种行为容易暴露自我。人们在面对潜意识里无法接受的东西时会产生焦虑情绪,自我暴露就是潜意识里的东西显现出来了。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人不可触及的部分,可能是一段受伤的感情,也可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那些敢于接受自己的人,会慢慢理解这些经历,提高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而那些极力隐藏自己的人,则总会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适当的自我暴露是接纳自己的表现,有助于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缓解消极情绪。
此外,频繁更换头像的人往往把情绪都表现在脸上,也就是情绪起伏较大。这些外显的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带给我们充足的动力,朝着目标前进;消极情绪和痛苦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不断调整自己,发挥自身优势。
不愿意更换头像
还有一些人不经常或不愿意更换头像,他们害怕更换头像后他人就找不到自己或不能及时记起自己。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点:抗拒改变,对不确定性和未知事物感到恐惧。这种心态让他们甘愿维持现状,不愿意做出任何改变。这让他们总是原地踏步,过着墨守成规的日子。
此外,微信头像可能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心境。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用过的微信头像,在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人生阶段,微信头像是不是不一样,一方面环境影响了你对头像的选择,另一方面你选择的头像会促使你调整自己。正如那些喜欢用背影照片作头像的人,他们的内心可能追求神秘感且比较独立,他们不希望给身边的人太大的压力,于是选择了不表露情绪却又带有一定的距离感和引人遐想的微信头像。
小贴士:如何巧妙利用头像塑造个人形象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社交软件的头像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它代表着我们的状态和态度。也就是说,我们的个人状态和态度其实处于暴露状态。另一方面,头像也是我们的一个身份证明,与我们穿的衣服、养的宠物一样,当他人看到这些信息时,能立刻联想到我们。所谓利用头像塑造个人形象,其实就是这个原理。因此,在选择头像时,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等人际交往原则。但首因效应在多数情况下只在开始时起作用,一旦关系进入实质性阶段,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就会接替发挥作用。所以必要时,我们可以根据交往人群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改变或巩固他人对我们的印象。
当下社会,人们在网络上交流得越来越频繁,一个人的社交头像和名字往往就是他自己给外界的第一印象。不要小瞧第一印象,在快速交流过程中,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后与对方沟通、交流的上升空间有多大,双方的关系能够进展到何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