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作为一位博物学家乘坐“小猎犬”号船环游世界期间,我对南美洲生物的分布、现存生物与古生物之间的地质关系感到非常惊讶。这些事例似乎让我们对物种起源有了一些认识。1837年回国后,我花了五年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并记录了一些简短的笔记。到了1844年,我把这些观点扩展为一篇结论性的概要,当时我就认为这些结论很可能是正确的。从那时起至今,我一直坚定地追求这个目标。请大家原谅我讲述这些个人细节,这是为了证明我并没有草率地得出这些结论。
如今,我的工作已接近尾声,但仍需两三年时间才能完成。鉴于我的身体状况不佳,有人建议我先发表这篇摘要。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华莱士先生目前正在研究马来群岛的自然历史,他在物种起源问题上得出了与我相似的结论。继而我从概要中摘录一些内容,与华莱士先生的杰出研究报告一起发表,为此我深感荣幸。
现在发表的这篇摘要必然是不完美的。我无法在此为我的论述提供详细的参考文献和证据,但我希望读者能对我得出的结论抱有信心。毫无疑问,尽管我一直谨慎对待,查阅权威资料,但错误难免。在这本书中所讨论的每一个论点都可以找到支持的例证,但在解释这些例证时也可能得出与本书相反的结论。
关于物种起源,我将在本书第一章讨论驯养状态下的变异。因此,我们将了解到大量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通过特定的选择积累连续的微小变异,最终产生显著差异。接下来,我在第二章会讲述自然状态下物种的变异。在第三章中,我们将讨论世界上所有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由于每个物种出生的个体数量远超过可能存活的数量,因此物种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生存斗争。任何生物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对自身有利的方式进行变异,无论变异多么微小,都将带来更多的生存机会,因此就被自然选择了。从遗传原理来看,任何被选择的生物都会倾向于繁衍其变异后的新形态。
第四章将对自然选择这一基本主题展开较长的论述。我们将看到自然选择如何导致较不完善的生物大量灭绝,并引发我所谓的性状分歧。在第五章中,我将探讨复杂且鲜为人知的变异规律和生长规律。在接下来的第六章至第九章这四章中,我将讨论自然选择理论中最明显和最重大的难点。第一个难点是过渡,即如何理解一个简单的生物或一个简单的器官演变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生物或构造精致的器官。第二个难点是本能,也就是动物的精神力量。第三个难点是杂交,即物种杂交的不育性和变种杂交时的可育性。第四个难点是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在第十章中,我考察了生物在时间尺度上的地质演替。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描述了它们在空间上的地理分布。第十三章论述了生物在胚胎期和成熟期的分类或相互的亲缘关系。在最后一章,我将对整部著作进行一个简要的概括,并给出一些结论。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对生活在周围的所有生物之间关系的无知程度,以及物种和变种起源中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虽然许多问题我们至今仍无法弄清楚,而且还将长期如此,但经过最审慎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之后,我坚信大多数博物学家所接受的观点,以及我以前所接受的观点,即“每个物种都是独立创造的”是错误的。我坚信物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些属于同一属的物种,是其他一些通常已经灭绝的物种的直系后代,就像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一样。此外,我相信自然选择是主要的而非唯一的变异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