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读书
李白青少年时期曾一度隐居在大匡山读书。大匡山,又名戴天山,在今江油市,山势险峻,林壑尤美,风景秀丽。山中有一座大明寺,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已经建成。李白就住在这座寺庙里读书。
为什么李白不在家中读书,要跑到山中寺庙里读书呢?原来这是唐代一种流行的风气,读书人喜欢寄住在名山古刹中读书,原因有二:一来有秀美的山水风光可以欣赏;二来寺庙中比较清净,又藏有很多典籍,正适合专心读书。唐代很多大诗人,比如陈子昂、岑参、孟郊、杜牧、李商隐等,都有在山林读书的经历。李白在匡山勤学苦读,诗文不断精进。有些人说李白是天才,他的诗歌都是即兴的天才之作,其实如果没有匡山读书的积淀,没有一遍遍模拟《文选》的练笔,李白未必能有后来的文学成就。
在匡山读书的日子,李白也结交了一些朋友,比如山中的一位道士就与李白时常往来。但是古代没有电话,朋友相见不能提前约定。有一次,李白去拜访道士,不巧他不在。虽然没有见到朋友,但匡山清澈的水流、灼灼的桃花、幽深浓密的树林、时隐时现的野鹿、蒙蒙山雾中的翠竹及高悬碧峰上的瀑布都让李白流连忘返。他写了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记录这次经历: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用文字为我们作了一幅画,画出了匡山美景,他访友不遇的淡淡惆怅也含蕴其中。
十八岁时,李白还去过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在这里拜了一位老师——赵蕤(ruí)。赵蕤年轻时也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但一直没有机会实现理想,于是便隐居山林。
赵蕤喜爱大自然,养了很多奇异的禽鸟,而且与它们像朋友般和谐相处。李白听说赵蕤给许多鸟起了名字,一叫它们的名字,鸟儿就会飞到他张开的手掌中取食。李白觉得不可思议,也不太相信。第一次见到赵蕤时,李白看到赵蕤站在院前,正摊开手掌,嘴里叫着“子房”“季子”“子发”……不一会儿,就有千百只五颜六色的鸟儿从四面八方飞来,在他的身边盘旋,依次去他的掌中衔取食物。李白被这神奇的驭鸟术惊呆了。
赵蕤最擅长的其实是纵横术[4]。他对纵横术深有研究,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长短经》。《长短经》是一部谋略奇书,影响很大。李白从小就特别喜欢战国时期的那些纵横家,遇到赵蕤这样的名师,自然欣喜不已,经常与赵蕤纵谈古今,渐渐地,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