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我的伤痛在快乐背面
想读懂生命这本书,请先了解并接纳真实自我
艾葭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的朋友,认识她是在同学的生日聚会上。那天晚上艾葭无疑有些喧宾夺主,穿着大红的唐装,端着酒杯到处找人碰杯,神采飞扬笑语不绝。
同学给我介绍:“这是艾葭,‘开心果儿’,走到哪里就将笑声带到哪里。”“是吗?”我看着人群中那个活泼的身影,或许是出于一位心理咨询师的直觉吧,总是觉得眼前这个女孩子的快乐只是浮在表面的,就像是一条河,河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但在那深深的河床底部,却沉淀着许多东西。
此后由于同学的关系,我和艾葭又有过几次见面,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聊天,记不清是聊什么话题了,艾葭的情绪突然有些低落。我注意到她有一个动作:右手攥着左手。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左手和右手分别代表着内心的两种冲动,右手攥着左手,代表的是压抑。
我对艾葭说:“你现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的左手和右手里分别有什么东西?”她想了想,回答我:“左手里有一个铅球,右手里,好像是一片羽毛。这有什么意义吗?”我告诉她:“球沉甸甸的,代表的是长期压抑的比较沉重的消极情绪,而铅是一种金属,金属代表的是包裹着消极情绪的一副盔甲,这说明你并不快乐,最起码不像表现的那样快乐,只不过你很善于隐藏。”
听我这么说,艾葭有瞬间的茫然,随即很急切地反驳:“才不是呢!我想象出铅球,是因为昨天我小侄子打电话告诉我,他在学校的铅球比赛中拿了名次!我相信我的心理是很健康的,你这是职业病,看谁都觉得人家心理不正常!”我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大概两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我很意外地接到艾葭的电话:“朱老师,这些天我一直在想你和我说的话,当时我根本不能接受,可能是因为我潜意识里的一些东西被你一语中的吧。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快乐的人,我身边的人也都这样认为,可是谁都想不到其实我有时候是很忧郁很怕见人的。像今年春节,七天假期,你知道我是怎么过的吗?我把电话线拔了,买了一大堆零食,窝在沙发里没日没夜地吃零食、看碟,整整七天没下过楼。而且我常常觉得活着没意思,干什么都没意思,总有一种自杀的冲动,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不愿意和人打交道,但很多人在一起时,我又很快乐,倒也不是刻意装出来的,可能那种开朗也是我性格中的一面吧。我想我性格中一定还有许多面,是我不肯面对也不愿接受的,所以我才常常莫名其妙地抑郁……”电话里,艾葭和我约好时间要正儿八经地做一做心理咨询。
艾葭的想法很对。的确,每个人的性格都不是单一的,我们更愿意接受和表现那些正面的,比如开朗、乐观、善良等,而负面的,比如自卑、自私、暴力等,就将它们深深隐藏。可是隐藏并不等于消除,这些负面的性格及形成这些负面性格的原因永远存在、积压在那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我想首先要做的,是帮助艾葭全方位地去了解自己的性格,让她负面的性格逐渐呈现,事实上,这个呈现的过程也是一个释放的过程。
我采用了“意象对话”的方法。所谓“意象对话”,就是运用象征性的意象诱导来访者做出想象,以达到调节和改变其心理状态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化解来访者的主观抗拒,更快地看到问题的所在。在艾葭的想象中,她性格的各个侧面都化成了一个个单独的人——
我看到了好大一片草地,绿茵茵的。(草地上有什么?)我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背着双肩书包,背对着我,正走向茂密的森林,她叫“缨子”。森林的远处是雪山,阳光照在上面,白得耀眼,还有河流、松树,还有一头老黄牛在吃草?它的眼睛又大又深,充满了忧郁……(你看一看,草地上还有什么?)又走来了一个小男孩,叫“皮皮”,大脑门,歪戴着一顶棒球帽,还做鬼脸呢,很可爱。“缨子”不见了,草地上停着一辆蓝色的吉普车,有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乐乐”坐在里面,拼命地按喇叭,但是她不出来,她发动车子,车子却动不了。这时候有一只凤凰飞了过来,停在车子上……
我告诉艾葭,在她刚才的这段想象里,森林代表的是她内心深处原始的部分;雪山代表的是感情的缺乏;河流代表着一种隔离;老黄牛代表着勤劳与诚恳,但老黄牛忧郁的眼神表示她的心里也充满了忧郁;“缨子”背对着别人代表着自闭与内向;“皮皮”代表她有活泼调皮的一面;“乐乐”只有八九岁,代表她的纯真与脆弱;待在车里按喇叭却不出来表示她活在自我的世界里,没有对外界敞开心扉,但又渴望别人的关注和关怀;车子不能发动说明她充满了驾驭不了自我、找不到人生方向的无力感;凤凰代表的是最健康完满的心理状态,在这段想象里出现表明她有达到这种心理状态的潜能。
此后很长时间里,我帮助艾葭进行了多次“意象对话”,随着逐步深入,她的想象从最初的雪山、草地等比较美好的意象变成了蛇、烂泥塘、骷髅等很丑陋恐怖的意象,这也说明她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和深刻。
通过这些“意象对话”,艾葭逐渐认识了自己性格中的各个侧面:自卑、自闭、忧郁、无力、冷漠、脆弱、没有安全感、易受伤害……当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有瑕疵的自我一步一步呈现在自己面前时,这对当事人是一个很不舒服甚至是非常痛苦的过程。那段时间艾葭对我说得最多的是:“我受不了了!”“我怎么会是这样的?”“朱老师,我们换一种方法吧!”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在这时给了她最坚定的支持,鼓励她:“这是一个过程,相信我,这个过程肯定会过去,过去后,你就能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在艾葭有能力面对自己的负面性格之后,那些曾经的她自以为已经遗忘和愈合的形成这些负面性格的创伤就自然而然地不断“浮出水面”——艾葭对我倾诉了她人生中一些痛苦的经历。
通过这段时间的心理咨询,我也常常分析自己,常常陷入回忆,这是我以前很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从来不愿意对别人说。
我的父母,是那种很传统的父母,不苟言笑,少言寡语,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关爱。现在想起来,父母还是很爱我们的,只是当时我们感觉不到。父母对子女管教极严,特别是对我哥哥。哥哥比我大四岁,小时候非常顽皮,还特倔,为此挨了父母不少打。相对而言,父母对我就宽松了许多,我是女孩子,人也比较乖巧,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先尽着我,这可能让我哥哥挺妒忌挺恼火的。
那时候只要父母一上班,我哥哥就找碴儿欺负我——让我坐在小板凳上,不许动,动一下就用缝衣针戳我;捏我的眼皮,不许哭,一哭就捏得更用力了;夏天的时候让我给他扇扇子,稍微慢了点儿就是一巴掌,还吓唬我:“你要敢告诉爸爸,我就掐死你!”我特别害怕,不敢哭不敢反抗不敢告诉父母,特别无助。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了告诉我爸爸,他也没在意——兄妹打架再正常不过了,吼了我哥哥两句就完事了。我哥哥更加有恃无恐,那时候我真是恨死他了,晚上躺在床上在心里一遍遍地发誓,总有一天我要报仇!报仇!现在我和哥哥的关系挺好的,但想起小时候的这些事心里还是不舒服,不愿意去想。
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特别崇拜我的语文老师,在我心目中他什么都好,简直像神一样,为了得到他的赞扬,我非常努力地学习语文,所以语文成绩特别好。六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学生经过选拔参加了全国小学生语文知识竞赛,比赛的结果是我名落孙山,那个女生获得了二等奖。当时我挺难过的,不是为自己,而是觉得没有给语文老师争光。后来,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偷偷告诉我妈妈,其实这次比赛得二等奖的本来是我,是我的语文老师“走后门”将我的名字改成了那个女生的名字,因为那个女生是他的亲戚,而在全国比赛中得奖按规定考初中是可以加分的!我妈妈告诉我这事儿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五雷轰顶的感觉,倒不是稀罕这个奖,而是语文老师在我心中完美无缺的形象坍塌了,我有一种被欺骗愚弄的感觉,伤心极了,哭了整整一夜……这件事对我打击太大了,它让我对人性失望到极点,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了,和人相处总保持着戒心,哪怕是最好的朋友。
还有一件事,是我读大一的时候,就像吃错药似的,不知怎么那么喜欢一个男生,其实事后想起来他真的没有什么特别,才不惊人貌不出众,可是越是这样越觉得自己窝囊——连这么一个男生都抓不住。当时我特别喜欢他,为他做很多事情:洗衣服、打饭、抄笔记……他眉头皱一下我就担心是不是惹他不高兴了,就是那种患得患失的情绪。后来这个男生还是和我分手了。我几乎要发疯了,觉得没有他就活不下去了,我去找他去求他,一点儿尊严都没有了。他可能挺烦我的吧,一开始还对我敷衍敷衍,后来干脆躲着我,甚至说一些很难听的话。我整天心里没着没落的,真是一天天地撑,才将那段日子给撑过来。撑过来以后我倒不伤心了,只是非常非常后悔,我后悔自己怎么会那样喜欢上一个人,把宝贵的感情放在那样一个人身上,无私无求受尽屈辱,但是我却永远没有机会反击他了!真是后悔呀!直到现在,我还常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男人在追我,我拼命地逃啊逃啊……
对于生命中所经历的创伤,通常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逃避,本能地会有很多方法来逃避,也正是因为逃避,我们失去了疗伤的最好时机,而让小小的伤口成为痼疾。痛,要让自己痛透;哭,要让自己哭够。只有把所有的痛苦都发泄出来,创伤才有真正愈合的可能。
对于艾葭,我帮助她通过想象一遍又一遍地回到当初让她愤怒、伤心、难堪的情境中,让她在当初的情境中不再只是受伤害的角色,而变得有力量进行反击,有勇气表达愤怒,有机会诉说伤心。她在想象中终于对哥哥说出:“我和你拼了!我要咬死你!”对语文老师说出:“你知道你的所作所为让一个崇拜你的学生多么伤心和失望吗?你根本就不配当老师!”对当初的男友说出:“我爱的,只是我想象中的你,压根儿就不是现实中的你!”当这些积压在心底很久的话说出来后,艾葭说她真正从心底感觉到了轻松,由内而外的轻松。
人是多么脆弱,又是那样顽强。因为脆弱,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为顽强,我们都有面对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全面地了解和勇敢地接纳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快乐、自信和力量才会降临到我们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接纳他人,更好地和他人共处。当然,这个了解和接纳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对于艾葭,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一年以后,艾葭因为工作的关系远赴美国。我在北京阳光灿烂的春天里收到她寄自西雅图的来信:“我想,每个人其实都是一本书,不过阅读自己要比阅读别人更难。生活在继续,书里的内容会不断丰富,那么,对自我和他人的阅读就不会停止。生命,将会因为这种阅读而深厚而美丽,是吗?”
是吗?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