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群星闪耀时(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宋仁宗赵祯(下)》:富弼:领导,这个题我不会做,换套卷子行不?

1

大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春天。刚过正月,风依旧刺骨。

天还没亮,皇宫集英殿外,却早已人头攒动。

集英殿是大宋皇帝举行国宴和面试学子(即殿试)的地方,非重要活动不开放。

今年虽不是三年一度的春闱年,但是,年初中书突然发文:加开一届制科。

制科考试不同于科举。

科举又称为常科,是大宋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制科则不同,只有当国家急缺顶尖人才时才会加开一届制科考试。

而且,科举考试一旦中第就不再允许考了;而制科只要有朝中大员推荐,谁都可以考试。

所以,制科考试比科举要难很多——大宋三百年历史,科举考出了四万多名进士,制科只通过了四十一人。

因为跟你一起在制科考试中竞争的人,可能有初出茅庐的地方才俊,也可能有往届科举学霸,还可能有关系错综复杂的勋亲贵戚。

今天正是这届制科殿试的日子。

仁宗皇帝四更就已经起床,天不亮就开始了对这届学子一对一的面试。

集英殿外,考生们站在寒风中不停地跺着脚,一来通过活动取暖,二来缓解即将面圣时的紧张情绪。

正在这时,集英殿的大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名身着青衫、垂头丧气的年轻人。

年轻人刚跨出大门,外面的学子们呼啦一声就围了过去——

“辅仁兄,官家都问了什么问题?”

“辅仁兄,官家今年是重诗赋还是策论?”

……

年轻人头也不抬,挥挥手算是回应,在周围几名禁军的簇拥下迅速离开了。

紧随年轻人之后,走出一位手执拂尘的老公公,他尖着嗓音朝殿外的学子道:“各位才俊们,传官家口谕。”

大家一听皇帝有话说,赶紧闭上了嘴,原本嘈杂的广场上立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弓着身子,竖起了耳朵。

看大家都安静下来,老公公整了整衣服,尽量学着官家的口吻继续道:“官家口谕,集英殿广场外搭建了两座帐篷,为大家准备了姜汤、火炉,大家可自行取用。学子们都是国家栋梁、地方才俊,让大家在这里受冻,朕实在过意不去。”

听完老公公传的口谕,在场的所有人一起跪在地上,山呼万岁。可是等站起身后,却依旧没有人散去,更没有人去帐篷里喝姜汤。

老公公好像早就猜到了结果,苦笑一声,继续叫道:“下一名学子,富弼进殿。”

话音刚落,就听见一个爽朗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富弼到。”说着,一名身穿白衣的年轻人挤过人群,跟着老公公步入集英殿。

2

虽然天刚蒙蒙亮,但集英殿内灯炬辉煌。

常、制考试为帝国选贤择能,历来为各朝各代头等重要的大事,各朝皇帝都很重视。

仁宗皇帝赵祯也不例外,为了这次制科考试,他已经和中书三省各部郎官一起连续熬了几个通宵。

此刻,赵祯端坐在大殿中间的龙椅上,身上丝绸做的龙袍熠熠生辉。

待富弼礼毕,赵祯才悠悠道:“你就是富弼?晏殊晏丞相的乘龙快婿?”

“回官家,小民正是富弼。晏丞相不弃弼之才疏落拓久试不第,招为国婿,弼心甚惭!”

听完富弼几句话,赵祯不禁对他心生好感,想不到才名满天下的富弼居然如此谦虚,难怪文章诗文与欧阳修齐名的晏殊愿意招一个布衣为女婿了。

不过,现在不是聊这个的时候。

赵祯微微斜了一下身子,拿过案旁的考生名单翻开,边看边道:

“朕看今年制科推荐名单上,推荐你的人并不是晏殊,而是范仲淹。”

“回官家。弼少贫,客居京城,贫甚无所依,幸亏范大人收留,得共笔砚,约交杵臼。此次制科,范大人更是不吝羽翼,与欧阳公一起推举弼参加考试。范大人公正无私,一心为国,弼实敬佩之。”

“哦!”赵祯不禁发出一声赞叹。富弼的名声早就流于坊间,就连整日困于深宫中的皇帝赵祯也多次听说。

晏殊是他的岳父,自不必说。

范仲淹更是号称帝国柱石,文章辞赋冠绝天下,领兵打仗亦能统摄边疆。他既然能将居无定所、屡试不第的布衣富弼请入府中,订为忘年之交,看来富弼绝非庸庸之才。

赵祯正在思考,这时刚才引富弼进殿的老公公亦步亦趋地走到皇帝面前,递给他一份考卷。

赵祯接过考卷,捋了捋胡子,沉吟半晌,方道:“既如此,我们按照科举惯例,今日考诗赋!第一题是……”

“官家,若考诗赋,今日不考也罢!”还未等赵祯说完,富弼打断他道。

“哦?科举考试数百年,历朝历代都是考诗词歌赋,尔为何说不考也罢?”赵祯不悦道。

与太祖、太宗这些武将出身的祖宗不同,仁宗赵祯是一个彻底的文人,一向对自己吟诗作赋的水平颇为自负,所以对那些个自视甚高的清流学子们也多看不起。比如那位才气盛名著满天下的柳永柳三变,仁宗就打发他去“奉旨填词”去了。

今天,听富弼如此说,赵祯也以为富弼是那种沽名钓誉之辈,所以心里难免生厌。

富弼何等聪明岂能听不出皇帝的不满,不过他并不急于回答,而是缓缓抬起头来,问道:“官家于科举外加本次制科考试,所为何事?”

赵祯轻轻一笑,道:“当然是为国选材,为民选官。”

“谢官家始终以家国为重,实为天下黎庶之幸。”赵祯话音未落,富弼再次跪地,一匍到地道:“可是以草民愚见,科举考试重诗赋义理而轻策评政论,却于国有百害而无一益。”

“此话怎讲?”赵祯疑惑道。

“回官家。”看皇帝似要听下去,富弼这才起身敛袂侃侃道:“汉魏晋以来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中正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大军阀、大氏族势力的形成,以至于这些家族势力具有与中央相抗衡的实力,比如河阳司马家、淮南谢氏、晋阳李杨军团。自隋文帝统一南北之后,深悟此政之弊,固大兴科举,目的就是为削弱氏族势力,让布衣平民亦有从政上升之途。所以,科举之初所考内容无非策论,策论水平的高低则代表了考生的治国理政之水平。但后来,尤其是唐中以来,奢靡淫亵之风日盛,科举考试内容也开始注重诗赋义理,讲究骈词藻句,而忽略了原本应该坚持的策论,选出的人才也多文坛巧匠,而非经世致用之才。韩愈、柳宗元这两位前朝文豪深感长此以往,国将无可用之才、民无可侍之官,这才有了韩、柳之古文运动。”

富弼一席话下来,铿锵有力,余音绕梁,赵祯听得频频点头。看皇帝正听得津津有味,富弼轻咳一声,这才引到本朝:“自我朝太祖、太宗开元以来,虽对科举内容数易其题,但皆都不离诗词歌赋之宗,范(仲淹)欧(欧阳修)二公曾多次为此上书,可收效甚微。固草民冒死恳请官家易题,考策论。”

说着,富弼又是一拜。

“这个……”赵祯不禁一愣。富弼说的这些,赵祯不是不清楚,范仲淹、欧阳修这些文章大家也曾多次在廷议中谈及此事,可是科举考试乃国之重器,奈何沉疴日久,一时很难更易,赵祯是想改而又不敢改。

富弼听出皇帝语气中的犹豫,继续道:“官家,更易科举试题,废旧朝循例,立万世之表率,无异于昭告天下,我大宋选材不以诗词为长,不重文章歌赋,唯有能者居。此等旷世之功,官家还有何犹豫?”

听完富弼的话,赵祯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来,在空旷的大殿内来回踱着步子。是啊,科举这么多年来选出来多少真正的经世致用之才?还不是些工谗淫巧之辈。既如此,今天朕就给他改了!

想到这里,赵祯快步走到案前,冲台下的富弼道:“朕依你所言,今天考策论……”

史载,“(弼)以不能诗赋恳辞,诏试策论各一首”。

3

又一夜。

皇帝赵祯的寝宫里,赵祯正仰靠在龙案后面的椅子上焦急地等待着。

这时候,一个小太监双手托着一份奏折匆匆跑了进来。

“名单出来了?”赵祯急切地问道。

“回官家,出来了。”小太监边给皇帝展开手里的名单,边回答道。

“富弼考上了吗?名列第几?”赵祯来不及看奏折上密密麻麻的字,直接问道。

“茂材异等科,第四。”

赵祯直接翻到茂材异等科,找到富弼的名字,这才如释重负道:

“朕果然没有看错,富弼此考必中。”

说着,他在后面的任用建议栏下写道:

富弼辩才了得,可堪大用,宜到郡县任职,期满后擢鸿胪寺留职,中书会吏部商酌。

意思是:富弼这小子能说会道,以后就干外交工作吧!让他说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