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2章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我坚信孩子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对他们来讲经常变成一动不动的负荷,积压起来像是“用作备用”而“不流通”,得不到运用(运用首先是为了获取新知识)。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对于很多教师来说“知道”这一概念就是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导致教师片面地评估学生的智力和才能:谁善于把知识记住并能按教师的要求立即把它们“展示出来”,谁就算是有才能和有知识。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会导致知识似乎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不相干。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痛苦、讨厌的事情,希望尽快摆脱它。

首先应当改变对“知识”“知道”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的看法。“知道”是会运用知识。而知识只有在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能抓住思想和激起兴趣时,才谈得上是知识。知识的有效性和生命力,是使知识不断发展和加深的决定性条件。知识只有在不断发展和加深时,才能焕发出活力。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一种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就越轻松。

可惜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学生的学习一年比一年困难。从这些真理中究竟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要尽量做到,避免学生把知识当成最终目的,而要当成一种手段,避免知识变成静止的、无用的学问,而是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中、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和学生的相互关系中,作用于生动的、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中,没有这一过程,就无法设想智力、道德、情感、审美得以全面发展。

为此,实际上应当做什么,怎样做呢?在低年级,刚开始时,掌握知识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确切地说,是在语言中所表达出的周围现实的世界,语言向孩子展现了他在上学前所完全不熟悉的新的一面。在我看来,孩子在知识阶梯上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最大的一步,是通过语言了解世界。

让语言存在并且活跃在孩子的脑海中,让它成为孩子用来掌握知识的工具至关重要。如果你们不希望知识变成僵化的学问,就让语言变成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这种教学和培养的方针体现如下: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首先不是背诵,不是背诵他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活的创造力,是借助语言对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语言本身的细微差别的认识。

我跟孩子们一起来到秋天的果园。这是“晴和初秋”阳光灿烂的一天,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静谧的树林里,苹果树、梨树和樱桃树的枝丫被装饰得五彩缤纷。我给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橡树、掉落在地上的种子、在我们这里过冬的鸟类、昆虫等是如何为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做准备。在确信孩子们对词和词组的丰富含义和感情色彩有了感受和体验之后,我便提议孩子们讲述一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在我的面前,一些对周围自然界的惊人且细腻而清晰的思想立马就萌发出来了:“一群白色的天鹅渐渐消失在蔚蓝色的天空中……”“啄木鸟敲打着树皮,嗒嗒作响……”“一朵孤独的洋甘菊在路边绽放”“一只鹳立在窠里,眺望着遥远的、遥远的地方……”“一只蝴蝶停落在菊花上,在晒太阳……”孩子们不再是复述我的话,而是表达自己的语言。思想活跃和丰富起来了,孩子正在养成思考的能力,感受到了思考带来的无比快乐和认知带来的极大喜悦,觉得自己是思想家。

你是否曾经观察过(或从别的教师那里听说过),孩子对教师的语言表示冷淡和漠不关心?你给他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可他没精打采地坐在那里,你的语言没有打动他的心。你们完全有理由担心:这种对语言冷漠和迟钝的态度是学习上的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下深根,可能就会疏于学习。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缺点呢?它的根源在哪儿?

如果语言在孩子心里不作为一种创造手段,仅仅只是学习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且不通过语言来表达,他就会对语言表现出无所谓、漠不关心、不开窍的态度。一定要慎重对待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别忽视孩子毫无生气的目光!要教会他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