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泡沫事件
一、荷兰郁金香泡沫(1635—1637年)
17世纪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是经济发展史上记载的最早的泡沫事件。当时,荷兰正处在商业和金融业发展的辉煌时期。17世纪30年代中期,由土耳其传入欧洲的百合科植物郁金香受到社会的追捧,特别是上流社会。
在郁金香的追捧浪潮下,市场上出现了郁金香交易和收藏现象。交易和收藏行为进一步大幅度拉升郁金香价格,无论是珍贵品种的郁金香还是普通郁金香,其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上涨。金融家加入后,开始囤积居奇,市场上不但出现了郁金香拍卖会,用称量黄金的小秤计算珍贵的郁金香球茎,还出现了郁金香交易市场和郁金香球茎期货市场。在现货市场和虚拟市场的推动下,郁金香球茎价格一路飙升。随着郁金香价格的上涨,人们购买或拥有郁金香的目的和期望已经发生改变且严重偏离初衷,不再是其内在价值或观赏价值,而是期望其价格能无限上涨从而获取暴利,市场上出现纯粹的投机心理和(或)行为。
随着充满获取暴利目的的投机行为盛行,人们意识到该投机行为本质上并没有创造财富,只是充当了转移财富的工具,因而郁金香追捧浪潮逐渐降温,郁金香价格开始下降,且降速不断增加,最终引发了郁金香泡沫的破灭。进入1637年2月,那些从事郁金香期货合约交易的投机者们认为,随着郁金香交货期日益临近,若仍然采取种植策略,通过种植郁金香球茎种获取投机收益,届时将很难转手买卖,于是卖方突然大量抛售。随着郁金香抛售浪潮愈演愈烈,整个社会陷入恐慌,郁金香价格一路下跌,先前繁荣的现货市场和虚拟郁金香市场随之崩溃。此时,荷兰政府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维护郁金香市场、阻止球茎价格进一步下跌,政府公开或通过媒体发布消息称郁金香球茎价格非正常快速下跌缺乏理论和现实依据,只是受到部分倒买倒卖投机行为的影响,政府正在积极阻止或惩罚该投机行为,并试图以合同价格的10%结算所有合同,但仍然没能阻止社会上恐慌的郁金香抛售行为,结果是直接导致部分郁金香球茎价格从最高峰的几千荷兰盾跌到最低时不到一个荷兰盾,郁金香价格平均下跌了90%,至此郁金香价格泡沫彻底破灭。
郁金香价格泡沫破灭重创了荷兰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其一度停滞不前并在人们心中留下阴影,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赤贫现象,严重阻碍了荷兰的经济发展。加尔布雷斯认为,郁金香价格泡沫的产生及其崩溃不但导致荷兰经济社会出现赤贫现象,而且严重影响了荷兰自此以后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导致荷兰经济进入大萧条时期。
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1719—1720年)
荷兰郁金香价格泡沫破灭82年后,1719年,经济发展史上又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该股市泡沫与货币理论的一代“怪杰”约翰·劳有关。约翰·劳认为,当社会就业市场疲软、就业机会不足时,银行通过发行货币使货币供给增加不仅不会提高当时的物价水平,而且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民产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约翰·劳的主张对当时的法国政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18世纪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连年发动战争,国库空虚,债台高筑。为了能够解决法国政府当时的财政危机,1716年,约翰·劳在巴黎成立了一家拥有发行银行券特权的私人银行——通用银行,该银行的银行券可以兑换硬通货和支付税款,信用极高且广泛流通,在当时成为名副其实的“货币”。银行券的发行极大地增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之后,约翰·劳又成立了垄断法国在欧洲以外的所有贸易的印度公司。印度公司既可以通过发行股票为法国政府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发行货币为股票交易者提供资金从事股票交易。
印度公司的此番运作不但拥有了一系列特殊垄断权力,特别是法国政府特许权为其赢得大量信誉,而且使得人们对其经营活动的预期收益充满信心。在此情景下,尽管印度公司多次发行股票,但仍然满足不了股票购买者的需求,发行的股票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现象愈演愈烈且出现金融投机行为,直接导致股票价格节节攀升。同时,皇家银行也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而银行券的盛行不但进一步刺激了股票交易、助长了金融投机行为并直接拉升了股票价格,而且也使商品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快速上涨,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在1719年7月到1720年9月之间上涨了约75.45%。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强烈动摇了人们的信心,人们对银行券的信任和购买股票的热情开始下降,这直接导致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回到了1719年5月的股价水平,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宣布破灭。
相较于郁金香价格泡沫,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为严重,对法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也更大。约翰·劳扩大货币供给的时候缺乏系统思维,忽略了金融风险的传递性和感染性,并没有意识到此举会导致股票交易过程中的金融投机现象或行为;在出现金融投机现象或行为时,约翰·劳非但没能及时制止,反而又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这在相当程度上对股票交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旦股票购买者的信心和预期发生逆转,就会导致股票价格崩盘。密西西比泡沫的破灭使银行在人们心目中的信用度严重下降,直接阻碍了法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而导致社会融资功能下降,工业融资渠道严重受损,严重影响了法国工业的发展,更谈不上工业扩张,从而削弱了法国经济的恢复能力并降低了法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三、英国南海泡沫(1720年3月—1720年12月)
几乎就在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崩溃之际,英国南海泡沫产生了,持续了短短10个月左右就宣告破灭。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兴盛期,市场上诸如股票一类的虚拟资产极少,与郁金香球茎一样,拥有股票类虚拟资产不仅是一种特权还是社会地位的象征。1711年,南海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进入1720年,与法国政府一样,英国政府也因战争债务出现资金危机并陷入财政困难,南海公司随即提出可以向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政府解决当前的资金危机,度过财政困难期,具体做法是以向英国政府支付750万英镑换取管理英国国债的特权(这在一定意义上是资本绑架政府)。政府特权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对南海公司的预期向好,尽管英国议会还在强烈辩论是否要将英国国债经营权授予南海公司。1720年3月,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出现上涨势头,在英国议会辩论期间,南海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了近67%,达到每股200英镑。在3月21日议会通过国债经营权法案时,南海公司的股价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已上涨至每股400英镑;之后,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上涨之势一发不可收,不到5个月,每股股价就涨至1000英镑。在此期间,为满足人们抢购股票的热情,南海公司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增发股票,尽管如此,每一次增发的新股都被迅速抢购一空。与印度公司的股票一样,南海公司股票供不应求的态势愈演愈烈,那些持有南海公司股票的人们迅速暴富,社会情绪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参众议员甚至国王。
南海公司的股票效应愈演愈烈,直接导致英国各地迅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商业公司(当时这些商业公司有一个滑稽的称号叫作“泡沫公司”),它们也纷纷发行股票,加入这场空前的股票投机活动中,借以实现迅速暴富。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商业公司在收到发行股票获得的大量现金之后就销声匿迹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股票购买者的信心;同时,随着“泡沫公司”的增多及其所谓业务的发展,部分股票购买者纷纷出卖南海公司的股票,转而购买“泡沫公司”的股票。加之之前部分“泡沫公司”携带股票出售资金潜逃等问题,股票购买者对南海公司和其他商业公司股票的信心也迅速下降,社会恐慌情绪开始蔓延。几乎就在这个时候,法国密西西比泡沫开始破灭,在法国政府的允许和授权下,约翰·劳采用了多种优惠政策,不但在国内争取流动资金,而且还想将国际热钱引入法国。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到1720年12月,南海公司的股价在短短4个月内跌至每股124英镑,是其之前最高价的1/7。南海公司股价暴跌使得整个社会被恐慌情绪笼罩,随后,迫于内外压力,英国议会不得不强令南海公司实施资产改组,至此,英国南海泡沫彻底破灭。
南海泡沫破灭严重影响了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结合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我们从南海泡沫的形成和破灭过程可知,虽然股市暴涨、形成股市泡沫的动力来自广大投机(资)者的乐观预期,摧毁股市泡沫的直接因素也是源于广大投机(资)者对股市预期的改变,诚然,类似于广大投机(资)者的社会大众心理因素和非理性预期的改变也与法国约翰·劳政策主张的失败有关,但是从根本上看,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的始作俑者是政府特许权和缺乏严谨的监管(包括国际热钱)。这说明股价泡沫的形成和破灭不但与政府政策(特别是监管)有关,而且股市泡沫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高的传染性,这也验证了金融风险具有跨市场、跨区域、跨机构的传递特征。进一步思考,若英国金融法律法规健全,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密切关注国内国际资金流向,加强舆论导向,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南海泡沫也许不一定出现。由此可见,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体制机制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有效监督与管理是防范股市泡沫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