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激素:关于冒险、竞争与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性别差异与性激素

性别差异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在人类、黑猩猩或其他物种中雄性和雌性之间的差异。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差异指的只是现象,并不指明原因。有些性别差异很小,或无足轻重,至少与本书想要研究的无关,比如女性在进行数学计算(像是将一列数字相加这样的计算)方面,比男性略胜一筹,再比如女性的名字通常和男性的名字不同。而其他性别差异则既显著又有意义。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被女性吸引,而且不管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年龄段,男性的身体攻击性都远比女性强。[19]举例来说,美国有约70%的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和98%的大规模枪击事件是男性造成的,放眼全世界,有超过95%的凶杀案,以及绝大多数的暴力犯罪(包括性侵犯)由男性造成。借助这些数据,我也要说明,几乎所有的性别差异特征,都不是某种性别独有的。男人也可以叫“雪莉”(说实话,几百年前这还真是个男人的名字),女人里也有杀人犯、强奸犯,女人间也可以发生性行为,很多女人在计算家庭预算的时候也不如大多数男人算得快、准。

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更明显、毫无争议的性别差异——身高。在美国,女性的平均身高比男性的平均身高低约14厘米。和许多其他性别差异一样,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差异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女性比大多数男性高,也有男性比大多数女性矮。我们如果随机抽选几百名男性和女性,记录他们的身高,那么得到的身高分布就会如图1—1所示。纵轴(y轴)代表样本中,属于每一个身高类别(单位为英寸[20])的人数,横轴(x轴)标明了每一个身高类别。柱状图画好后(图中只画出了一部分柱子),数据还是不够清晰,于是我们又根据每一根柱子的高度画了条曲线。它虽然不够精确(这是肯定的),但可以让混乱的数据呈现出清晰的图形。深色的柱子为女性的数据,浅色的柱子为男性的数据。观察最高的深色柱子,我们可知,身高为65英寸的女性略少于60人。通过看图,我们还可以发现,身高为70英寸的女性有20多人,女性的平均身高(深色曲线顶点对应的横坐标,大约为65英寸)明显低于男性的平均身高(浅色曲线顶点对应的横坐标,大约为70英寸),但男性和女性的身高有大片重叠。

图1—1 身高的性别差异:平均值不同,变异程度不同

男性身高的分布范围也比女性更广。由图可见,相比男性,女性身高更加“聚拢”于平均值,也就是男性身高的变异程度大于女性。这意味着处于极端身高(很高或很矮)的男性更多,而女性相对来说普遍更接近平均身高。

性别差异有可能只体现在平均值上(正如我们在一些阅读能力测试中看到的,女性得分较高),有可能只体现在变异程度上(如智商,男性的变异程度较大),也可能两者都有差异,如上文所述的身高。[21]前两种情况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本组的差异:平均值不同,变异程度相同

图1—3 本组的差异:平均值相同,变异程度不同

性别差异无处不在,有的显著,有的细微,有的无趣,有的则引人注目,需要解释。两性有一个巨大的性别差异就是一生中体内睾酮浓度的差异。如果有的话,男性和女性体内不同浓度的睾酮会引起其他什么性别差异呢?睾酮有个公认的作用,就是给男性增高,拉开与女性的身高差距(然而,在下一章中,我们会看到,在青春期到来前切除男孩的睾丸,也能增加他的身高),不过真正值得讨论的是它在复杂行为(如暴力行为)方面引起的性别差异。2019年,女性研究和性学教授丽贝卡·乔丹—扬及文化人类学家卡特里娜·卡尔卡齐斯,在《睾酮外传》一书中对睾酮主导两性行为差异的观点表示怀疑。她们认为,“睾酮让人具有攻击性”的观点是一个“僵尸事实”——一个一次次被“杀死”,却能一次次复活的假说。乔丹—扬还在其他地方写道,揭露这一荒诞的说法,对“将暴力非自然化,并展现我们可以追求甚至想象的补救措施”[22]至关重要。

如果睾酮不是人类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那么一个可以想见的备择假设就是,男性的攻击性更强主要缘于社会化。美国心理学会就曾说:“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要求男性表现出支配行为和攻击行为,其主要目的就是维护父权制的行为规范。”[23]看看下面这则漫画(见图1—4),它相当于用大白话把这种观点阐释了一遍。这则漫画其实是健美教练查尔斯·阿特拉斯的力量训练法广告,虽然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主题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是个很好的例子,说明男性可以通过一种机制被社会化为具有攻击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