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看中国:文明通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0章

●吃饱喝足干什么——心中有神:发明创造面面观

苏美尔文明发达的程度,今天的我们除了叹为观止,顶礼膜拜,剩下的只能把它想象为外星人文明。接下来讲苏美尔人的发明、创造,简述如下。供读者朋友品鉴。

1、数学。苏美尔人发现了位置制(Placevalue)和零制。什么是位置制,就是数字在不同的位置可以代表不同的价值。比如说32,由于3在2的左边,所以3代表3×10,他的价值是2这个位置的10倍。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60进制,现在还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1分=60秒,1小时=60分,1天=24小时,还有圆周360度也来源于此。

可能是受到神的指引或眷顾,苏美尔人对代数和几何,有着惊人的天分,试举几例。

1)苏美尔人掌握了代数的四则运算。开始使用分数,可以计算平方、立方,开平方(√2=1.4167,准确到令人乍舌)。

2)苏美尔人知道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分成不同的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来计算面积(割补法)。

3)苏美尔人掌握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求得的圆周率是3(和我们常用的3.14已经非常接近)。 4)苏美尔人掌握了代数计算。他们能通过一些特殊方法,也开多达三个未知数的方程,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找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这不是韦达定理吗?)。

2、历法。有了60进制,就有了时间概念,通过观察日月星辰,有可能产生历法,于是苏美尔人发明了阴阳历;以月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1年分12个月,有6个月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于是苏美尔人又创造了闰年,最终为每年的时间为365.25天,和今天现代科学测算结果只相差11分14秒。看看,是不是很玄!下面科普一下公历、阳历,农历、阴历的概念,以免混淆。

公历又称基督纪年,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开始,为公元元年。阳历又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与四季变化相关,与朔望月无关。阳历一年365.24天,一个月30.437天,不是整数,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于是古罗马人,确定公历纪年时做了如下规定,沿袭至今。 1、3、5、7、8、10、12月份,每月31天;4、6、9、11月份,每月30天,2月份28天,4年1闰,闰年29天。说起来,古罗马人真是霸道,除了将基督生日定为公元元年元月1日外,硬是从2月份抽出了2天(因为2月份是古罗马处决死刑犯的月份),分别放在7月份和8月份(罗马二代帝王朱莱'July’和奥古斯都'August'代表的月份)。这样,算上闰年,年平均天数365.25天,与理论值365.2422天,相差+0.0078天/年。

农历是国人的一种叫法,常与阴历混淆,正确的叫法应为“阴阳历“。有充分证据显示,苏美尔人、印度人、犹太人同华人一样,使用的都是阴阳历。阴阳历的基础是阴历,阴历又称“太阴历“,是按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历法,与朔望月相关,与四季变化无关。阴历一年354天,一个月29.5天,不是整数,也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于是阴历转化为了阴阳历。关于阴阳历的内容,上文已述,略。

注:目前,阴历仅在伊斯兰宗教活动中使用;除此以外,世界各国均使用公历纪年。

特别提示:中国农历,也是教会编撰的。央视“探索发现“频道曾于2013年7月23日《人物》节目介绍汤若望神父。视频最后一句话:“公元1679年,由汤若望编撰的《时宪历》重新开始推行,一直沿用到今天,这就是和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都有着紧密联系的农历。”顺治十五年(1658年)时宪历(乾隆时期为了避乾隆帝弘历的名讳而改为“时宪书”)首页,标明“都城顺天府依新法推算节气时刻“,所谓“新法“即“西洋新法“,是指明朝从崇祯二年(1629年)到七年(1634年)由徐光启(1562-1633)为首的北京历局,在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等人的协助下编成的《崇祯历书》,系统介绍了当时欧洲的天文历法和球面几何计算方法。明朝在用这套新法印行历书前就灭亡了。清军入关后第一次用这套西洋历法来编印历书,即时宪历(书)。

3、天文。苏美尔人通过观察日月星辰,在4000多年前就产生了天文学,并用楔形文字刻写在泥板上,流传至今;这令今天的我们,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更无法相信。下面讲一个有充分考古证据支持的“尼尼徽常数“的故事,一窥苏美尔天文学的神奇。

外星纳菲利姆人创造的神迹:尼尼徴常数。是在苏美尔人居住过的库云底亚克山洞里发现的,它是一道计算题:70连续7次乘以60=195,955,200,000,000,即1一百九十五万九千五百五十二个亿。是不是惊掉了下巴?有证据显示,在以计算技术闻名的古希腊也只能计算出五位数,五位数以上皆谓之无穷大,可见苏美尔人智商之高,真的无愧于“古人类“的称号!

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更神奇的还在后头。请看如下计算: 195,955,200,000,000÷(60秒/分钟x60分钟/小时x24小时/天)=2,268,000,000天; 2,268,000,000天÷9,450,000天=240个岁差;

现代计算机模拟计算表明,地球两极轴心的位置每天都在移动,每隔26,000年左右,也就是9,450,000天,这个轴心就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这种天文现象叫“岁差”。不可思议的是,4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就有了“岁差”的概念。尼尼微常数恰等于22亿6,800万天,也就是620多万年,相当于240个岁差。更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用尼尼徵常数与太阳系各行星的汇合次数相除,不仅可以除尽,而且计算所得的这些行星的公转周期,与现代天文学计算的结果基本相同:水星88天,金星225天,火星678天,木星4,333天,土星10,759天,天王星30,684天,海王星60,189天。

现代天文学计算结果,一个回归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年,相当于365.2422个阳历日。据此计算: 2,268,000,000天÷365.2422天/年=6,209,578年; 2,268,000,000天÷6,209,587年=365.242211天/年;

与现代天文学计算的365.242199天/年这个更精准的数字相比,用苏美尔人尼尼徵常数计算所得,其误差率=365.242211天/年-365.242199天/年=0.000012天/年,,即1.0368秒/年。

按现代天文学,回归年平均每年缩短0.000016秒计算:1.0368秒/年÷0.000016秒/年=64,800年。

看了如上数据及计算过程,相信大多数读者朋友都是一团雾水?这可是4000多年前啊!想我华夏,文明尚未起步,可人家苏美尔人仅一个尼尼徵常数,就搞出了这么多名堂,甚至把拥有计算机技术支撑的现代天文学都比了下去,完全不可信嘛!假的,假的,都是假的!不过,且慢,对苏美尔人天文学成就,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神,或是外星人——阿塞拜疆著名历史学家、近东古文明领域专家撒迦利亚·西琴(Zecharia Sitchin,1920年~2010年),在其研究成果《地球编年史》中断言:人类文明是来自太阳系第12大天体尼比鲁,是由外星人纳菲利姆人创造的文明。

4、灌溉农业,手工作坊和对外贸易。苏美尔文明,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入海口。1968年,英国考古学家琼•奥茨(Joan oates),在今伊拉克境内,最早的欧贝德文化与后起的萨迈拉文化之间的区域,发现了乔加米拉遗址,该遗址出土了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5500年的农田灌溉系统。约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文明进入了著名的“乌鲁克文化“时期,乌鲁克文化奠定了苏美尔文明的基础:多神宗教、楔形文字、灌溉农业、城市建筑,及早期艺术。

苏美尔文明所以在乌鲁克时期获得快速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水泛滥后留下的密集水网;这些自然形成的密集水网,乌鲁克族群的人们稍加挖掘,就可以建立起,由灌溉水渠和更大的运河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经过两河河水灌溉后的农田,沉积下肥沃的冲积土壤,加上水资源充足,使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小麦产量比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山区里依靠雨水的农耕地区,要高2~3倍,而且收成更加稳定可靠。随着灌溉农业的发展,乌鲁克城由早期的100多公顷土地,迅速发展成为土地面积超过250公顷、人口超过两万人规模,成为了苏美尔城邦的第一等级,也成就了苏美尔早期文明的辉煌。

有充足证据显示,苏美尔乌鲁克城建立的灌溉农业系统,一般包括:汲水吊杆、运河、水渠、堤坝、堰和水库等设施。农田用渠水漫灌后,再将水排掉,然后用牛来践踏农田;地干后农民锄地、耙地,用铲子把土壤松散开,然后播种;这种灌溉农业,即使放在现代,也属于相当完善的体系。农业靠修渠灌溉,就不可避免的涉及水的来源和水的分配,对各个部落族群水资源分配的任务,最终落在了楔形文字文献中提到的“古格拉姆(guhallum)“身上,因为分配水源,这些由王室指派的官员,进一步加强了城邦君主们的权威。

充足的粮食,使人们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其他事情,很快农副产品加工、陶器制造、皮革制造、羊毛纺织,甚至金属冶炼、金属加工等手工作坊陆续产生了。这些手工作坊制成品和农产品一道,成为了苏美尔城邦重要的出口产品;有了产品交换,自然就有了商人,贸易也随之产生了。苏美尔城邦早期贸易,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苏美尔各城邦间的运河水系,同样功不可没;有了运河水系,苏美尔商人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从更远的地方运来各式各样的物资,包括石材、木材、铜矿石,甚至还有远自阿富汗地区的天青石等奢侈品材料。

综上所述,两河流域下游自然形成的密集水网,及苏美尔人通过水利工程建成的运河水系,促进了苏美尔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一是产生了稳定高产的灌溉农业,为文明的崛起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二是不再靠天吃饭后,产生了手工作坊制造业,有了产品必然渴求交换,商人和贸易随之产生;三是有了简单的分工,自然就形成了阶层,也自然就形成了财富,有了财富就需要管理,于是出现了楔形文字,出现了社会和国家的雏形。上文提及的苏美尔——乌鲁克文化遗址中,供奉女神埃安娜的“神庙“大殿,使用了通过贸易在山区运来,在苏美尔堪称名贵,十分难得的石灰;神庙大殿长86米,宽33米,极其壮观,是苏美尔早期文明——早王朝可信的历史证明。

5、建筑。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缺乏石矿和高大的树木,建筑材料只有泥土。苏美尔人把泥做成砖,晒干后用于各种建筑,由于砖与砖之间没有泥浆连接,泥砖建筑时间长了会损毁,这些建筑过一段时间就得拆除,铲平后重建。随着时间的延续,苏美尔各城邦的城市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为台勒(Tell),在中东地区,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古迹。除了泥砖砌成的建筑,苏美尔考古遗址出土的圆形印章上,雕刻有芦苇造的房子,20世纪末居住在伊拉克南部沼泽的阿拉伯人,还在用芦苇造房子。这可是相差了6000年啊!可见,苏美尔文明源远流长,泽被后人。

苏美尔人信仰多神教,城市中最壮观和最著名的建筑是塔庙,他们建筑在巨大的平台上,一层一层向上建,各种类似于梯形金字塔的神庙建筑,称为“吉库拉塔“。乌鲁克神庙是塔庙的典型代表,乌鲁克城废墟上的这座塔,是残留的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塔庙(层进式神塔)之一;据考证,塔庙建于公元前21世纪,是国王乌尔纳姆(Nammu)为了表示对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的。苏美尔神庙和宫殿使用了十分复杂的结构和技术,如支柱、密室和粘土、钉子等;另外,为了使神庙建筑具有防水性能,苏美尔人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这是历史上最早的“马赛克“,这项技术,现代建筑还在使用。乌尔纳姆和他的儿子舒尔基掌权的时代,他们利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帝国资源,还重建了乌尔古城,并且在城市中心部位建造了齐格拉特神塔;这座神塔是作为月亮女神南娜的婚礼圣殿而修建的,作为苏美尔宗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该塔体现了古代两河流域高超的建筑技艺;作为苏美尔人留下的最重要的建筑,据说这座神塔是《圣经》中通天塔的原型。

根据楔形文字泥板上的记载,苏美尔人建造塔庙的目的是用于祭祀,因为神总是高高地居于神山之巅,所以需要在金字塔顶来祈祷,使人能够最大限度接近神,与神交流,也让神便于接受人的礼拜。这种顶礼膜拜的祭祀方式,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影响迅速扩大,并且保持了数千年之久;从古巴比伦王国到亚述王国,从巴比伦城到尼尼微城,随处可见这样的阶梯型金字塔,甚至连《圣经》里的巴别塔,它的外形也是阶梯形状,如果能够建成,将是一座小型金字塔,千古留名。

6、金属制造。苏美尔文明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下游,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米河入海口。这里沼泽密布,河网纵横,发展灌溉农业得天独厚;但其他资源,包括森林、矿产,甚至在山区常见的石头,都极度匮乏。但奇怪的是,根据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记载,苏美尔人掌握丰富的地质学知识,知道如何获得和加工矿石;而且金属冶炼和金属加工技术也十分发达,世界上第一种青铜合金就产自苏美尔。

根据拉格什和其他地方的楔音文字泥板上的记载,阿拉伯半岛东南部,有一座极好的铜矿马根(Magan),铜矿层有20米厚。但到达马根的道路,要穿越阿拉伯沙漠,非常难走;水路有港口,但要得到其他城邦王国允许。正常贸易时,苏美尔人的芦苇船(用沥青堵住缝隙后,能够运输20吨的矿石),停在马根的多个港口,用粮食、羊毛、油等来换取当地的铜矿石。

有充足证据显示,苏美尔人的金属冶炼技术相当发达。考古遗址出土了许多冶炼金属的工具,如不同型号的炉子、粉碎用的杵、石碾磨机和“过滤、蒸馏、提取“用的滴水瓶。工匠们使用多种方法,从矿石中提炼金属,普遍采用搭配不同比例的化学成分的物质,来制造合金或其他合成物。比如一种被称为“铜-铅“玻璃的配方是:铅、铜、硝钾和石灰的比例为:600:100:150:5,而当这些物质的比例变成:60:10:14:1时,就制成了所谓的“阿卡德铜“。

除冶炼金属外,苏美尔人的金属制造工艺也很发达。如下文所述乌尔王陵墓葬,出土的普阿比皇后头上戴的头饰,特别是13米长用于固定头发的金带,以及两层金箔杨树叶子、一层金箔柳树叶子组成的额饰,显示了极高的金属制品工艺水平。乌尔王陵墓葬,还出土了一把纯粹用于装饰的国王佩剑(匕首),剑身为纯金刃,青金石手柄,柄处的金粒呈三角形,金剑鞘是更复杂的精湛工艺。除了金属饰品,乌尔王陵墓葬,还出土了金头盔、及铜头盔、铜矛头等青铜兵器,但未见有大型青铜器出土,这可能是苏美尔没有铜矿所致。

7、法律。乌尔纳姆在约公元前2113年统一苏美尔各城邦,按《苏美尔王表》记载,“神赋王权“第三次转移到了乌尔城,因此,后世称为乌尔第三王朝;乌尔纳姆称王后发布了《乌尔纳姆法典》。《乌尔纳姆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早于著名的古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300多年。

这部法典包括序言和正文29条(流传下来的只有23条)两大部分,没有结语;主要涉及政治、宗教和法律等方面。序言宣称,是神赋予了乌尔纳姆统治权力,乌尔纳姆在人世间的行为是按照神意,确立“正义“和“社会秩序“,并列举了他在保护贫弱,抑制豪强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现已发现的最早抄本,大约是古巴比伦时期,但大部分已毁损,仅有几条残片。从破损较严重的法典残片看,法典的主要内容,是对奴隶制度、婚烟、家庭、继承、刑罚等方面的规定。如:逃亡奴隶捉回时,奴隶主要给捕捉者适当报酬;伤害他人的身体,要处以刑罚并罚款;破坏他人耕地者,要支付食物赔偿;女奴对女主人不敬,则予体罚;妇女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如犯通奸罪则处死等等。这些条纹充分表明,当时立法已采用罚金赔款等方式,逐步取代牙呲必报,同态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