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灵气革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北方战罢

“胡虏撤了!”

“撤干净了?大军出击了?”

“没有,撤了一半,没看到大军。”

“怎么回事?”

“胡虏围城甚严,无法获知城外消息。”

杨文本该随大军驻扎山海关,但他不忍心几年开拓的辽阳就这么放弃,也不放心留守辽阳的将士孤立无援,所以向徐达申请后自愿留守辽阳,山海关交由其他将领指挥。

杨文待在辽东多年,时常与纳哈出交战,对纳哈出很是了解。他见纳哈出所部只是围城没有进攻,就知道纳哈出主要目标是南面的高丽。

当时围城不严,杨文派夜不收南下通知各卫所,后撤至旅顺,实在不行就渡海退回山东,避其锋芒。

制定对敌策略时,杨文其实并不那么同意徐达的战术,收缩防线意味着没有防线,军户家庭的乡村定居点必然被蒙元劫掠,造成的损失徐达又不给赔偿。

无奈官大一级压死人,好在纳哈出被明军打怕了,也担心外出劫掠分散军队,给明军重创的机会。

所以纳哈出只允许蒙骑以一个个千户为集团外出劫掠,且一定要有前出侦察、警戒部队,还强制规定劫掠时间,到期一定要归营。

这就是好的军队必须遵守不劫掠军规的意义,军队分散人心就散,再想聚起来就难了。

新军就不同了,从上到下都有极强的感染力,特别是朱雄英亲自训练的那部分,首先受他们影响的就是蓝玉训练的那一半。

北征突然,江南士大夫谋反紧急,两军并没有大规模对战演习过,但以如今的情况来看,演习已无必要。

蓝玉训练的新军早被朱雄英训练的新军感染,一应军士新机构都自发组建。

正因为看到这一点,徐达愿意尝试新军的战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朱元璋的命令,虽说新军训练朱元璋没有亲眼看过一次,许多情报他一清二楚。

朱元璋想看看新军成色,变相考察朱雄英脑中的新知识效用。事实证明新军无论从战术执行力,还是从主观能动性都有质的飞跃。

当然这离不开明军自身对基层军士的军事训练,要不然新军不可能一年成才。

杨文肯定不知道这一点,他一直觉得徐达是为了战略稳妥,先解决入寇平津的敌人,再解决辽东,毕竟平津比刚刚建立的辽东更重要,人口更多。

按照杨文的预计,平津作战需要好几个月,那时纳哈出早与高丽重新勾连,而后势必对辽阳发起冲击,拔除大明在辽河以东的最大据点,依托辽河与大明对抗。

没想到纳哈出竟然主动撤兵,领军作战不是儿戏,每一步都是敌人想到的最好决定,显然有事逼着纳哈出不得不撤退。

“难不成大军绕后突袭了新泰州?”杨文能想到的可能只有明军主力北上突袭纳哈出大本营。

不用太多部队,哪怕只有五千,纳哈出都需要小心应对。

“指挥使,不是说主力与我们里应外合吗?怎么北上了?”

战前制定的战术,辽阳的部队要时刻准备出击,阻截纳哈出败军逃跑,里应外合重创纳哈出,给将蒙元赶出辽东创造机会。

“定是出了变故。”

朱元璋和朱标病重的消息辽东一样知道,大军突然转变战略,很可能是朝廷出了重大变故,杨文害怕说出来动摇军心,有些事也不能说出来。

不说归不说,战术调整还是要做的。既然推断不再有里应外合,推断朝廷有变故,那么很可能辽阳要独自扛住纳哈出主力攻城。

原本制定的出城作战准备必须更改,转为筹备更多守城器械,还要安抚军民之心。

“那我们怎么办?”

“谨守城池,纳哈出不日必退。”

纳哈出退兵这件事杨文很确定,他熟悉纳哈出的脾性,在大本营有危险的情况下不可能死磕辽阳,最多回军前尝试攻城,只要辽阳不给任何机会,纳哈出必退。

结果杨文等待的攻城迟迟没有到来,等来了纳哈出全面撤军以及山海关大军。

“杨文,你为何不依令出城阻截?”

新军在平津大胜,斩首一万九千余,俘虏五千余,缴获战马五万余,新军本身无一伤亡,可谓辉煌胜利。

这份胜利刺激了蓝玉,让他对辽东作战有了更多的期盼,想着全歼纳哈出部,一战平定辽东。

结果纳哈出见明军主力出击,无心恋战,直接全面后撤,随即撤兵北返。

蓝玉大军只抓到一些纳哈出斥候,战果聊胜于无。

徐达都没想到脱古思帖木儿会偷袭纳哈出,驻守山海关的蓝玉更不会知道。

蓝玉只知道自己的军功泡汤了,晋升国公的期望泡汤了,总要找一个出气筒,杨文正合适。

“将军,某以为纳哈出是诱敌之计。”

“你以为,一句你以为就让大军空耗钱粮,该当何罪!”

“某愿领罚,但大军不可停歇。”杨文说道,“纳哈出刚刚与高丽重新联系,立足未稳,正是大军出击之时。待剿灭留守蒙人,可重新打通南北。”

“这是你的事,与我无关,我回北平复命。”

恢复辽东统治是战后工作,吃力不讨好,蓝玉没有在辽东夺取军功,只能返回北平,希望从徐达那里分润一些。

徐达也正愁功高盖主,索性将所有主要战功都推给新军,次功则送给蓝玉。

收到北方战报,朱元璋大喜,不是喜悦明军获胜,获胜是必须的,朱元璋喜悦的是新军果真如朱雄英所说那般震撼,无伤歼灭蒙元两万五千骑精锐,这种战果以前最少需要十万精锐军队,若是追击作战,至少要二十万人。

如今新军一万人就做到了以往十万人做到的事,而且自身无一死伤,说明推广新军是正确的。

朱元璋更看到了新军新制度的强大,国家、民族教育的强大,加上江南士大夫的逆行,朱元璋彻底相信了朱雄英的话,愿意全力支持朱雄英改革。

每一次国家改革都不是小事,轻则改革派被诛杀殆尽,重则动摇国家根基,无论哪一种结局都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

所以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全面恢复宋朝体制,因为有成功的先例,而新军的成功令朱元璋看到朱雄英给他说的新体制的成功。

很快朱元璋下令新军留下一半,一千归辽东、一千归北平、一千归陕西、一千归山西,剩余部队分驻河南、山东,让北方全面参照新军训练。

另外一半新军则返回京师,一面训练京营,一面配给朱雄英护卫,加强朱雄英的话语权。

没有军队,没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