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火龙烧仓
这个请君入瓮战术最初的构思并非徐达想出来的,而是新军一个普通士兵。
先是在小旗的士兵集体会上提出,然后层层上报给郭英,最后由郭英邀请徐达参加新军士兵集体会,最后才拍板。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哪怕是洪武年的明军也没有那么好的军纪。就算不说士兵反向参加劫掠,将军队拆分细碎本身就是兵家大忌。
没有信念的军队拆分后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最普遍的就是当逃兵。
但新军的精神面貌完全不同,尤其是朱雄英亲自参与训练的那五千人,他们让徐达相信他们不会因为拆分四散逃跑,更不会劫掠乡里。
事实也是如此,拆分后反而强化了新军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新军有信念,他们知道为何而战,他们愿意为国民而战,为国家捐躯。
光靠信念肯定是不够的,这离不开刀枪不入的武功,离不开出征前朱雄英对他们的承诺。
永不纳粮,永不服役。
新军若只是学习使用火器,学习武功,那新军和旧军没有任何区别。
新军首先在思想上得到升华,他们白天训练,晚上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国什么是家,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华夏。
这份为国家、为国民而战的信念,给了他们自豪,朱雄英也适时给他们嘉奖,带来了强大的荣誉感,得到了精神寄托。
此外朱雄英还承诺新军,军队不再强制加入军户,可以随便转换户籍,也不要求父死子继、兄终弟承。
只要新军士兵参军十年,就可以退役,并拿到45+6(四十五亩主粮耕地加六亩菜地,朱元璋给普通百姓均田是15+2,新军一人等于三人)的耕地,不是荒地,是开荒好的熟地。
若是获得军功,可以提前退役,提前拿地。
以获取耕地为奖励还不够,大明百姓若是愿意迁移在西部地区,一样可以分荒地,自己开垦一样能够获得所有权。
而军功获得的土地则不同,所有者和他家人(老人加夫妻二人,孩子不算)不再需要纳一粒粮,也不再需要服任何徭役。即永不纳粮,永不服役。
当然也可以不退役继续参军,可以用军功升职,可以用军功换取爵位。升职简单,封爵就难了,好在有这个晋升通道在。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劫掠,只是最基本的纪律,还有其他朱雄英制定的本土化纪律准则。
纪律配合军功赏赐,荣誉与未来加身。新军闻战而喜,怎么可能逃跑。
北平
“怎么回事,胡虏怎么完全没消息?”
“怎么没消息,通州那边缴获无数战马,刚从北平紧急调拨一批粮草。”
“糟了!仓里粮草只有面上一层。”
“早知今日就少拿点了。”
“后悔也无用,快想想办法。”
“能有什么办法,徐达一来就接管粮仓,想拆东墙补西墙都不行。”
“没办法只能烧了。”
“烧?”
“烧!”
军队接管仓库也没用,北平官员几乎都参与到贪污的队列中,一旦粮仓问题暴露,所有人都要死。
故而在某天晚上,一群地痞无赖冲撞仓库边的军营,将军士吸引走,另一批人暗中放火。
或者应该说明着放火,这群人哪怕看到依然有军士守备,他们还是将油罐(小号陶罐)砸在仓库上,随后丢火把引燃。
好在文官们也不傻,让那些放火的人穿上了蒙古人的衣服,假装成潜入北平的蒙元奸细。
“都督,有奸细冲击粮仓,粮仓起火了。”
“快救火!”
“都督莫急,火势未起已灭。”
“哦?”徐达问道,“是不是殿下给的机械起了作用?”
“没错,那抽水泵宛如水龙,遇火则灭。”
古代军队作战失败,有很大概率是粮草出现问题,要么被敌人断了粮道,要么粮仓被烧。
为降低这种概率,朱雄英让工匠制作了许多抽水泵,配上帆布水管(外包桐油油纸),一并送到了北平。
因为不知道战争要打多久,大量粮食经过大运河从南方输送到通州。
正好水泵需要水源,于是徐达命令北平启用通州粮仓,还将前线指挥部设置在通州。又命令北平的军用粮转移到通州仓,顺势在粮仓附近设置泵站,由专门学习的军士看管。
那群文官没想到火根本没烧起来,受损的粮食也只是面上一层。
“都督请看,仓内粮食异常。”
“硕鼠!该杀!”
粮食由兵部负责,由文官负责,徐达作为主将,不好过多干预,免得引起朱元璋反感,令他没想到的是文官正是利用这一点,让粮仓问题没有第一时间暴露。
若按照往常的战争烈度,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暴露,粮食短缺前蒙元就会撤兵。
这次不同,谁都没想到新军居然可以缴获那么多战马,甚至可以说凡是新军击败的蒙元部队将作战用战马和驮载用驽马全部缴获了,粮食损耗大大提升,谁让一匹马等于十个人呢。
此外新军自身也是耗粮大户,随着武功修炼有成,每日进食量也相应提升,一个人要吃三个人的饭量,也令文官计算耗粮量失误。
种种因素相加,逼着北平文官铤而走险,最终提前引爆粮食贪污案。
只能说文官命不好,虽然明军短时间内耗粮大增,但整体作战时间大幅降低,脱古思帖木儿打不下去了。
也能说文官运不好,他们派出的勾结蒙元的商户,正好碰上了四散潜伏的新军,被一锅端了,否则文官至少可以收到某些消息,能有转圜的余地。
勾结蒙元的商户与脱古思帖木儿接头成功,表示愿意给蒙军当向导,条件只有杀干净、烧干净。
商户提供了大量明军情报,表面上的情报,让蒙军更轻松找到容易突破的关口,给了脱古思帖木儿更多自信。
因为商户向脱古思帖木儿透露明军没有死伤太多,辽东方向是主动后撤,大军依然驻扎在山海关附近。
脱古思帖木儿意识到这次南下的危险,无奈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要一分没抢到灰溜溜返回,不用下面的贵族闹事,嫡系也会撕了他。
好在明军主力驻扎在山海关,主要作战目标也是纳哈出,给了脱古思帖木儿一个错觉,他有一段可以抢劫的时间。
于是脱古思帖木儿第一时间下令分散抢劫,并规定回返的时间,超过时间大军立刻北返,不会留下来,更不会保护过于贪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