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自己,认清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卸下包袱,开启静心之旅

一切从认识自我开始

人生在世,和自己相处最多、打交道最多,但是人最不了解的也恰恰是自己。当你一帆风顺时,往往高估自己;不得志时,又看低自己。你可能认为安分守己、与世无争是明智之举,而实际上往往被怯懦的面具窒息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在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当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驻足凝思,品味这句话的深刻含意。“认识你自己”有何难哉!难道人自己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古希腊维奥蒂亚境内的底比斯城,来了一只狮身人面的怪兽,称之为斯芬克斯。它站在山顶上,用缪斯传授的谜语难人。谁猜不中这则谜语,就要被它吃掉;谁猜中了,它就自杀。这则谜语是:今有一物,同时只发一种声音;但早晨是四条腿,中午只有两条腿,而到了晚上却有三条腿,这是何物?许多人因猜不中谜语,被怪兽吃掉了。后来,城外来了一个名叫奥狄浦斯的青年,猜中了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咿呀学语,匍匐爬行,似用四只脚走路;慢慢长大,少年英俊,青年潇洒,中年如日中天,只用两脚走路;而到年迈体衰,老态龙钟,需拄杖而行,似有“三脚”。奥狄浦斯猜中了此谜,斯芬克斯随即自杀。

这个谜语其实并不复杂,而谜底就是“人”。为何许多人都猜不中,因而葬身于狮身人面怪兽的腹中?可见人识己之难。

彻悟自己,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既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了解自己的不足。我们可以憧憬人生,但不要期望过高。因为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你可以勇敢地迎接挑战,但是必须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要彻悟自己就要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无名小草;无论你是一座高山,还是一块石头。你都是一种天然,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只要你认真地欣赏自己,你就会拥有一个真正的自我,你才会拥有信心。

要彻悟自己,就要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善待自己,找个僻静之处宣泄一下,不要被那些无名之火伤身;忧伤时,要善待自己,找个好友倾诉一番,让低迷的情绪高涨起来;劳累时,你要善待自己,睡个好觉或吃点滋补品,对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关心备至。唯有知道如何善待自己,你才会信心百倍,从容不迫地应对生活的坏笑。

现在最重要的是“幸福安心地生活,相信一切都会没事的”。

做一个乐观主义者,你就能感受到那份让我们去相信的力量,感受到真实的自我。

纷繁的世界,简单的内心

这个世界纷繁万千,色彩百出,五味杂陈。也许你挑得眼花缭乱,也许有旁人告诉你应该怎样做。然而,你可否问问自己的内心,我究竟需要什么?

一个年轻人跟一位大厨学艺。大厨告诉他一个秘诀—好厨师一把盐。若是盐放得恰到好处,几乎无须太多的调料,就有好的味道。

看电视上播放的厨艺大赛,各路大厨神乎其技,作品争奇斗艳、五花八门。可是评判往往归结到一点,或咸或淡。

盐—最基本的调料,往往被忽视。倘若在最基本的放盐这个环节上,多下点功夫,是否会事半功倍?

人生中是否有某种物质像盐一样,以最基本的方式、最朴素的物质贯穿生活,撇开似锦繁花,能够求得一份逍遥真味?

《三国》里的曹操,最初对于战胜强大对手袁绍,心里也没底。

谋士郭嘉纵论兵事,提出“曹操十胜”。其一就是:“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意思是,袁绍喜欢繁文缛节,把人生搞得很肥胖、行动不便、不够灵活,而曹操简洁自然,没有太多负累。

大道至简,简是制胜的法则。

战争的结果,正如郭嘉所言。其中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在丢弃的官渡大营,袁绍的营帐里,竟然有许多字画、古玩、金石、玉器。袁绍一贯以风雅自诩,竟然带着这些东西打仗来了。心里不静,带了太多的身外之物打仗,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英国,有个74岁的老汉,做了大半辈子园丁。本以为清贫一生,孰料在晚年,一笔意外的财富找到了他,他中了两千五百万英镑的彩票大奖。

关于钱的用途,他的回答很令人意外,他说:“我要用部分奖金雇一位胡萝卜种植专家,跟他学习种胡萝卜。”

金钱与权势幻化的光环,让生活多了浮华和臃肿,少了真实和自由。然而,大潮退去,铅华洗尽,人们更愿意以一种裸露的方式,行进在天道的时空里。正如一棵树,繁花与碧叶随时皆可落尽,唯有枝干地久天长。

或许,在这位英国老汉的眼里,在自己家的园子里种胡萝卜,比当首相更快乐。

当你剔除心中的各种物欲和焦虑时,你就生活于简单之中。诗人爱默生说过:“没有一件事比伟大更为简单;事实上,简单就是快乐。”

简单的意义,不是幻想生活而是面对生活,祈求心灵的宁静。何须费心寻觅它呢?它不在千里之外的岛屿上,而是深存于你的心中。你期望在生命中得到什么?你愿意以繁琐打造生命中虚假的繁荣,还是愿意以简单求得内在的安宁,而使生活回归本来的意义?

记住梭罗的话:“我们的生命不应虚掷于琐碎之事中,而应该尽量简单,尽量快乐。”

简单的需要、朴素的外衣犹如阳光、空气,稀有可贵,滋养人的天性。人生不需要太多的行李,也无需过分装饰。

往往,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些简单的东西,例如:阳光、空气、健康和很好的睡眠。这些基本的元素正如恰到好处的盐,能把生活调出很好的味道。真正的生活需要的仅仅是简单。放逐是拥有,简单是快乐,平静才是幸福!

心灵是什么?它又在哪里?

心在什么地方?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然而这样的问题,我们恐怕还没有问过自己,也恐怕没有人能回答你。心灵是什么?它又在哪里?你真要去找,是找不到的。所以时至今日,这心灵还被我们称作“黑箱”,仿佛是一只打不开的匣子。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许多许多的知识,却还是不知道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秘密。

其实,这心灵的存在,本来就是明明白白的。一个人只要不受见解左右,能照直去感受它,也就能领悟到它活泼的存在。这心灵的存在,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心仿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当我们想想故乡的情景,想想那间老屋,还有那些树林和小溪。不论睁着眼或闭着眼都可以,便是你轻易地就能做到的。你找找看,这些景象都在哪里?说往事如在眼前,它们好像在你的身外;说往事历历在目,它们则是在你的眼底;又说往事浮上心来,它们就是在你的心里。这就是心之所在了。

人们逃避家庭、城市、社会及自己的问题,一路逃至深山中去寻觅心内的平静。可是既然是要寻觅“心内”的平静,又怎么可能在“心外”寻得呢?快乐只可以在心内寻得,并不在于你身处之地方。如果你心中没有平和,纵然跑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寻到它;心中有了平和,身在何处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的心影响着我们所见到的世界。心中满是欢乐的人,见到的是一个满是快乐和美好的世界;心中充满仇恨的人,见到的是一个满是愤怒和不满的世界;心中满是忧伤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

有量就有福,有福心就灵,所谓福至心灵就是说金钱无法带给你心灵的安详,心灵的安详只能靠个人自己去探索、培养。没有内在的安详,人就无法感到幸福,而心灵的安详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体验。

有智慧的人在独处时管好自己的心,在人多时管好自己的口。自知为愚者的并不愚蠢,自以为聪明的却是愚中之愚。在你的心开始懂得以智慧去观察时,生命的真谛便会在每一刻、每一处、每一事中向你展现。

如果你向往自主的话,先学懂主宰自己的心。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碍都源于你的贪念、嗔恨、执着、愚昧与妒忌。最有效的治疗是先医好你的心,否则痛苦将永无休止。

心是所有行为及其成果的根源。由一颗充满邪恶的心所引发出的言语、行为及念头只会带来痛苦。相反,一颗慈善的心所引导的身、语、意运作皆会带来福乐。

放下一点执着,你便会有一点平静自在;放下多一点执着,你会有多一点的平静自在;在完全放下时,你便会体验到完完全全的平静自在。

从今开始,由己及彼,从心着手,净化灵魂,学会放下,平静之处自是心灵所在。

给心留一点时间,慢慢地思考

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同样的,每个人的经历使得他们脑海里的想法不一样。时常思考的人,你在想什么?

生活如旅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更好地品味生活的美好,觅得怡心的美景。

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让思想绕过一道弯,多角度观赏那难得一见的美景。多角度思考,方能观察事物之全貌,品难见之美景。

关于人生,我们也不妨多角度地去思考一番:我们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可以是最可爱的;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可以是最勤奋的;也许不是最富有的,但可以是最充实的;也许不是最顺利的,但可以是最乐观的。这一切表明,角度犹如思考的魔方。

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给思想设一个驿站,停下来细品容易被忽略的美景。

每个人的生命长度是一定的,增加生命的韧度、扩充生命的容量、彰显生命的意义,需要思考的积淀。同样的环境、相似的经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差异?原因众多,但核心就是思考的差别。有人问牛顿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我的成功归功于静心的思考。”生活的素材犹如米粒,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享受思考的乐趣,就要让思想爬上一个坡,到山巅去欣赏一览无余的美景。

船的力量在于帆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思考,是一种意志的磨炼,一种心灵的修行,一种品格的锻造,也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让我们尽情领略思考的美景、享受思想的盛宴吧!

学会思考,我们才能客观地去看待问题,才会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是重,什么是轻。学会思考,我们才会懂得取舍,懂得放弃;学会思考,我们才能做到笑看人生,游刃有余。

主动思考的人生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人生。思考可以使智慧的光穿越问题的迷雾,思考也可以使浮躁的心沉淀行动中的鲁莽。会思考的人会活得越来越坦然,也会活得越来越轻松。

勤于思考的人不是世故,而是人生历练后的从容。男人因为思考而变得成熟,女人因为思考而变得睿智。

思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思考也是一种淡定的选择。停下你的脚步,不要被利益驱使,不要为情感所惑,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地思考,认真地思考,让未来的人生没有遗憾,让流失的岁月不再悔意迭迭。

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

小原龙一郎的身高只有145厘米,貌不惊人,可是在日本的寿险业里,他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他从小个性叛逆顽劣,曾经用小刀割伤了老师。小原龙一郎27岁时,穷得连饭都吃不饱,露宿公园,各位亲朋都认为他是没有希望的“废人”。

一位老和尚改变了他的一生。那天,他向一位老和尚招揽保险,老和尚说:“听完你的介绍后,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老和尚注视小原龙一郎许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

小原龙一郎哑口无言,冷汗直流。老和尚又说:“年轻人,快去改造自己吧!要改造自己首先必须认清自己,你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你在替别人考虑保险之前,必须先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然后才能成就自己!”

“认识自己?”

“是的。只有赤裸裸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才能成就伟大的你。”

老和尚的这一席话,就像当头棒,把小原龙一郎打醒了,他从此大彻大悟,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在这席话的影响下,小原龙一郎连续15年保持了全国业绩第一,被尊称为“推销之神”。

“认识你自己”被公认为希腊哲人最高智能的结晶。一个不断经由认识自己、批判自己而改造自己的人,智能才有可能渐趋圆熟而迈向成功之道。同时,一个人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增强自己的理智感,才能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做的。

有一个25岁的小伙子,因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他跑来向拉里咨询。他自己的生活目标是: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他生活的动机似乎不全是出自私心而且是完全有价值的。

“那么,你到底想做点儿什么呢?”拉里问。

“我也说不太清楚,”年轻人犹豫不决地说,“我还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知道我的目标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么你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呢?”拉里接着问,“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年轻人回答说,“这一点我也没有仔细考虑过。”

“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什么呢?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拉里对这个话题穷追不舍。

“我真的说不准,”年轻人困惑地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我从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想我确实应该好好考虑考虑了。”

拉里对这个年轻人的能力进行了测试,他发现这个年轻人对自己所具备的才能并不了解。拉里知道,对每一个人来说,前进的动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教给年轻人培养信心的技巧。现在,这位年轻人已经满怀信心地踏上了成功的征途。

现在,他已经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也知道他到底想干什么、应该怎么做。他懂得怎样才能事半功倍,他期待着收获,他也一定能获得成功—因为没有什么困难能挡住他前进的脚步。

其实,世界上有一个人,离你最近也最远;世界上有一个人,与你最亲也最疏;世界上有一个人你常常想起,也最容易忘记。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归根结底,你还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和了解,因为认识自己是改变命运的前提,如果你连自己都不了解和认识,又凭什么来实现理想和抱负呢?

用玲珑的心善用环境

树叶是绿色的,是因为叶绿体与太阳光发生了光合作用。用哲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内因与外因作用的结果。

我们要学会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并学会利用周围的资源。

有一个县太爷,为了教化民众,计划重建县城当中两座比邻的寺庙。公示一经张贴,前来竞标的队伍十分踊跃。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由两组人马雀屏中选:一组为工匠,另外一组则为和尚。县太爷说:各自整修一座庙宇,所需的器材工具,官家全数供应。工程必须在最短的时日完成,整修成绩要加以评比,得胜者将给以重赏。

此时的工匠团队,迫不及待地请领了大批的工具,以及五颜六色的油漆彩笔,经过全体员工不眠不休的整修与粉刷之后,整座庙宇顿时恢复雕龙画栋、金碧辉煌的面貌。

另一方面,和尚们只请领了水桶、抹布与肥皂而已,他们只不过是把原有的庙宇玻璃擦拭明亮而已。

到了工程结束的时候,已到了日落时分,正是评比揭晓的关键时刻。这时从天空中所照射下来的落日余晖,把工匠整修的寺庙上的五颜六色恰好辉映在和尚整修的庙上。

这时候,和尚所整修的庙宇,呈现出柔和而不刺眼、宁静而不嘈杂、含蓄而不外显、自然而不做作的高贵气质来,与工匠所整修的眼花缭乱的颜色,呈现非常强烈的对比。

事实上,庙的功能为一个心灵的故乡,是一个净化心灵的场域,太过华丽铺陈反而会失去其真正的功能。就庙的角度而言,和尚与工匠对修庙的境界,其高低就不言而喻了。

和尚与工匠整修庙宇的理念迥然不同。和尚利用最简单的法则来驾驭最复杂的环境,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成效,用最无形的观念超越有形的物质。换句话说,他们是充分地借用、活用及善用别人的无形智慧与资源罢了。

有一个富翁的孩子特别喜欢吃饺子,他每天都吃。但他不喜欢吃饺子皮,只吃馅,所以每次就把馅吃了,皮丢到后面的小河里。

好景不长,有一天一把大火烧毁了他的家,生活变得窘迫,不久他的父母急怒中相继病逝。他的生活变得穷困潦倒,但他又不愿街头乞讨。邻居大嫂非常好,每餐给他一碗糊糊,就这样他奋发读书,三年后考取官位回家,非要报答邻家大嫂。

大嫂对他说:“我什么也没给你,都是你当年丢掉的饺子皮,我收集起来晒干装入麻袋,本来是以备不时之需。正好你有需要,就又还给了你。”

他听后思考了很久,很久……

周围的环境包括周围的人、周围的风景、周围发生的小事。它们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很好地发现和利用它们呢?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两个八人人都一样,人与人不同的区别在于如何安排业余时间。时间是最有情,也是最无情的,每人拥有的都一样。在八小时里善用周遭环境,你会发现你的心灵在不断地充实,慢慢迈向成熟的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都很羡慕那些成功人士。然而,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我们同样的资源,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融入自然,善用周遭的环境,你会发现一切的路早已浑然天成。

生命是动态的过程

我们说生命最重要的是和谐。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并不是要消灭一切纷争与不和,使之平静得犹如一潭死水。实际上,生命是一种在动态里达到均衡境界的过程。健康之人的气血就在不断地运动循环:春天让自己的气血向外生发,夏季长势喜人,秋季收获储备,冬季好好补养。四季不断流转,人的气血也就随之经历了生、长、收、藏的运动过程,从而使人体气血充足,身体健康茁壮。我们身处的地球也处在不断运动之中,我们自身的小磁场要与地球大磁场相互应和,遵循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天人合一”的智慧也在于此。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它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激情与斗争以及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它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枝叶,留下了太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新中国成立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们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

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说:“请告诉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总是活在别人口中的世界里,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的人。你自己,这个身为人的究竟是什么?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可以为你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你必须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

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的性格,并分析其中优点和缺点?

克里希那穆提说:“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

在其中,不是看到你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实的情况。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如何和别人说话,我们对能够给我们东西的人特别礼貌,而对那些不能给我们东西的人却粗鲁又轻蔑。我们对那些令我们畏惧的人特别用心。重要人物进来时,我们赶忙站起来;但是佣人进来时,我们却毫不在意。所以观察我们自己在关系中的表现,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如何错误地表达对别人的尊敬。同时我们也能从我们与树木、鸟儿、观念及书本等的关系中,发现自己的真相。你也许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学位,但是如果你不认识自己,你就是最愚笨的人。认识自己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资料或记笔记,然后通过考试。那只是愚笨的生存方式。

你也许可以从任何自认为无比重要的书中引经据典,但是除非你认识自己,清楚了解自己的性格,否则你只是一只重复别人话语的鹦鹉。然而你一旦开始了解自己,不论自己多么渺小,富有创造力的非凡行动已经开始进行了。突然看到自己真实的性格是一种新发现,包括看到自己的贪婪、好辩、愤怒、羡妒、愚笨。从这一步开始,你就能愈来愈深入、无穷无尽,因为性格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在其中含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

性格主要是后天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容易改变的。因此,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可以重新塑造和培养自己的性格的。

那么如何才能看清自己?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自己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的?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何特长,社交面如何?自己做事踏实吗?耐心和毅力如何?创新如何?甚至对自己的血型和血质都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根据这些资料给自己设计一个最佳的生活方式,选定一个比较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一个内向沉稳的人如果去搞科研会比较合适,而叫他去跑业务可能要经历很多的挫折。

当然在工作中,人的性格和能力会不断地改变,而人也会不断发现自己新的潜力。所以平时如能多加学习,多和朋友交流,多给自己一些锻炼的机会,就会更早、更容易发现自己的潜能,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你知道自己的优点吗?

你知道自己的优点吗?所谓的优点是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这些优点也就是你能有贡献、能继续成长的要素。但是,我们大家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是不对的,是会显得太不谦虚。

举个例子来讲,要是有人说你菜烧得好,也许你会说:“哪里哪里,其实烧得不好。”或者说:“这也算不上什么特殊才能。”可是菜烧得好,绝对是特殊的才能。假如,有人告诉你:“你在电话里很会说话。”你也许会说使用电话谈话很容易。然而你要知道,有很多人觉得用电话谈话非常困难,因此这实在是值得骄傲的优点。当然,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不容易。小时候,心理学家施微博士就非常嫉妒表妹。他回忆道:“我这表妹会弹钢琴,会画画,而从来没有人说我有什么才能或优点。所以我对她的成就非常嫉妒。长大后我发现自己能跳舞,话说得好,和别人也相处得来。到后来,我开始能赏识表妹的艺术修养,因为我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所以能够不带嫉妒的情绪。”因此,发现自己的优点有利于你发挥潜能,那么怎样挖掘优点呢?

有一位催眠师曾对一位身体强壮的男子施以催眠术,使他进入被催眠状态,然后对他说:“你现在手上根本没有一点力气,连一支铅笔都拿不起来!”果然,这个壮男子真的连一支铅笔也拿不起来了!他已经把催眠师的语言变成了一种信念,他的行为是这种信念支配的结果。自卑者的情况也类似,只不过发出暗示的人是自己罢了。

人在职业上有成功也有失败。然而,传统观念使人们注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不注意对成功的研究,所以失败在人的心理上留下的印痕更深。倘若一个人失败的次数多了,就容易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因此,找到自己的优点,在生活与工作中不断得到确认,这会对你未来的人生大有益处。

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助自己找到一份谋生的差事。

“数学精通吗?”父亲的朋友问他,青年摇摇头。“历史、地理怎样?”青年还是摇摇头。“那法律呢?”青年窘迫地垂下头。父亲的朋友接连发问,青年只能摇头告诉对方:“自己连丝毫的优点也找不出来。”“那你先把住址写下来吧。”青年写下了自己的住址,转身要走,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了:“你的名字写得很漂亮嘛,这就是你的优点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数年后,青年果然写出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法国18世纪著名作家大仲马。

世间许多平凡之辈,都有一些小优点,但由于自卑常被忽略了。其实,每个平淡的生命中,都蕴涵着一座丰富的金矿,只要肯挖掘,就会挖出令自己都惊讶不已的宝藏……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

如果说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恰如其分的自爱便是一种素质,唯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爱的艺术家。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在所有朋友中,不能缺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自己。缺了这个朋友,一个人即使朋友遍天下,也只是表面的热闹而已。

自爱者才能爱人,富裕者才能馈赠。给人以欢乐的人,必是自己充满着欢乐的人。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可能真正爱别人。

能否和自己做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以理性的态度关爱着那个在世上奋斗的自我。有的人不爱自己,一味自怨,仿佛自己是自己的仇人。有的人爱自己而没有理性,一味自恋,俨然自己是自己的情人。在这两种场合,更高的自我都是缺席的。

我们有时一样,想变成任何一种人,体验任何一种生活,包括国王、财阀、圣徒、僧侣、强盗等,甚至也愿意变成一只苍蝇,但前提是能够变回自己。归根到底,我们终究更愿意是自己本身。

如同肉体的痛苦一样,精神的痛苦也是无法分担的。别人的关爱至多只能转移你对痛苦的注意力,却不能改变痛苦的实质。甚至在一场共同承受的苦难中,每人也必须独自承担自己的那一份痛苦。

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罪恶仿佛是命运,一个我们不得不忍受的别人的痛苦却几乎是罪恶。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失败者的自尊在于不接受施舍,成功者的自尊在于不以施主自居。

爱自己的人内在对自己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接纳与欣赏。他/她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和自己站在一起。爱自己的人从来不需要借助表现或表演来获得他人的认可。爱自己的人没有自责,没有罪恶感,爱自己的人觉得自己不亏欠任何人。爱自己的人不骄傲不浮夸,不贬低他人。

爱自己的人觉得全世界都是可爱的。爱自己的人也许不给自己买新衣服,不去做按摩SPA,但他/她的内在却有一种新鲜活泼的品质,一种爱的品质,一种美的品质,让所有经过他/她的人都能感觉到,都想亲近他/她。

这个世界真正爱自己的人太少了。

社会一直教育说我们不够好,于是,我们永不停歇地想要改造自己,并由此而衍生出改造他人及改造世界。所有改造的努力都源自于不接纳,源自于觉得自己有“问题”。

爱自己,我们要爱的不是那个自我(ego),而是我们的真我—我们内在那个闪闪发亮的钻石般的本质。

在去除了外在所有的名声、地位、金钱、相貌等等之后,每个人内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由此而生出的自爱,其实是一个了悟,一个知道(knowing),即:你知道自己内在有闪光的自己,而同时你也知道,别人的内在和你一样。

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是爱别人也爱世界的。他/她也不再需要证明给谁看他/她是值得被爱的,因为,他/她的内在就是爱本身,他/她浑身都充满了爱,散发着爱的光芒,而这样的一个人,全世界都会来爱他/她。此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因此,一个爱自己的人,是一个爱世界的人,也是被世界所爱的人。

什么时候我们学会真正爱自己,我们也就懂得了爱他人、爱世界,我们的生活也就处处充满美好和幸福祥和。

用行动拉近与目标的距离

拿破仑·希尔在《思考与致富》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便会有奋斗的方向。”这一看似简单的道理,具体到每一个人头上,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首先我们学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如何才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名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的34岁女人涉水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15个钟头之后她又累又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

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几十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这时,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她不但是第一位游过卡塔林纳海峡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纪录还快了大约两个钟头。

查德威克虽然是个游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见目标,才能鼓足干劲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当你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千万别低估了制定可测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是你一个看得见的靶子。这就是说,你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有些人也有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是他的目标是模糊的、泛泛的、不具体的,因而也是难以把握的。这样的目标形同虚设。

美国西部的一个小乡村,一位家境清贫的少年在15岁那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

“要到尼罗河、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它们,就是看一看,就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少年的心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得风帆劲起,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志愿》紧紧地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一路风霜雪雨,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他也因此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击与成功的喜悦。

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他就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约翰·戈达德,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他微笑着回答说:“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了。”

你有几个人生的愿望?快把它郑重地写在纸上,并且将它们上调一档,与你的家人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准备好了吗?现在就动笔。行动起来,向着你心中那个伟大的梦想前进吧。

冷静思考自己目前的生存状态

你明白目前自己每天的生存状态吗?是浑浑噩噩地生活,还是永远乐观地积极向上?

无论处于世界何地,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有恙,是官员还是百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他就是他。

千千万万个你、我、他,汇成了千千万万种生活。一个人从幼年走向少年,从少年步入青年,从青年跨入壮年,从壮年渐向暮年,没有哪个人的生活是一帆风顺、一成不变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生活将是多么枯燥和乏味。

人生旅途中,有康庄大道,也有崎岖小径;有阳光雨露,也有暴风骤雨。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面对它、亲历它。一路走来,或殚精竭虑,或信步闲庭,或山穷水尽,或柳暗花明,屈指数来,那只是生活中的一些表象。

生活包罗万象,有些时候,安宁中潜伏着危机;有些时候,动荡中蕴藏着机遇。唯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坦然面对所遭遇的一切,痛并愉悦地一路走下去。

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忘不了给我们开一扇窗。门中览景和窗前远眺,角度不同,方位各异,自然就有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别。谁又能说清楚是门前的景好,还是窗外的景优呢?

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那扇窗。

上苍降大任于斯人,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这是一种不能再坏的生活,却偏偏剑走偏锋,造就出千秋人物。

温室里的盆景,舒适安逸、风雨无忧,这是一种优雅的生活,却注定永远长不出栋梁之材。

每一棵小草都有一滴属于自己的露珠,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头顶上的那一片天。

小草遍布天涯海角,只要一缕阳光,就会春风吹又生;人类足迹五湖四海,只要足够勤劳,就会生生不息。

有几位在极端困苦的生存状况下没有被困难所压倒,仍能屡败屡战,执着追求,奋力拼搏的后来居上者,看他们的发展趋势,他们成就一番事业可谓是当仁不让。可后来的事实是,他们随着生存环境的根本扭转,渐渐松懈了、停滞不前了。

探其缘由,是他们陆续有了妻子、儿子、房子、车子和票子。一言以蔽之,是生活安逸了,他们没有继续把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慢慢从一个奋斗者变成了一个享受者。我们不能评判他们的得失,毕竟那也是一种生活。

其实,生活从来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好,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它有时像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有时像一条路,总有那走不完的坑坑洼洼;有时像一条藤,总开着一朵朵希望之花。尽管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好坏都是生活,但面对未来,我们可以趁早亮出自己的积极态度。冷静地思考自己的生存状态,亮出积极的态度这张王牌,康庄大道、美好人生就在等着你。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环境中工作,容易感受乐趣和内在满足,最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霍兰德

许多人谈论某位企业家、某位世界冠军、某位著名电影明星时,总是赞不绝口,可是联系到自己,便一声长叹:“我不是成才的料!”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出息,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职业生涯无法发展。理由是:“生来比别人笨”,“没有高级文凭”,“没有好的运气”,“缺乏可依赖的社会关系”,“没有资金”等等。而要获得职业成功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地规划设计,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自卑感扼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另外,它会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自卑感严重,不敢干或者没有魄力,这样就显得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大;旁人会因此说你无能,旁人的议论又会加重你的自卑感。因此必须一开始就丢掉自卑感,大胆干起来。

谦虚是一种美德,但是缺点往往是优点的过分延伸。过于谦虚,或者由于自卑而谦虚,都是不应该的。几乎每一个事业有成的人都是非常自信的人。自信,可以使你精神振奋,勇于进攻、战胜困难。所以,必须积极寻找自我解脱之路,走出自卑的心理误区。

古人说:“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但不能振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多数情绪低落、不能适应环境者,皆因无自知之明。他们自恨福浅,又处处要和别人相比。总是梦想如果能有别人的机缘,便将如何如何。其实,只要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走出职业情绪的低谷。”

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很笨的人,也许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有杰出的才能。中国古代有个叫阿留的人,各方面都很无能,但在绘画方面是个天才。陈景润当不好数学教师,却会进攻世界难题。柯南道尔作为医生并不著名,写小说却名扬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特定的天赋和素质。如果你选对了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能够成功;如果你没有选对符合自己特长的努力目标,就多少会埋没自己。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能力的高低不同,才有伟大人物与平民百姓之分,才有声名赫赫与默默无闻之分。

但是一个人长于此,未必长于彼,“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能写的人不一定健谈;善于思考的人不一定有好的记忆力;学者富于抽象思维能力,却缺乏具体的操作能力;伟大人物能率领千军万马,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对家庭琐事却可能一筹莫展。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规划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职业的进攻方向。即使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也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观察事物,还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社会对人才也有多层次的需求,既需要工程师、科学家,也需要售票员、清洁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应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生涯发展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倘若一味地与别人攀比,好高骛远,只能导致失败、挫折,从而加重心理创伤。

认识自己的整体

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种途径认识自己,才能看到自己的整体。

研究发现,每个正常人都有其独特的才干以及用才干构成的独特优势。所谓才干,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贯穿始终且能产生效益的感觉和行为模式。它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型很难改变,无法培训;而优势则是指一个人天生能做一件事,总比其他人做得好。

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建立在这个优势之上。这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地评价自我。一个不能正确评价自我的人,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从而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

第一:“以人为镜”,从比较中认识自己

通过处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与同伴的比较,找出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虽然常带有主观色彩,但却是认识自己的常用方法。

不过,在比较时,要寻找环境和心理条件相近的人比较,这样才较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

第二: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人人都会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而且在乎别人怎样看自己、怎样评价自己。当然他人评价比自己的主观认识具有更大的客观性,如果自我评价与周围人的评价有较大的相似性,则表明你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好、较成熟;如果客观评价与你自己的评价相差过大,则表明你在自我认知上有偏差,需要调整。

然而对待别人的评价,也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不可以自己的心理需要而只注意某一方面的评价,应全面听取、综合分析,恰如其分地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调节。

第三:通过生活经历了解自己

是兔子绝对不要去学游泳。

“不能让猪去唱歌,兔子学游泳。”

成功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职场中人,如果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职业,并“顺势而为”地将自己的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就会事半功倍,如鱼得水。

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偏向直觉,就没有选择数学而是选择更需要直觉的理论物理,作为事业的主攻方向。这样定位的结果,又造就了一个世界级的物理学大师。

杨振宁的实验能力相对较差,因此,他的导师泰勒帮助他把注意力从实验物理学转到了理论物理学的研究重点上。由此,便有了杨振宁对宇宙不守恒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典型案例。

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个人性格或能力上的特点,通过自己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来发现个人的特点,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中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具有某方面的性格、才能和优势,不妨寻找机会表现一番,从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