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版前言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为我国金融领域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第4版的写作指明了方向。

作者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工作,在核心理念上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比如,在金融市场篇介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时,突出资本市场发展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在银行篇介绍银行经营原则时,强调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中要坚持承担社会责任,即效益性,包含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单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存在本质不同;在第八章系统介绍了我国“一行一局一会”的最新金融监管框架,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4版继续保留了第3版的基本框架和特点,同时,结合使用本书的高校师生的反馈意见,以及我国近年来金融领域发展和改革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内容修订。修订原则:一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的原则。希望第4版能够更好地引导读者基于国情和时代背景思考本土问题,提炼中国经验。二是时效性原则。考虑新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学时相对有限,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逻辑优化,删减了部分内容,并增加了金融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改革实践成果。三是课程思政进教材原则。第4版保留了第3版章末通过二维码设立的“立德树人专题”专栏,希望能够引导本教材的读者进一步思考中国问题,也希望教师能够讲好中国故事。

更新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在“法定数字货币与数字人民币”和“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人民币制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梳理,让语句更通顺,可读性更强。更换了新的专栏内容,即“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成果显著”,让读者了解人民币制度的阶段性成果,并增加对中国货币的自信。

第二章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进行了重新整理,更新了相关数据。由于一些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故对不成熟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仅保留了第三方支付。在金融机构体系构成中,重点以我国为例对主要的金融机构体系进行了重新的梳理。第二章有2个专栏。专栏2-1:非银行支付机构:牢固树立“支付为民”理念,坚守“本位”;专栏2-2:我国金融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向外资开放。

第三章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相关内容由专栏变成正文,以强调其重要性。对利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结构调整,将利率的作用合并到第四节利率结构决定理论中,这样在结构上更紧凑。

第四章,由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退出历史舞台,删除了相关内容,重新归纳了同业拆借利率的特点;同时,按照“一行一局一会”新监管体系的规定修改了企业债券的管理主管部门,更新了专栏“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的内容,例如增加了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内容,以反映我国证券市场多层次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第五章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特征中补充了“跨期性”;补充和更新了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删除了原专栏5-5。

第六章增加了一般性债券中的四类主题债券的相关介绍,更新了相关数据。

第七章把原专栏7-2替换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中国实践”;同时更新了专栏7-4的相关数据。

第八章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体系部分进行了修订,由原来的“一委一行两会”更新为“一行一局一会”;对巴塞尔协议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补充了银行资本管理新规的相关内容。

第九章补充了我国使用的10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在促进经济复苏和协助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金融是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

第十章至第十二章更新了数据,并进行了文字校对,使逻辑更合理、表述更准确。

为了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新型学习环境,每章章末的复习思考题部分答案通过有声形式提供给读者,希望可以帮助他们利用更多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第4版的思维逻辑如下:

如果读者所在学校开设的“货币金融学”是通识课,在授课学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第十二章“开放金融体系概览”也纳入课程,第十二章主要介绍外汇、汇率、汇率制度安排以及国际金融机构体系等开放金融活动中最基础的知识点。

自2013年第1版上市以来,本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持续支持,这对作者是巨大的鞭策,也激发了作者继续做好写作工作的决心。写作过程中,作者得到了众多高校和业内同行专家与教授的热情建议和指点,也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所学有限及时间仓促,而且货币金融学是一门仍在发展的学科,书中难免有纰漏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完全由作者负责,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作者的邮箱是:jiangxianling@uibe.edu.cn。

蒋先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