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光纤干涉型传感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石墨烯的基本性质

1.1.1 力学性质

石墨烯在机械性能方面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质,具有极强的韧性,其强度比钢材还要高出约200倍,同时具有良好的弹性。2007年,清华大学Wang等人报道了多层石墨烯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其层间剪切模量为4 GPa,层间剪切强度为0.08 MPa[1]。200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Lee等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测量了单层石墨烯的杨氏模量和断裂强度,并将结果发表于《科学》杂志[2] 。研究者们首先在Si基底上利用干法刻蚀制造了尺寸为微米级别的圆柱孔阵列,之后将机械剥离的单层石墨烯转移至Si基底上,通过AFM的探针与悬浮于圆柱孔阵列上的石墨烯发生相互作用,进而测得单层石墨烯的杨氏模量高达1 TPa,断裂强度为42 N/m,在25%拉伸应变条件下其抗拉强度为130 GPa。石墨烯膜力学性质测试的示例如图1.1所示。

同年,美国康奈尔大学Bunch等人对石墨烯膜的不透气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3],结果发现小尺寸石墨烯膜对氦气具有极好的密封性,且实验中单层石墨烯膜可承受接近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压力。需要说明的是,流量介质垂直作用于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强,工程上则称为压力。在国际单位制[SI]中,压力的单位为牛/米2(N/m2),该单位又称为帕斯卡(Pa),简称为帕。这为将石墨烯作为气压敏感薄膜提供了可能。2010年,东南大学Ni等人利用分子动力学相关方法计算了石墨烯的力学性能,发现石墨烯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普通金属具有类似的形变阶段:弹性形变、屈服、强化和断裂[4]

图1.1 石墨烯膜力学性质测试的示例(a)悬浮于圆柱孔阵列上的石墨烯显微图;(b)悬浮石墨烯膜显微图;(c)悬浮石墨烯膜的AFM探针测试;(d)破损的石墨烯膜

2011年,新加坡A-star研究所Sorkin等人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进一步仿真研究了以SiC为基底的石墨烯圆膜,得出其断裂强度可达到32 N/m[5]。仿真结果表明,石墨烯膜理论上可承受高强度的应力。同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Koenig等人利用AFM研究了石墨烯膜与SiO2基底间的吸附特性,测得单层石墨烯与SiO2基底间的吸附能为(0.45±0.02)J/m2,少层(2~5层)石墨烯膜与基底间的吸附能为(0.31±0.03)J/m2。即单层石墨烯膜具有比其他微机械结构更大的吸附能[6],构建了薄膜与基底间界面吸附与薄膜预应力之间的关系。2017年,德国亚琛大学Goldsche等人设计了图1.2所示的静电驱动式梳齿状硅微机械驱动器,通过机械方式对石墨烯进行拉伸实现悬浮石墨烯膜应力调控,利用共焦拉曼光谱测得石墨烯应变调节系数达1.4 %/µm[7]

图1.2 静电驱动式梳齿状硅微机械驱动器[7]

上述相关工作为石墨烯结构设计与转移基底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