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大宋:从进士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久旱逢甘霖

嘉佑二年二月十五,贡院。

外面“轰”的一声惊雷震醒头昏脑胀的杨稹,顷刻间外面响起“哗哗”的雨声。

杨稹清醒后发现三面是墙,门却大开,且身前一块木板将他包围起来。

桌上铺着泛黄的纸张,上面赫然几个大字:

【刑赏忠厚之论】

虽是繁体,但他全认识。

再触摸身上的衣服,手感很粗糙,是麻布材质。

正疑惑时,号舍门口一道人影挡住亮光。

杨稹缓缓抬头看去,只见那人身着紫色官服、长翅帽端正、腰系革带,面露不悦。

他是此次省试的主考官欧阳修,看着卷纸上空无一字,厉声问道:

“为何不答?”

奇怪的服饰及口音,杨稹陷入沉思。

不等杨稹回答,欧阳修一挥衣袖以示不满,便朝下个号舍走去。

雨水滴落在院内瓮中,紧接一声锣响且伴随人声:

“申时到。”

杨稹被拉回现实,他是古汉语同历史双学位硕士,且是某要职办公室副主任,通过卷面题目确定是宋仁宗时期的考试。

半月前,恰好读过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并与曾巩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自己尝试着论述过,此刻却身穿古代。

许是上苍闻听心声,供他一个同众多名士较量的机会。

自古文无第一,看向桌上卷纸,倒要看看读书多年有几斤几两。

如此想来,不疑有他。

挽袖按纸,提笔蘸墨,开始作答。

[今之世,人皆求治,然何以得治?......如此,则天下可治,民可安矣。]

其间谨慎万分,墨滴染卷即废。

内容上多是对北宋外交软弱无力的含沙射影,内部摇摆不定,怎可成一番大业?

检查一遍,并无错字。

按照宋制,省试为期三天。

除[论]以外,还有几道题目。

加以思索后,推算时间还有一天,便顺着往下写。

直到夜幕时分,差役拿着火折子点燃烛台。

在微弱的亮光下,他只剩一题。

架不住身体的疲惫,只能等天明再答,沉沉睡去。

虽说这次科举在后世被称为“千年龙虎榜”,但杨稹很淡定,毕竟接受过系统教育。

次日傍晚雨停、试毕,杨稹跟在众人身后离开贡院。

多是三五成群谈论着考试内容,唯他独自一人。

他走在汴京大街上,道两旁真如史书中记载那般繁华。

能听见些许百姓惋惜这场雨时间太短,这对靠天吃饭的古代影响甚大。

自去年夏天开始雨水就很稀少,加之北狄袭扰,汴京之外的百姓生活实属艰难。

杨稹来到一家名为[福来]的客栈,省试结束后要等殿试的通知,故需暂住一段时间。

店小二提着茶壶虽瞧见了他,却并未理会,自顾自忙事情。

只因他的打扮一不像有钱人家,二不像书生。

掌柜从楼上下来,恰巧见到进门的杨稹,本着‘来者皆是客’问道:

“可是要住店?”

杨稹离开号舍时,角落多出个包袱。

其中有几锭白银和一块玉佩,暂且渡过当下不成问题。

“一人,价钱几何?”

掌柜伸出手指,“通铺每日三十文,人字号六十文。”

杨稹疑惑道:“只有这些?”

掌柜的确有所保留,怎么看杨稹都不像有钱人。

“客官如付不起钱,可另寻他处。沿街直走到头,那里的通铺二十文一天。”

随后转身准备离开。

杨稹从包袱中取出一锭银子扔在柜台上,淡漠道:

“要上等。”

掌柜闻声,回头便看见这是二十五两的银子。

寻常人通常很少会用这种银两,如此想来,掌柜原本嫌弃的眼神转为谄媚,连声招呼伙计:

“阿牛,贵客一位,天字号。”

伙计见状,态度更是急转直上。

杨稹觉得宵小之徒不必在意,没再多说。

回房后,掌柜还送来美酒佳肴,是为赔罪。

今天收卷,至少需半月才会公布殿试人选。

中间断断续续下了几场大雨,杨稹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客栈,外出的时候会打探一些习俗以及百姓生活。

他有信心能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索性为面圣准备一番。

只是他素来有话直说,不知赵祯是否和书中记载一般宽宏大量。

......

二月廿七傍晚,礼部贡院。

此次科举,参加省试的人多达数万。

烛火随风而动,众官员正在分秒必争批阅试卷。

只是这两天的质量稍差,欧阳修面色凝重,一连翻看四五篇都无亮眼之处。

本就疲惫,如此一来更是困意直上。

已阅的做好标记,翻面置于一旁。

再看向桌案上:

[于军,刑之过轻,则奸宄横行;赏之过重,则骄奢生焉......]

仅是开篇几行,欧阳修塌着的身子便立马坐直,尽力瞪大双眼往后看去。

在他眼中,开篇点题的文章比之辞藻华丽强过太多。

[辽兵屡犯,民不安居;西夏新起,其势难测......]

一篇[论]阅毕,欧阳修止不住拍手称赞道:

“妙哉!”

声响传遍整个大厅,众人闻声纷纷转头。

欧阳修丝毫未注意到众人反应,而是认真品鉴后面的诗赋。

领会其中意境后,再次叫好道:

“妙哉!”

欣喜万分,便对梅尧臣招呼道:

“梅都官,速来。”

梅尧臣边走边拱手道:

“想必是欧阳公再得佳作。”

欧阳修摆摆手:

“佳作谈不上,但此子肯定是治国大才。”

“文章词藻平淡且少有引经据典,但每一处都恰到好处。其见解独到,目光长远,非常人所能及。”

“诗赋只有基本格律,却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处处点明治国道理。”

听到如此评价,梅尧臣兴致瞬间被激起来,拿过卷子开始审阅。

逐字逐句看完后,他同样欣喜道:

“妙哉!欧阳公独具慧眼,幸甚。”

欧阳修撕开糊纸,[杨稹]二字现于眼前,叹息一声道:

“你我为官多年,垂垂老矣。须当为官家培养些栋梁之材,方可续万世之业。”

说着,他将这段时间所收录的佳作整理好,对众人交代余下事宜后,踏着夜色朝宫中而去。

赵祯对欧阳修挑选出的十余份试卷依次点评,苏轼、苏辙、曾巩、章衡等人皆是上乘佳作。

唯有杨稹的文章勾起赵祯回忆往事:由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迫于压力不得不停止、辽和西夏又何尝不是一块心病。

年岁增长且身体日益渐差,尤其是去年晕倒后,只恐时日无多。

现在有这样一人,赵祯自是当用,哪怕不在他这一朝,延续大宋国祚,兴盛社稷也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于是便让欧阳修找到杨稹后带入宫中。

再者如今之朝堂,若杨稹加入其中,或许会打破原有的格局。

或可以亲手培养,教些为官之道。

这场雨正当是[久旱逢甘霖],消除的不止是干旱。

......

三月初五。

杨稹被外面的锣鼓声吵醒。

“今日殿试放榜,诸位才子前往贡院查看。”

闻言,困意消散。

贡院门口,人声鼎沸。

杨稹个子较于这些人而言,足足高出近一个头,不需太靠前便可以看清榜上的字。

自右向左,从上往下,瞧见第二行上有自己的名字才放心下来。

正欲离开,身旁一位身着朴素,头戴大帽的男子注意到他的体态有些吃惊,便主动问道:

“敢问公子可在榜上?”

杨稹微微侧首,打量一番后沉声回道:

“确在。”

“公子大名可否告知?”

见男子追问,再次应声:

“杨稹。”

男子闻言,未曾料想眼前人竟是官家直言想见之人,便拱手行礼道:

“稹者,丛致也,而又聚物也。”

“在下苏轼,想于此处寻二三知己共赴诗会,不知杨兄可有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