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扩军,矛盾的朱元璋与大明
此刻哪怕是张定边与张必先也有些尬住了,思来想去能用的兵力就那么点,这仗怎么打?
半响,张必先作为丞相,当即站出。
“陛下,臣认为,无论是劫掠安南,还是出兵击败安南后迫使安南道歉与赔偿,都不去可取。
若是出兵,则是必须要灭安南,唯有如此,才可震慑周边诸国,不可轻视小觑我大汉,更是扬我大汉之危!
臣认为该当出兵,联合安南起义军,收降其军。
他们起义,不过是因为无法生存,只要我们做到给其生存,必然能够得到安南百姓的认可。
若是依旧有不愿跟随的义军,那便是敌军,直接消灭,如此可填补我军兵力不足之事。
同时让火器局加快火绳枪的生产,若是能够在出兵之前达到两千支火绳枪,我军必然能胜!”
陈理听着张必先的话语,心中也是认同,他也想的是攻下安南,而非去劫掠得到所谓的钱粮,对他最为重要的,依旧是占领地方,得到耕地。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张必先说的有一句,以武力震慑周边。
如今周边诸国都觉得他们是软柿子,都想来捏一捏,导致与诸国行商,总是会遇到困难,且他们甚至还会面临被其他小国来攻的情况。
灭了在周边诸国中实力还算比较强的安南,就是最好的威慑,虽然攻克安南比较难。
这时张定边也是站出出生。
“陛下,其实我们可以在内部行招兵,我们带来的百姓,几乎以青壮居多,后又收降数千降兵,臣又从广东带回来的人也以青壮为主。
丞相攻下的吕宋诸多城池,人口也已经不少,完全可以再次扩充一万到两万军。
我们可以从各个城池中招募一些,然后在安城招募一些,若是能够再增加一万以上兵力,把握会更大!
而且现在我们的钱粮与物资都还算充足,新军组建后直接开始训练,训练完成后就可以直接开始攻打安南了。”
陈理听得认真,钱粮的事情他倒是不担心,他既然要以收服安南义军,安抚安南百姓为主,那必然是与安南权贵富人为敌,那些权贵富人的钱粮,这次邹宝财已经证明了,是真的多。
只要在安南战场他们能够打赢,其实就不会缺钱粮与物资,完全可以以战养战,甚至大军越打越多,钱粮越打越多。
因为安南的钱粮与物资,基本全部集中在安南权贵与富人这些人身上。
在两人说完后,陈理随即出声。
“既然丞相与太尉都同意打,攻占安南,震慑周边,朕决定,那就打!
现在开始,立即着手募兵之事,此事交由丞相与太尉,丞相立即去往各个城池,太尉则是在安城挑选青壮,这次直接扩充两万新军。
同时,文平你集中物资与人手,全力着手火绳枪的生产,规模不够就再增加规模,人手不够就调集人手,在大军出征之前,必须要生产出三千支火绳枪,以及相应弹药。
承武,你率领五千军立即去支援胡廷瑞,听从胡廷瑞之令,告诉他,尽快将苏禄国攻下,同时能够招入军中的,尽量招入军中。
治理的事情,文平你派人注意跟进,这些事情都要尽快完成。
现在你们各自下去准备,文平你留一下。”
“臣遵旨!”
一众人纷纷应下,当即开始下去准备,每个人都斗志昂扬,如今,他们要正式开始对外扩张了。
待其余人下去后,陈理看向张文平。
“文平,除了刚才说的事,你下去后挑选一些识字,懂一些经义的人出来,再搭建学院,开始教导孩子们念书识字。
一所学院恐怕不够,记得多搭建几所,书籍这些都印刷出来分下去,先这样实行起来。
我们这里缺少人才,这个你也知道,但从外面找,很难,所以我们要自己培养,培养出来后,通过科举来选拔人才入仕。
这事你要上心,尽快去做,尽量让那些孩子都能够进入学院,所有费用,在发展没有稳定前,由我们来承担,待发展稳定后,入学孩童家中承担一半即可。”
如今他既然要开始扩军动武,治下的民心,他必须要提升起来,这个学院,就是他的法子。
带来的这些百姓中,其实识经义的人不少,老师不用担心不足,或许这些人没有什么大才,但教书足够了,更多的看学生自己的悟性了。
百姓见到自己的孩子可以进入学院,费用还是由他来承担,所有人都只会更加拼命,入军的人也会悍不畏死,他将他们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了。
哪怕是在和平时期,百姓之子能够读得上学堂的,都极少,这里指的是真正的百姓。
因为念书也是需要钱的,这个钱,哪怕是和平时期,都不好挣,而且苛捐杂税同样不少,这些并不是乱世才有的。
就哪怕是大明,因为税收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全靠征收天赋,而征收田赋,可不仅仅只是那么点赋和税,还有损耗是需要额外收取的。
火耗是从大明万历年间开始实行,但在这之前,还有鼠耗、虫耗这些造成粮食运输损耗的,统统耗损,都是需要提前从百姓那里收取的。
而在地方官吏实际实行的过程之中,必然还会加入其他税收,因为地方官吏总要贪一点进入自己的腰包的,你一点,我一点,全部是百姓出,而且其他名头的税收也会有,因为有一个名叫赋的东西存在。
就这还没有算徭役这些存在,这也是导致一旦土地被兼并,百姓更难生存的原因。
尤其是明朝还限制了户籍与人的流动,使得明朝初期开始,一直到后期,民间的起义可是就没有断过,朝朝都有发生。
所以哪怕在和平时期,收成好的时候只能说不被饿死,糊口都难,收成但凡不好,一样得啃树皮啃草,甚至还有饿死的。
百姓的赋税重,是因为明朝对商税收得极低,可以说明朝就没有明确详细的商税法,这个就是因为朱元璋而起的。
哪怕是隆庆年间实行开海,商人、官吏、大臣赚得盆满钵满,朝廷却是得不到几个银子,因为商税法就没有,怎么收税?
一旦要收,就是要变法,君不见张居正变法,到最后都没有能够变回来吗?
这玩意就是一开始就要定下的,后期利益链一旦形成,后世君主再想变法,极难成功,轻则动摇社稷,重则江山危急。
并不是每个君主都有那个能力掌控一切的,也并不是每个君主都有那样的旷世能臣。
君与臣,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
而大明的许多问题,正是因为从朱元璋这里定下,后代君主想要改变,都非常难,也导致明明朱元璋确实是真的为了百姓,但明朝的百姓,却是过得最苦、最难的。
这听起来很矛盾,明明朱元璋是为了百姓好啊,他也确实在那样做啊,但事实就是这样。
即便是他陈理,他也会收取田赋,作为农业大国,这是无法避免的,但他绝不会将赋税的来源全部压在百姓身上。
陈理非常清楚,商税,才是大头,尤其是如今他有新的高产粮食,以后会更多,商税才是重中之重,哪怕如今他这里还没有形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