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又见毕业
“凤凰花开两季红,两季花开人不同”,一季送走老生,一季迎来新生,面对的都是同样的校园,带走的却是不同的心情。
遥记毕业的时候,正是“SARS”肆虐的那一年。毕业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以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幼儿园毕业的时候,上了小学。小学毕业之后,天天玩啊玩,暑假过后就到了初一。初中毕业之后到处找学校,从市里的重点学校,到省重点中学,最后还是回到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选了最靠海边的一个大学,于是,大学四年就这样过来了。一切还没有适应的时候,大学就过去了。
当时网络刚刚兴起,大学毕业的话题流行一句话:“大学四年,不知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就这样,不明不白中,大学过去了。于是,成为了百万求职人员中的一员,才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原来,我还不知道怎么去适应社会。所有的第一次,都让自己碰上了。
第一次生育高峰造就了上学高峰,我碰上了。小学第一次教育改革,教材变了,我碰上了,直到高中。大学毕业后,工作分配政策变了,不再包分配工作,我碰上了。房改政策变了,不再分配房改房,我碰上了。第一次大型的公共卫生事件,招工市场惨烈,我碰上了。于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只能投入到人才市场,去迷迷糊糊的摸索自己的归属。
我以为,拿着大学文凭,应该做和文凭相匹配的工作,所以洗碗工、拖地工,车间工都不应该是我要去的地方,如果去了,我会不知道怎么面对其他人。最后,按用人单位的标准,招收本科以上的,我才去应聘。结果,第一份工作是房产中介,其他中介高中就收,最好大专,只有这个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本科生,至于它是否真的需要本科生,谁在乎?
我当时真的很想跟学校的课程安排人员说,应该在毕业前给我们来一波“求职教育”。包括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应该如何找工作?应该如何找出自己的兴趣?应该如何面对各种不确定?……但这些都过去了,只有在求职过程中,在社会的碰壁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原本可以找帮助的时候,没有找帮助;在已经没有帮助的时候,自己去找帮助。我学会了在图书馆里找答案。
我翻看各种求职的书籍,最后自己找了一个方法,列出表格,把所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列出来,再把自己想要的目标列出来,再闭上眼冥想,找到第一个闪现在自己脑海中的目标,那就是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粗糙的方法,但是它有效,因为没有人教过我其他方法。只是,现在回想过去,对比过去,仿佛就像社会中已经有好多人已经有这方面的积累,自己却找不到这种积累的传承,整个社会都在重复着“摸索着过河”的过程,美好的总是存在于过去。
现在又到了毕业的时候,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又是重复的过程。我也许想对他们说,在他们毕业的前一年,要想好自己想要做什么。如果不知道,可以到这个社会打零工,不管合不合适,只要去试。可以到奶茶店里做服务员,可以送外卖,可以到店里做送货员,可以拿着高中文凭去做中介,不要在意自己的文凭,那只是一张纸。但是,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晚。
不要在意自己现在学的有没有用,因为总有一天,我们现在学的任何知识,都会有用上的时候,只不过是作用的大小不同。我更推崇王阳明的心学,从自己的心意去追寻自己想做的事,只要你觉得现在做的是对的就去做,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想法。
比如我现在觉得学习是对的,真的吗?这真的是自己的想法吗?是别人告诉我这是真的?难道不是我自己学的?现在不是我觉得我要去打工更合适吗?
又比如,他们让我去打工,可是我真的要去打工吗?还是我可以边打工边学习?毕竟图书馆对我是开放的。
即使一个人的出身、地位不平等,可是图书馆是免费的,那就意味着知识是免费的。在知识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自古网罗人才的手段有很多种,无非都是最大可能的网罗天下英才,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举孝廉”就是两汉的察举制,破除的是先秦的“贵族世袭制”,然而察举权在地方官,其他家族中一人被察举,就会知恩图报,最后变成几个郡望家族的“士族门第”,于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寒素如泥,升迁无望”。“九品中正制”就是三国的“唯才是举”,破除的就是“举孝廉”的弊端,始作俑者曹操是一代奸雄,很务实,以中正官选拔人才,在曹操的强压下,没人敢徇私,但请托、行贿的苗头从未消失,一旦曹操换人,就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它们最后都失败了,但不代表它们就是没有用的,它们都有光辉的地方,只不过总会被不公平取代,但是我们首先要对待我们自己,要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智都是平等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最后,来一段杂诗,鼓舞一下大部分的毕业生们,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我们每个人都不普通。
先是
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而后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