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二十年聚会(2)
晚宴定在了醉仙阁,虽然林晓波没有来过,却也知道这是个高档的地方。
走进大厅,他一眼便看见了右手边竖着的大牌子,上面写着:长洲中学98届高三六班20周年同学聚会,下面则是一大堆龙飞凤舞的签名。
林晓波怔怔地看着上面那些名字,有的看不清写的是什么,有的他认出来了,却想不起这号人物。他知道自己有些问题,有些事他已经记不起来了,而有些他记得的事,别人却说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主治医生说,他能醒过来已经是个奇迹了,至于有些后遗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他脑部的损伤有一部分是不可逆的,况且脑袋里还有那么一大块淤血在那里,一直都没有消散。
医生说除非选择开颅手术,否则就没有办法避免偏头痛的折磨,也没有办法杜绝诸如焦躁、易怒之类的精神问题。只不过,开颅是有风险的,能不能再次醒来,谁也说不准。而且,当时家里也确实拿不出那么多医药费。
最终,他选择了吃药保守治疗,也就选择了与这些后遗症一起度过余生。这些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总是劝慰自己,活着就是老天最好的馈赠。对这样的生活状况,他不该有过多的抱怨,对已经失去和错过的,也不该有那么多的不甘和遗恨。
服务员递给林晓波一支笔,他抬起胳膊,却发现黑板上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他呆呆地看了一会,把笔还给了服务员,走进了电梯。电梯启动的那一瞬间,他又一次恍惚起来。
二十年,时间真的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吗?这一刻,他突然觉得脑袋里一片空白,对于过去的人和事,一下子又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他甚至开始怀疑,这过去的二十年不过是自己做过的一场梦而已。又或者,这会,他也只是在梦里,要不然,时间怎么会过得这么快呢。
林晓波在电梯口站了好一会,直到脑袋里的嗡嗡声停了,心跳也没那么急促了,这才往前面的包厢走去。
他一直念叨着徐达的名字,直到过往的记忆逐渐涌现出来。许多名字、许多面孔、许多场景,杂乱而快速地闪过。
尽管一切依旧模糊,他却已经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气息。同学,青春,聚会,这几个词在他的脑海中盘旋翻滚,有温度,也有光亮,并且散发出青草地的芬芳,又夹杂着热气腾腾的汗味,让他不由地激动起来。
站在包厢门外,林晓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捋了捋日渐稀疏的短发,脸上调整出一个微笑,这才推开门走了进去。然而,当他望着满屋子夹生的面孔时,内心里刚刚升起的淡淡温情,便如同哈在镜片上的雾气,一下便散了个干净。
他觉得自己这二十年的变化不算太大,可站在那里却没人认出他来。兴许是大家都没看见他吧,因为酒宴已经开始了。大家都在吃喝,都在聊天,服务员进进出出,端菜倒酒,热闹非常。
林晓波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个不合时宜的局外人,直到有个人从卫生间里出来,径直走到他的面前,伸出手喊了声:“林晓波,你来啦。”
林晓波木然地把手递了过去,对方用力握住了他的手掌。三秒钟后他才认了出来,眼前这个人是徐达。他变了,当年头上浓密的黑森林,如今已经成了广袤的地中海,白净的脸庞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可能是烟抽得比较多吧,他的牙齿黑得厉害。他穿着黑体恤、黑西裤、黑皮鞋,全身上下最白的就是他的胳膊,虽然没有了以前的肌肉线条,紧握的双手却依然很是有劲。
林晓波看着徐达那张熟悉又有些陌生的脸,感受着手上传来的力量,身体里似乎有什么东西在渐渐苏醒。昔日的好兄弟,二十年没有见面,此情此景,让他不免有些激动,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在短暂的握手寒暄之后,徐达便拉着他在圆桌靠门口的空位上落座,然后回到对面主位旁边坐下。圆桌上坐着十七八个人,他很快便认出了坐在徐达旁边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是他们当年的班主任赵元华老师。
林晓波赶紧举着酒杯走了过去,赵老师并没有认出他来,但是在徐达报出他的名字后马上就想了起来。赵老师关切地询问他近况如何,他觉得一言难尽,只说都好。赵老师笑着点点头,与他碰了碰杯,抿了一口杯中的白酒。
由于中午没有参加,晚上又是迟到,林晓波便成了大家关注的对象,被要求按照白天聚会时的流程,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也就是读了哪个大学,学的什么专业,现在做什么工作,家庭情况如何。
怕什么来什么,可是他避无可避,于是半开玩笑地说自己是个三无产品。没文凭,没单位,没老婆。也许是怕深入下去会让他尴尬,又或者大家对他的境况并没有多大兴趣,关于工作和家庭,大家便没有再问什么,倒是开始讨论起读大学这件事来。
班里有五十八位同学,只有他一个人没上大学,于是便有人安慰他,说大学上不上没多大差别。这个观点立即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他们说大学四年除了玩游戏和谈恋爱,根本就没学到什么东西。他们越说越是来劲,最后居然得出了一个读书无用的结论。
在酒席上,如果抛出观点的是个大领导,大家便会认真倾听,点头称是,很少有人会说个不字。但若只是一般人的观点,那就一定会有争论。这不,前面的人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人开始了反驳。
那人说,之所以他们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考的学校太差了。大学与大学的差别,不在规模和硬件,而在于文化底蕴,师资力量和教育理念。同样是四年大学,名校和二三流大学的氛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尤其是在扩招以后,许多学校搞了一堆空有名头的专业,实则内部空空、人才匮乏。
这种学校的校长,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申请资金扩大学校规模,然后如何提高学校的级别,而对于学生这四年到底学到了什么却根本就不在意。
在这种大学里,多的是逃出学习牢笼后放纵自我的青年男女,恋爱玩乐才是他们的主业。他们大多在课堂上天天睡大觉,在考试前四处划重点。四年下来,这样的学生既没有过硬的文凭,也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甚至连学习的能力和意愿都被时间给磨没了。那么这些人,自然是不可能靠着读书来飞黄腾达的。
但是,他话锋一转,又说道,反观那些名牌大学的学生,他们在学校里刻苦努力地学习专业课,毕业后靠着过硬的文凭找到一份好工作,又靠着学识和能力加官晋级。无论是打工还是经商,或者走入仕途,都取得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绩。
那人随便报了班里几个学霸的名字,不是定居美国,就是落户上海。就职的不是跨国公司,就是科技巨头,不过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徐达。
倒不是因为其他人都没来只能以他为例,而是徐达的故事更具有传奇色彩。拿他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论点,其他人便没有了反驳之力,只能乖乖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