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工艺放大
“景阳,关于放大工艺,你有什么想法?”
于耀辉的动作很快,项目组的办公室不到一个小时就收拾出来了。
在正式实施工艺验证前,众人自然是要在一起讨论一下具体的验证思路。
办公室内,李景阳和邱天佑坐在主位。
虽然之前李景阳对邱天佑保证过工艺放大肯定能够成功,但是后者还是有些不安心。
所以,邱天佑率先开口了。
工艺验证的方案李景阳自然是有,但是中试实验才过去没多久,这么快拿出来有点太过于骇人听闻了,他还是得谨慎一些。
“我想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李景阳对着众人说道,然后看向了徐卫忠,提议道:“老徐,要不先讲讲你的思路?”
以退为进,李景阳倒是打了一手好算盘。
听到自己被突然点名,徐卫忠有点没反应过来。
“我吗?”他指着自己,有点不太适应。
这么多年了,他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团队研究,所以其实对于这样的讨论会他其实并不太适应。
之前的中试实验也是,徐卫忠一般都是倾听者的角色,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
李景阳鼓励的对他点点头,徐卫忠的异样他其实早就发现了,这次正好让他改变改变。
邱天佑也想听听,说道:“小徐,你就讲一讲吧,别忘了你当初也是云省龙科院的天才,这么多年吃饭的本事不能丢了吧?”
徐卫忠苦笑一声:“那都是过去了....不过......”
“既然大家愿意听,那我就讲一讲我的一些想法。”
似乎是受到了李景阳的鼓舞,他起身,然后站在了写字板前。
娄瑞雪立刻准备好纸笔,不放过任何能够学习的机会。
李景阳就坐在她的身边,看到这个举动,不由得摇摇头,他发现这个姑娘还真是热爱学习,纸笔不离身的。
前方,徐卫忠现在写字板上写下关于中试实验得来的关键工业控制要点。
“之前的中试实验,我们已经基本上弄清楚了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的工艺核心所在。”
“我们都知道,一个设计合理的工艺,可能在实验室和中试时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但是在工业化规模的生产中有可能无法保证质量......”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办法预测在这个批量放大过程中会发生什么?”
“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有没有一种合理的放大方法能够降低工艺验证失败的可能性。”
邱天佑有点感兴趣了:“合理的方法?比如呢?”
田学悠摸着下巴,说道:“老徐,你就别吊我们的胃口了,直接说吧!”
李景阳内心有些意外,这个徐卫忠不会是发现了不同批量之间的工艺相似性规律吧?
有点意思!
“各位别急!听我慢慢说.....”
徐卫忠整个的表现越发显得自信,在板子上又写下了一些符号。
“不同批次的工艺之间应该存在某些物理性质的相似之处,一旦了解是什么使这些工艺过程相似,你就能解决放大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
“想要了解工艺之间的相似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量纲分析!”
果然,徐卫忠这人确实是个人才,量纲分析是制剂工艺放大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这个时期,懂得将这个工具运用在制药领域的人很少,因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依据。
李景阳默默点头,还好当初下手够果断,要不然这人就得一辈子埋没在龙科院了。
娄瑞雪眨了眨眼睛,又是一个她不知道的知识点。
“量纲分析?”邱天佑发出了疑惑:“这不是流体力学和化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模型吗?”
“邱院果然很厉害,您说得一点都没错!”
“你小子别拍马屁了,赶紧继续往下说...”
邱天佑已经被吊足了胃口,甚至有些迫不及待了。
“量纲分析是利用无量纲的数字完全表达出工艺特点的方法口该分析甚至可以在工艺控制方程未知的情况下应用........”
徐卫忠说到兴头上,大手一挥,写下了新的公式。
“根据模型的理论,如果两个工艺发生在相似的几何空间,而且如果所有足以描述工艺的无量纲的量数值相等,那么这两个工艺可以认为是完全相似.......”
“这样,放大过程就变得简单了:用一系列的无量纲的数字对工艺进行描述,并且在不同规模中对比这些数字,在无量纲的空间中存在的测量值或测量方法使得工艺规模成为不可变的量......”
一口气说完,徐卫忠已经有点累了。
放下手中的笔,他继续说道:“我能够提出的建议就只有这些,至于这个模型什么样的,怎么建立和运用,目前我也还在摸索阶段。”
这.......
田学悠和邱天佑对视一眼,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今天徐卫忠所提出的理念对绝对是一个具有指导性意义的突破。
可惜的就是仅仅只有一个理论基础,缺少可量化的工具模型,如果能够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实际,那对于药品工艺研究可是有着巨大的好处。
“好好好,你这小子这些年看来也没荒废,不枉我当初那么看好你!”
邱天佑仰头笑着,对于徐卫忠的表现很满意。
可是,想了想,他又摇头叹息:“可惜还不够完善!”
如果能够完成这个理论研究,那绝对是可以轰动整个医药界的大事。
“啪啪啪~~”
李景阳带头开始鼓掌,其他人也被带动了起来。
虽然徐卫忠所讲的内容只是他的一些猜想,但确实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量纲分析法这一理论,可以用无量纲的变量来描述任何一个单元操作。
实际上是任何一个工艺过程一旦建立起这种数学模型,工艺将成为恒定规模的过程,即与规模大小无关。
也就是说,放大生产成功的关键是消除工艺描述中的规模这一变量(如线性量纲、时间等)理论上很完美,但实际上可能很难实现。
当然,这是因为理论模型只不过是一个模型,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近似。
娄瑞雪也觉得有些可惜。
徐博所传授的经验,绝对是她在实验室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内容。
因为,高校学生通常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处理这样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大学里没有动机进行这样的研究,因为通常来说,在实验室条件下上他们不会碰到规模放大这样的课题,也不具备必要的设备。
所以,这些原因都给人完全错误的印象:这些方法并不重要,否则早被传授并研究到更高的深度了。
但事实刚好相反,掌握这个理论模型,对于工艺研究来说非常重要。
“唉,要是能有人给出一个系统的方法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