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首府篇
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的首府,在民国时期仍沿袭古代烦琐的婚礼礼仪。汉族的婚礼呈现出汉满融合的婚礼特色,虽然在婚礼习俗上沿用“六礼”,但在定亲、迎亲、婚礼仪式以及回门等习俗上与从前的婚礼有所不同。
一、婚前礼
(一)清代婚前礼
清代属于哈尔滨的呼兰地区的部分汉族婚前礼的主要程序如下。
结婚前,先由媒人将女方的庚帖传给男方家(常用红布或者红纸),男方家家长准备瓶酒、方酒,带儿子拜见女方父母,称为“会亲家”。纳彩礼(古代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前两天,男方家用车把猪、酒送至女方家,并陈列在女方家的祖堂,两亲家同跪换酒,叩头,两亲家母礼仪与此相同,亲戚们也照此行礼,这就是“换盅”。礼仪完毕,新郎祭拜女方家祖先,其次拜尊长和女方父母。
哈尔滨的木兰一带男女双方父母如有意作亲,便托媒人了解对方姓氏、才貌、年龄。媒人互相介绍,俗称“报门第”。双方父母同意,男方家便托媒人到女方家取庚帖(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婚”,相冲克则罢,相合,媒人便同女方家带礼品到男方家,男方家留宴,让儿子出见接谈,女方家赠银钱做贽见礼,俗称“相门户”。之后,媒人同男方家到女方家,女方家留宴,让女儿出见接谈,男方家赠女方布匹、银钱,俗称“相媳妇”。订婚后,女方家向男方家索要彩礼。媒人往返商定,男方家送女方家银钱,俗称“过小礼”或“头茬礼”。婚前男方家把猪、酒、米及聘礼一齐送往女方家,俗称“过大礼”。女方家赠妆奁,多寡视贫富而定。聘礼送过,即定吉期。汉族婚前两日,搭席棚,奏鼓乐,备菜蔬,以宴宾客,俗称“响棚”。19
(二)民国时期婚前礼
民国时期,哈尔滨太平一带男女婚姻实行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由媒人提亲,算命先生合婚,以生肖相合为基本条件,讲究“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日休;蛇虎如刀错,兔龙泪交流,金鸡怕玉犬,鸡猴不到头”等封建迷信的婚姻规范。订婚后,双方请媒人喝酒,男方给女方过礼(主要是给钱和衣料),这就是订婚,从此两家算是亲家。男女结婚前不允许见面。当时少数自由恋爱的男女被视为不正经,因此许多美好姻缘被拆散。封建男女的婚姻等级观念比较强,穷人不能和富人结婚,否则会被视为门不当,户不对,只有富人和富人结婚才被视为门当户对。20同一时期,方正一带实行封建包办的买卖婚姻制度。男女青年婚姻没有自主的权利,完全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不平等,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妻子为男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买卖和典当。富人实行一夫多妻制,原配为妻,后嫁的为妾。男女青年订婚时,除了托请媒人以外,还要先请算命先生,根据适龄青年男女的生辰八字、属相进行“合婚”。“合婚”后,先由女方家长提出索要的彩礼单,由媒人送到男方家。男方要以彩礼单所求之物,件件备齐送到女方家,此为订婚第一步,称为“过小礼”。第二步即为男方“送大礼”,在大礼之后,男女双方各自大摆酒席,宴请亲友,以示庆贺,谓之“会亲家”。然后男方择定成亲的良辰吉日,以书面形式送给女方。2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婚前礼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哈尔滨太平地区男女双方订婚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同在一个单位由于频繁接触而产生感情;二是由中间人介绍,男女双方相处;三是个别家长强行包办,特别是农村,男女自由恋爱常常受到父母的阻止。订婚后男方往往要给女方买手表或毛衣、衣料等物品。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大力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结婚年龄男25岁、女23岁,婚前男女双方必须进行身体检查方可登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也有了新的变化。年轻人的社交更加广泛,恋爱、结婚比以前更加开放自由,男女双方大部分为自由恋爱,父母主婚或中间人介绍逐渐减少。22 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传统礼仪逐渐回归,与现代观念互相融合、影响,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流行的婚嫁仪式。哈尔滨阿城市男女双方通过自己认识或亲友介绍等方式确定恋爱关系,近年也有通过通信、上网,由笔友、网友发展为恋人的。经过自由恋爱决定结婚后,双方亲属进行礼仪性见面(俗称“会亲家”),商定婚礼日期、新房布置、费用分担等事宜,男方家通常会交给新人一定数量的现金做准备婚礼之用。婚礼前一天,新郎准备迎亲事宜。新娘要进行做发型、取婚纱等准备。双方选择自己的未婚好友做伴郎、伴娘,又称“傧相”。通常傧相身高不能超过新人,而且伴娘有“做双不做单”之说。日落后,新娘家中请夫妻俱在、儿女双全的老年女性亲属(称“全福人”)将新娘的衣物分别包成2个或4个红包袱,并备一只红色脸盆盛放化妆品、镜子等,物品数目要为双数,称“包嫁妆”。一般还要在包中放一些硬币、黑白色棉线,预示新娘以后的日子越过越富裕,白头偕老。嫁妆包不能系成扣,要用别针别住。男方家确定第二天迎亲的车队、人员、典礼时间等并通知女方,还要准备好婚礼时用的花束、鞭炮等物品。23
二、正婚礼
(一)清代正婚礼
哈尔滨呼兰地区新人迎亲这一天,“备彩舆以迎,仍致猪、酒。先一日,行亲迎礼。婿冠带披红,乘马从骑,或六或八,谓之‘对子马’。至女家,拜其先祖,女家亦于是日以妆奁至。翌辰,女升舆,婿拜辞,乘马先归,俟于庭前。亦有不亲迎者。彩舆至门,迟数分钟始纳之。院中设香案一,案庋宝瓶壶、香斗,斗置弓矢、秤锤。香案之旁支木为棚,幕以彩布。女降舆,婿之姑姊辈导入帐房,去覆首巾,婿入行合卺礼,谓之‘交杯酒’。婿出,女开面梳发,作新妇装毕,女家备席宴婿于帐房,名称‘管饭’。宴毕,同诣香案前行三叩首礼,是为‘拜天地’。既入洞房,新妇坐床,撒帐幔,重理发,更新衣。是时,婿家食送亲者,名称‘下马饭’。饭罢,新妇装束竟,下床偕婿同面西墙拜先祖,谒见舅姑及戚友尊辈。日既夕,宴饮宾客及送亲者,名称‘正席’,洞房席,名称‘长寿面’。第三日,婿率妇同诣妇家行返马礼,名称‘回门’”24。
哈尔滨木兰一带吉期为正日子。新郎披红戴花,骑红马,偕同彩轿,配六、八骑对子马,与执事、娶亲婆、鼓乐一应人等,携红毡、灯笼到女方家迎娶,俗称“迎亲”。在女方家,内弟行迎接礼,将新郎让至客房,用茶点招待,等待新娘开脸、梳洗、打扮、蒙红盖头。新郎向新娘行迎婚礼,新娘踩红毡上轿,女方家亲友随同前往男方家,俗称“送亲”。当彩轿到达男方门首时,鞭炮齐鸣,新娘在五谷粮的抛撒中下轿,手持两瓶,内装高粱米,俗称“宝瓶壶”。新娘同新郎在香案前对天地、父母各行跪拜礼,后改为鞠躬礼,俗称“拜天地”。香案上放一斗一秤,斗蒙红纸,秤系青布,意为公平。拜毕,新娘脚踩红毡步入新房,进门先跨马鞍(以示平安),后跨高粱袋(以示步步高)上炕,坐在炕上,俗称“坐福”。在此前后,亲友各以银钱、物品为贺,俗称“随礼”。男方家对随礼人和送亲人均留宴。宴席丰盛程度随家境丰裕与否而定。入夜,同辈和晚辈亲友到新房同新人嬉笑打闹,俗称“闹洞房”。众人散去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宽心面,行合卺礼。25
(二)民国时期正婚礼
民国时期,哈尔滨太平一带比较富裕的人家结婚时,男方搭帐篷,设账房收礼,新郎骑马或坐轿和迎亲的人一道去女方家迎亲。新娘子坐上轿带着嫁妆被抬到新郎家。如男女双方都在一个屯里,轿子也要绕屯子一周,以图吉祥,女方亲友随同轿子送亲。一路上唢呐、铜锣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男方要热情地招待女方亲友。婚礼在鼓乐声、鞭炮声中进行,还要大请宾客。26同一时期,哈尔滨方正一带婚期这一天,男女双方都要操办酒席。女方家若距男方家较远,需提前到离男方家较近的亲属家住一宿,称为“打下处”,男方可来此迎亲。结婚典礼多在早晨进行。迎亲队列的前头是两面铜锣开道;其次是两盏提灯照路;接着是“对子马”;最后是迎亲花轿及送亲人(娘家人)和吹鼓手等。男方要备好“天地桌”,桌子上放一升斗,斗内装满高粱,上插一杆秤。在斗前摆好供果,并烧香点烛。新娘下轿后,同新郎到天地桌前共拜天地,再拜祖先,之后步入洞房,新郎为新娘揭去盖头,新娘上炕“坐福”,约一个时辰后下炕,给亲友装烟倒茶。接着大摆酒席,招待客人。客人都以现钱或衣物,金银首饰等赠送主人,以示祝贺。主家设账桌一一登记,账桌称“押宝处”。晚上,新郎、新娘要对坐,饮酒食面,入洞房。一些地方还有闹洞房的习俗,与新郎、新娘同辈的青年男女共聚新房,说笑歌舞,很是热闹,直至深夜方休。27方正一带城里一些官吏和有权势的人家的婚礼在仪式上有所变化,改“拜天地”为“文明结婚”,减少了一些迷信活动。但在广大农村仍保留着传统方式,只是把过去的以猪、酒、银子为彩礼,改为要现钱。将骑马抬轿娶亲,改为乘车娶亲。男女青年婚姻自主。提倡婚事新办,简办婚事。公职人员的婚礼,多在机关单位礼堂举行。一般都是以糖果、烟茶和瓜子等物招待客人。大操大办、请客送礼的旧风俗逐渐减少,但仍未根除。28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正婚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婚事新办已成风气。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事大操大办之风日盛。有些青年人结婚时,对新房的装修日渐豪华,家具、日用品、服装追求高档品,迎亲汽车要求轿车、大客车俱全,结婚筵席从几桌到十几桌、几十桌,贺礼从5元、10元提高到最少20元。除了结婚操办之外,追求吉利的迷信思想也流行起来。结婚要选双月、双日,且最好是公历、农历的日期都碰上双日。因此,哈尔滨市动力区少数几家较大的饭店,每逢这样的“吉日”总是应接不暇,有些喜主只好到外区找饭店。有的国营大厂由于逢此“吉日”大批职工赴筵而影响生产,不得不做出限制的决定。29
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市动力区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婚事大操大办、大宴宾客、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的不良风气,认真地抓了移风易俗工作,为维护社会治安,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婚事简办的新风做出了努力。1980年,区里成立树新风服务中心(红白事服务中心)。1989年,国家民政部门在动力区召开了“全国婚事新办现场会”。各大工厂、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办事处成立树新风服务站。各车间、班组和居委会,普遍建立了树新风服务组。婚事新办通过“两条线”“三个层次”“一条龙服务”去实现。两条线是工厂、企事业单位和街道办事处这两条线,分别对职工和居民进行教育,并主动为其提供服务。“三个层次”是区、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和车间、班组、居委会,形成了三个管理服务层次。“一条龙服务”,就是通过街道和驻区单位的紧密配合,为新婚夫妇在婚前、婚礼中提供场地、乐队、礼服、摄影、服装加工、房屋修缮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全区各类服务站(组)有1150多个。服务内容从结婚登记起,由婚姻登记员开始宣传婚事新办的好处,并根据结婚青年的要求,开出服务“三联单”,为婚事简办提供服务。区服务中心提供结婚礼堂28处,服装加工点13处,婚事简办培训学校13处,婚事就餐食堂23处。厂街的服务站(组)都设有可享受九五折到七折优惠和优质服务的百货商店、理烫发店、摄影店、礼服出租部、喜字剪裁部、婚礼俱乐部、房屋修缮队、结婚礼堂部、婚礼乐队、录音录像机出租部以及各种劳务组等网点。全区有各种形式的服务网点100多个。30结婚仪式新颖别致,有集体婚礼、舞会婚礼、茶话婚礼、赏月赛诗婚礼、旅行婚礼等。
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阿城地区新人婚礼当天清晨,新娘要在好友的陪伴下到美容院化妆,回家后换全新内衣、婚纱、扎红腰带,等待迎亲队伍。早饭由母亲煮一碗加鸡蛋的面条,新娘一般吃一半、留一半。男方迎亲车队一般在上午八时左右到达,乐队在女方家门外奏乐。女方家关闭屋门,称“别门”,新郎和迎亲人员到女方屋门外敲门,一般要等新郎在门外大声叫“妈”并给“别门”的新娘妹妹或弟弟红包后,女方家才开门。新郎进门后,先吃几口女方家准备的点心再进入新娘所在屋子。此时新娘在床上或炕上背面而坐,将婚礼所穿红色鞋子一只放婚纱下,另一只藏于屋内,藏的位置不能高于新郎头顶。床沿坐未婚姐妹、好友,称“坐床”,新郎要给她们行礼并按她们的要求表演节目等后她们才起身让位。新娘转身后,新郎要找到两只鞋子,给新娘戴花、穿鞋,抱其下床。随后向女方父母行礼告别,新郎要改口叫女方父母为“爸爸”“妈妈”,女方父母给新郎红包,即“改口钱”。在与亲友轮流合影后,新娘由新郎抱出门外,坐上花彩装饰的头车。新娘家亲属派一男童同坐头车,称“压车”,到新房后收红包方下车。近年也有用女孩儿或一男一女压车的现象,男方家也有压车的。送亲的亲友也坐到迎亲车里,迎亲仪式即告完成。2003年前,女方父母一般不参与送亲。迎亲车队从女方家出发后,一般先到新房进行“坐福”仪式,即新娘在新房床上坐一会儿。男方家准备装有硬币、葱、清水的水盆,由司仪指挥新人抢捞盆中的硬币,称“抓福”或“捞喜钱”,然后由新郎的弟弟(或相当于弟弟身份的亲友)把新娘拉起来。此后,由新娘的弟弟(或男性小辈亲属)将从娘家带来的灯泡拧到床前的台灯上,这灯要亮一夜,到次日早晨才能关闭,男方也要给“点灯”的人红包。举行完这一仪式,大家重新上车到举行典礼的酒店。如果新房较远,这些仪式也可在典礼后举行。到酒店后,司仪按预定好的时间宣布婚礼开始。燃放鞭炮、奏乐,新郎、新娘在傧相的陪伴下走进大厅,宾客向新人抛彩纸屑,近来逐渐改为喷射彩条,农村婚礼有用谷粒抛撒的。司仪向宾客介绍新人的情况,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介绍人讲话,男女双方的主婚人分别讲话,祝愿新人生活幸福美满。新人向证婚人、主婚人、宾客鞠躬,并互相鞠躬、交换纪念品。司仪要求新人抢结婚证或表演一些小节目,以活跃婚礼气氛。新娘在婚礼上改口称男方父母为“爸爸”“妈妈”,并为男方母亲头发上戴一朵花。婆婆要给媳妇一个装有101或1001元钱的红包,寓意这个媳妇是“百里(或千里)挑一”,近年也有给10001元红包或存折的。完成这一系列仪式,司仪宣布典礼结束,婚宴开始。新人在司仪的带领下从女方送亲亲友座席开始,向每桌宾客敬酒,来宾要等新人敬过酒后方可离席。男方家要准备带骨猪肉、粉条等交女方亲属带回,称“离娘肉”;同时女方亲属要拿几个杯子、勺子类的物品回去,称“偷亲”。婚宴后新人一般还要到公园等地照相、录像,在这类地方遇到其他新人,新娘间要互换手帕等小礼品。到晚上宾客散尽,婚礼才正式结束。31
三、婚后礼
(一)清代婚后礼
清末民初,哈尔滨呼兰一带汉族婚礼后第二天,新娘晨起拜见男方家的舅姑及各长辈,称为“分大小”(也有的地方在晚上拜见。按照古礼,新娘先沐浴,而后手持大枣、栗子拜见舅姑长辈)。新人婚后第三天,一同拜先茔。有的地方汉族婚礼吉期后三日,夫妇反马,是谓“回门”。五日内外,祭扫先茔,称为“庙见”。32
(二)民国时期婚后礼
民国时期,呼兰一带的汉族和满族婚礼后七日,女方家宴请女婿和女儿,款以盛馔,称“回门”,也有只请女儿回门的,越日送归,称“接七换八”。一月后,女方家迎女归,称“住对月”。等到过阴历年时,新郎的父母带新娘拜谒宗戚、邻里,称“拜新年”。木兰一带的新人通常在婚后七日,新人同往女方家,女方家留宴,俗称“回门”。有的地方婚后第二天一早,新娘要把自己预先置备好的鞋或衣物献给公婆,把女红献给家中的翁姑尊长,称为“散箱”。散箱依女方家嫁妆的丰俭而有所不同,待新娘偕新郎回门时,家中亲戚又分别赠送新娘钗环、首饰等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婚后礼
20世纪80年代后,呼兰一带有的地方婚礼三天(路远为七天)后,新人要回女方家看望,称“回门”。一般要求早些到家,在女方家吃两顿或四顿饭,女方家要用婚礼当天拿回的离娘肉包饺子给新人吃。除路途遥远可留宿外,其余当天即返回新房,但近年来这种规矩已不太严格。2002年后,回门日期一般改为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