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教书,怎么成荡魔祖师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8章 书院合并

对于瑶河县来说,今天是个意义非凡的大日子——两家书院的合并终于尘埃落定,正式宣告于世。

原本的应德书院,已有八十多位学生,加上慕贤堂的学生,人数瞬间膨胀到了接近三百。

如此庞大的学子规模,几乎让整个书院显得焕然一新。

庞景昨夜陪着何希言彻夜讨论书院的基本架构,几乎一夜未眠,但他们终于敲定了所有细节。从教师岗位的分配到学生的分斋,再到每一处后勤资源的调配,所有问题都一一理清。

山长之位,依然由德高望重的朱常清担任。作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他的声望和威望足以压住场面。

朱常清双手微微发颤,站在讲堂门口久久未动。

他并非没有见过风浪,当年书院最艰难的日子,他曾独撑危局,咬牙坚持,可惜也只是杯水车薪。

应德书院的前任山长因战事被勅调上前线,结果却暗中投敌,连累书院的名声一同坠入泥潭。学子流失,讲堂坍塌,甚至连书院的匾额都因无人修缮而破损斑驳。

那时的他几乎要放弃了,甚至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看不到书院复兴的希望。

可今天,他站在这里,看着崭新明亮的讲堂,看着庭院中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分。

至于监院之职,自然落到了何希言的肩上。

这个职位并不好坐,它几乎囊括了书院所有繁杂而琐碎的事务,从财政收支、图书管理,到学生的奖赏分配,再到管理人员的考核与罢选,事无巨细,皆需过问。

站在书院讲堂的门前,何希言轻声默念着开设的六门课程:

“经史学、堪舆学、算学、玄学、武科、律法。“

这经史传承古训,堪舆明悟地理,算学解决实务,玄学修身养性,武科律法则是为培养经世之才,免得书院沦为清谈之地。

尤其是玄学一科,按照以往的规矩,只有那些有望开启灵窍的学生才会深入钻研。

比如何希言专设的偏讲堂,便是为这些天赋异禀之人开设的小灶,因材施教,传授更高深的术法。

而对于普通学生,只需略读《玄法入门》这样的基础教材,了解一些入门知识即可,不必深究。

现在何希言却有不同的想法。在他看来,玄学更应成为每一位学子修身养性的必修课。

这个世界,修炼虽然是属于小部分人的特权,但是无论如何人是避不开各种鬼神怪异之事,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对玄学建立起基础的认知,哪怕无法深入钻研,至少遇到邪祟时也知道该如何自保,而不是束手等死。

至于那些天赋出众、灵窍已开的学生,何希言也早有规划。

书院学习三年后,便可选择加入虚危道,接受更为高深的修行,从而成为真正的修士。

六门课程共由十名教习负责,是书院的中流砥柱。其中一部分来自慕贤堂,虽与何希言素无渊源,但都有真才实学,王县丞选人的眼光确实不差。

为避免书院被慕贤堂旧人完全掌控,何希言也从最早的学生中选了几人补入。

这些年轻人虽经验尚浅,但充满热忱。对他们而言,最好的出路本是做县中小吏,不过现在县令也是何希言,索性留在书院效力。

除此之外,虚危道的弟子也会轮流来书院授课,何希言自己也会讲上一两节。至于课程内容,便随他们所长自由发挥。

而书院的后勤事务,则全权交由首士李二负责。

这位年轻人其貌不扬,但却极有才干。何希言几年前初到瑶河时便见过他,那时的李二不过是个跑堂的伙计。

后来机缘巧合,他跑到东市卖茶汤,凭着嘴甜手快的本事,与许元康等人交好,逐渐积累了一些人脉和资源。

短短几年间,李二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还涉足粮食贸易,颇有些发家的苗头。

听闻书院招募首士,李二竟毛遂自荐,主动找上门来。

何希言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李二在试用期中表现得极为出色,最终将这份重要的职责交给了他。

李二负责书院所有的收支出纳、房舍修理等具体事务。可以说,书院的后勤运转全靠李二一人操持。

他虽不参与教学,但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教习。

书院的其余琐碎事务,则由十余名斋夫书役和伙夫分担,他们负责清扫庭院、打理书库、照料讲堂等日常工作。

因为有符箓加持,许多劳务都变得轻松简单,书院的杂役大多是县里的老弱,也算是一种善举。

晨光洒在书院的庭院中,几间崭新的讲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何希言目光扫过这一切,心中升起一丝复杂。

想起最初只是被请来当个教习,如今肩上的担子却越发沉重了。

钱元达这位老县尉,此刻也在站在书院的庭院中,因为现在书院也被当做县衙的临时办公之所,他也有需要处理的公务。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正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的学生,脸上露出一丝感慨,转头看向何希言,语气中带着几分钦佩:

“你这一番布置,比之当年王县丞不知高明了多少。他那时将族中子弟一一安插于要职,吃拿卡要,恃势欺人。族中弟子占尽好处,享最优资源,而其余学子,不过得些残羹冷炙,苟延而已。”

何希言闻言,神情平静,目光却依然落在远处那些认真听课的学生身上:

“我所求者,一是安定瑶河周边的局势,二是为宗门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若是书院沦为一姓一户之私产,那它还有什么意义?”

钱元达闻言默然,觉得何希言说得有理。他见该说的都说完了,便转身欲走。

何希言一把拉住他,笑道:“钱县尉别急着走啊,我还打算以后请你来当武科教习呢!”

钱元达听了,脸上露出几分无奈的苦笑,摆了摆手道:

“你就饶了我这把老骨头吧!这些日子练兵已经够让我头疼了,你那弟子罗乾找来的那些小族修士,一个个难缠得很,光伺候他们就费了我的半条命。”

何希言拍了拍他的肩膀,依旧笑容满面:

“能者多劳嘛!这身本事,总不能浪费在小小团练兵里面。教几个学生,也算是为书院立下些功劳,咱们书院将来若能出几个英才,你可就是开山鼻祖了。”

钱元达甩开他的手,摇头叹道:

“我看啊,你这监院操心就够了,我还要看守港口。”

何希言看着钱元达渐行渐远的背影,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深的凝重。他从袖中掏出一根长钉,指尖轻轻摩挲着,眉头微微皱起,低声自语道:

“元康说,有人趁机饲养精怪,可是光靠我们这几个人,哪里能顶得住?以前县城有阵法压制,几个官吏皆能勉力与炼气后期抗衡。可现在没了阵法的庇护,就得多多安排人力才行。”

他将长钉收回,目光落向书院的庭院,那里传来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他心中思索,脑海里浮现昨夜与庞景讨论时的情景,书院不能只教经义文章,还必须因时制宜,定向培养各类人才。

“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布局。”

他深吸了一口气,脑海中回想着与庞景的计划。

二人一致认为,书院可以设立多个方向的专门培养。

三年之后,若学成的学生不愿意加入虚危道,那便继续开设专科学习,让他们成为士兵、书吏,甚至是未来坊市的管事。

哪怕这些人最终不选择宗门之路,他们所学的本领依旧能为虚危道办事。

何希言抬手轻轻摩挲着书院前的匾额,喃喃道:

“加入宗门,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个慎之又慎的选择,毕竟一旦入了宗门,便是另一种人生。但以县令之名行事,反而能让他们安心许多。”

现在府县虽视若虚设,但对于他们来说,县令的名头依旧有用。

书院以县衙背书,便能行事方便许多。只要时间足够,虚危道的根基便能扎得更深。

按照以往的规矩,书院的英才学成之后,理应送到府衙深造。

曾经的书院,就像是“高中”,府衙则是更高一级的“大学”,学子们在府衙学习后再被选拔到各地出任小吏,或者干脆被吸纳进入各种朝廷机构。

可如今送上去,实际上就是给灵昭派送人。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们继续留在书院,留在瑶河。

手中的长钉传来阵阵阴冷的手感,何希言心中忧虑不禁加深了一份。

这钉子的祭炼手法与钱元达的镇戎石矛如出一辙,带着浓重的巫道风格。

加上那些银器精怪,何希言几乎可以确定,这是来自蒙舍诏的东西。

蒙舍诏虽是一个偏居滇南深山的小国,但因地处要冲而举足轻重。

此处群山叠嶂,碧湖相连,瘴气缭绕于崇山峻岭之间。

百姓善锻银铜之器具,当地多信巫术,以驱鬼为常,祭祀山川江河。

国王之下,有诸巫师,自号大鬼主,执掌祭祀大权,能通神明。

西接雪域孙波,东邻虞国,蒙舍诏凭借着特殊位置,在两大强国间左右逢源。

何希言目光投向远方,已经覆灭的融和山庄,正是与蒙舍诏巫师暗中交易禁物的据点。

如今有巫师现身,看来必须加快那个大胆的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