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语言文字规划历史的综述
这一类研究重在归纳梳理不同国家近现代语言文字改革运动的历史,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中国近现代文字改革的历史中,众多知识分子参与其中,他们不仅是文字改革的先行者,也对文字改革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回顾。我国汉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先生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近70年,倡导“国语统一”、汉语规范化,特别是1934年出版的《国语运动史纲》(8),勾勒了国语运动早期的发展线索,详尽介绍了自清末以来的切音字、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及大众语运动的始末、性质、范围、目的、理论、方法和纲领,收录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阐释框架,是语言学界公认的有关国语运动的经典著作。黎锦熙先生对持续四十多年的国语运动总结为“兜了三个圈子回到原点”:“第一个圈子”是受到了甲午、庚子两次国难的刺激,导致切音字简化字兴起,经过十多年的波折,辛亥革命之后资政院才通过音标文字的议案,但并未得到有效的推广;“第二个圈子”是1913年读音统一会议定注音字母,但到了1918年才由北洋政府公布,仍旧回到原点;“第三个圈子”是国语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2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1930年国民党政府“总动员令”推行注音符号,但效果远不如之前的注音字母和国语运动。总的来说,这三个圈子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字改革扫清了一些障碍。
周有光是我国语言学家,1955年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周有光所著《汉字改革概论》(9)、《周有光语文论集》(10)、《拼音化问题》(11)、《语言文字学的新探索》(12)等,以文字改革方案制定者的身份完整详细地记录了关于中国汉字改革的第一手文献资料,为本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充实的历史材料。吴玉章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他领导了全国的文字改革工作,主持制定了《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语拼音方案》,是我国文字改革的先驱。吴玉章所著的《文字改革文集》(13)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字改革工作的方针政策,总结了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经验,为后来的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一手材料。
在专题史著作中,成果最丰富的是汉字改革史,尤其是拼音文字运动史。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主要出于汉字改革运动本身的需要,这方面的研究始终未曾间断,其中以倪海曙的贡献最为卓著。倪海曙是我国语言学家、中国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杰出代表、文字改革活动家,《倪海曙语文论集》收录了他在各个时期的重要语文著作,主要涉及跟文字改革有关的语文问题,包括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汉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通俗化写作和古代文学的拼音文字翻译、辞书编纂等。他在广泛搜集整理文献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大量史料集,撰写了多部著作,对汉语拼音化的历史做了详细考察,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从近代史的角度出发,将影响深远的国语运动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与文字改革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14),展示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取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高度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美国夏威夷大学汉学家德范克教授自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关注中国的文字规划问题,尤其对中国和越南的文字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他在一开始就展现出鲜明的学术主张,坚持认为中国应该走拼音化道路。(15)1943年,他的《汉语拼音化》一文分析了汉语拼音化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自1598年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首创汉语拼音文字以来的汉字拼音化进程,从技术层面探讨了该项工作的艰难与创新,并对反对汉字拼音化的理由逐一进行反驳。(16)德范克的《汉语:事实与幻想》是西方世界对汉字及汉字规划介绍最为全面、论述最为透彻的巨著,书中核心部分解释了西方对于汉语的误解。(17)此外,德范克还重点关注越南的文字改革(18),他系统地阐述了越南从古至今每个阶段出现的不同文字,并重点关注法国殖民后期,殖民主义对越南民族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