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陕北知青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章 赵明远

当天晚上,在家里住下,没有插队的工厂子弟过来找代志平玩。

有些是早出来一些,安排在厂子工作的,有些是插队政策出来后,家里的父母让位出来给孩子顶替的。

你没听错,就是顶替。

这是一种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就业政策,父母可以提前退休把位置让出来给自己孩子。

代志平母亲当时也想让代志平顶替,可代志平觉得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中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意义。

毅然拒绝了母亲。

工人是现在过得最舒服的群体。

不愁吃喝。

没有工作压力。

工厂子弟也是四九城里最富有的一群人,比部队大院的老兵还要富有,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富二代。

在老莫里出现最多就是他们的身影。

徐子姜,代志平的发小玩伴。

家里为了不让他插队,顶替了母亲的位置。

在厂里车床车间当学徒,一年多的学徒工资也就18块钱左右。

学徒工一般第一年18元,第二年涨到19元,第三年20.5元。

别看只有十几二十块钱,现在的物价低,够一个单身汉花的了。

要知道在乡下,像代志平插队的黄土村生产队,农民干死干活,一年到头也就四十元,口粮只有三百二十斤左右。

“代志平,我听我妈说你现在是作家了?”徐子姜一边说从上衣口袋掏出一毛三一包勇士牌香烟出来,抽出一根递给代志平。

“不了,我怕上瘾,我们在乡下生产队可没有烟买,也买不起。”代志平摆摆手拒绝说道,接着回答对方的问题,道,“是的,不过还没定,现在要改,还没改出来呢,不知道能不能出版。”

就代志平屋子里的那十几名作家,都没有一个出版过作品的。

大家都在编辑的指导下改。

如果改不出来,路途卷铺盖走人,也是经常的事。

“看你晒成这个样子,看来插队乡下真辛苦。”徐子姜打量了一下代志平,有些同情地说道,“下个周末,你回来,我叫上他们几个兄弟请你到老莫刷一顿好的。”

“行,那就谢谢了,下个周末。”代志平感激地说道。

工厂子弟有钱。

现在工业生产落后,造成工业制品紧缺,这些掌握着工业制造的工人,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人才资源。

全部的资源都向工厂工人顷斜,所以现在是工人最舒服的时候。

作为工厂子弟,他们就像是几十年后的富二代。

接着代志平几个要好的工厂子弟过来,大家走到厂里的操场,听着代志平说起乡下的生活。

听到代志平他们冬天外出乞讨,大家听着像看电影一般。

代志平在家跟弟弟挤了一晚,第二天一早返回了人文社,开始了枯燥辛苦的码字生活。

改稿是辛苦的。

这一次的改稿,对代志平写作生涯影响很大。

代志平业余是一名网络作家。

网络写作门槛非常低,有手就行。

前世写作主要是爱好,半路出道,摸着石头过河。

每一个网络作家,都是一名孤独剑客,就像玄幻仙侠里的散修。

没有朋友,没有师傅,没有师门。

一切靠自己摸索。

代志平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靠的是自己多年的摸索。

文学功底不扎实,特别是语法还有标点符号的运用上,都出现了许多常见的错误。

邢菁子发现了这点,第二天,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系统的标准化的改稿符号开始。

“代志平同志,你的词汇量很丰富,这是你的优点,不过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所以在语法、标点符号等使用上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我希望这一次的工作,你能够补足这两个方面的缺点。”邢菁子看着代志平说道。

代志平心想,我一学理科的,文科不是我的强项,我的强项是汽车。

看到代志平不好意思,于是接着说道:“不过大家都这样,你已经是你们屋子里非常好的了,大家也都不是科班出身,都来自各行各业。”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前面的十年中,一些专业的作家都由于一些原因停止了写作,导致现在的出版社没有收到专业作家的来稿。

后来只能在各行各业当中寻找一些好的苗子,有一定写作功底的好苗子,叫过来人文社改稿,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培训。

许多人后来从此改变了人生,走上了作家的道路。

作家屋里面的冯冀才,市男子篮球队中锋,后来受伤,转到美术绘画,前几年写了长篇小说《义和拳》,不过没有达到出版要求,于是人文社向对方的单位借调过来燕京改稿。

还有赵明远,是东北铁岭林木工人出身。

还有一些是部队的,有些是卡车司机。

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

数年养成的良好写作习惯,使得代志平的改稿速度很快。

本来是想买磨洋工的,可以想买尽快拿到稿费。

一有空就找一审编辑邢菁子讨论写作方面的问题。

在改稿的空闲,代志平从人文社资料室里借来一些语法方面的书籍进行系统的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就找邢菁子请教。

代志平像钢笔笔管里的胶囊一样,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墨水,肚子里墨水也慢慢增长。

……

“……当天晚上,黄大仙就叼了两粒金豆放在他们家门前”

一天中间,代志平正聚精会神地听赵明远滔滔不绝地说起东北民间灵异故事。

赵明远很会讲故事。

打小在林区里长大,小时候最爱听大人讲民间故事,肚子里全是林区深处的一些灵异故事,加上他幽默的说辞,添油加醋地说出来,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故事性很强。

可是说起来也怪。

赵明远在这里改稿已经四年了,还是没有改出来。

刚开始代志平一听四年,很是佩服,心想每天两块的生活补贴,老赵这是把人文社当养老院了吧。

后来一打听原来大家前几年都没有生活补贴,补贴一事也是上个月刚刚有。

以前吃穿自己负责,人文社只免费提供住宿。

前几年由于一些政治原因,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前前后后改来改去。

今天的主角,明天风气变了,又变成反派,天明风气变了,又得改成主角。

主角与反派来回变换,三十多万的长篇小说,改得赵明远心力交瘁。

由于工作上的压力,烟抽得越来越大,整天烟不离手,一改起稿来,一根接着一根。

“代志平,正面有个说你的朋友徐子姜在一楼。”冯骥才站在门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