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陕北知青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5章 一屋子的作家

“你好,我是李景峰,是你的二审编辑。”

很快,一个三十来岁,皮肤有些苍白戴着眼镜的男子走了进来,笑嘻嘻热情地操着一口东北口音跟代志平打招呼,

“李哥,多多指教。”代志平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大十岁的老编辑看着对方诚恳地说道。

称呼上代志平还是喜欢用几十年后的称呼,听起来有些亲切。

不像现在都是姓名后面加个同志。

代志平觉得直呼对方姓名有些不好。

“都是革命同志,一起共同进步。”李景峰笑着说道。

说完带着代志平出了门。

代志平跟韦君宜打了个招呼,跟着李景峰走了出去。

代志平跟在李景峰身后,两人上了楼,来到四楼西北角一间大屋里。

推开门。

满屋是床铺、桌子和人,烟雾缭绕。

地上全是烟头。

有十人左右,都是三十多岁以上,像代志平这样二十岁这么年轻的,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

有的正在奋笔疾书,有些一边拿着笔另外一只手夹着烟,盯着手里的稿件眉头紧锁,抓耳挠腮。

有的聊天抽烟,有的躺在床上睡觉。

李景峰转身出去一会,满脸笑嘻嘻抱来一个竹壳暖水壶和两个水杯放在地上,接着把几本厚厚的每页五百字左右的蓝格空白稿纸,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塞给代志平说道:“东西都齐了,买饭票吃饭上厕所寄信,有不懂的问他们就行,你们很快就熟悉的。”

“谢谢李哥,您忙吧。”代志平说道。

“你好,我叫冯冀才,天津人,很高兴认识你。”一个三十多岁中青年放下手里的黑色钢笔站了起来,伸出手,嘴里一边叼着烟跟代志平打招呼说道,“早你两个月过来。”冯骥才补充说道。

“你好,冯哥,我叫代志平,燕京人,插队在陕北。”代志平说道。

“你就是代志平!“冯冀才一听震惊地看向代志平,紧紧地握着代志平的手一个劲地摇。

冯冀才的声音很大,其他人也被惊醒一般转头看了过来,接着站了起来。

“是的。”

“《黄土高坡》就是你写的,作词作曲?”冯冀才瞪大了眼睛,好像看到一盆红烧肉一样震惊。

“你好,我叫赵明远。“一位三十多岁正在奋笔疾书的中青年一听代志平的名字,放下笔站了起来,激动地伸出手,不等代志平反应过来,便握住了代志平的手。

“赵哥……好。”代志平被眼前这个大哥的热情搞得有些不好意思。

“我们终于增添了新鲜血液,一屋子的作家,终于来一位艺术家了。”赵明远有些暗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明远,你说得不对,志平同志是作词作曲作家,三家”冯冀才说道。

“哪里,哪里,都是我胡乱写的。”代志平知道,肯定是自己那首《黄土高坡》惹的祸。

代志平本意是谦虚一些,不过看着大家的眼神,代志平有一种凡尔赛的感觉。

“志平,这个是你的床,前面这里是你的地盘。”赵明远指着屋内唯一一张空床还有床头的小桌说道。

前面一张小桌一张小凳子,就是代志平的办公室区域。

代志平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床上铺好,把毛巾等物品挂在床头。

“开始码字喽!”代志平把被邢菁子批改过的《黄土地》初稿放在桌子,挪过凳子过来,坐在桌前,拿出钢笔准备码字。

仿佛又回到现代晚上12点前在起点赶稿的时光。

那时为了拿个全勤,每天晚上12点前都赶出四千字出来。

虽然全勤只有一千,代志平并不缺这点钱,但是意义非凡,一有空就尽量更新。

《黄土地》初稿上面,全是红笔修改过的地方,像涂鸦,又像老师改小学生作业。

可以看得出邢菁子要求非常严格,里面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被像抓虫子似的纠了出来。

代志平有了四年的写作经验,看过许多小说,虽然是网络小说,但是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量,错别字很少。

主要是在标点符号还有语法上的错误。

先看了一遍一审修改过的地方,再拿出小册子,看一下刚才跟总编辑韦君宜讨论的人物设定。

重新设定一下人物小传,整理了一下故事剧情。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直到哒地一声,屋内的白炽灯炮打开,代志平这才从故事里醒来。

“赵哥,饭票去哪里拿?”代志平看着赵明远问道。

现在口袋里还有公社给的几块钱,还有5斤全国粮票,不过刚才听李景峰李哥说过,可以拿饭票。

有公家的白嫖,谁还自己掏钱。

这叫明目张胆地公款吃喝。

“走,我带你去。”赵明远很爽快地站了起来,伸了个懒腰,两个走了出去。

饭票是在人文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称)后勤处领的。

代志平领了七天的。

“赵哥,那我先回家一趟,明早再来。”代志平说完,跟赵明远告别。

燕京第八机械厂离人社部较远,在崇文区东北角建国门外大街与建国路十字路口靠近第一机床厂附近。

坐着头顶上拉着一个巨大煤气罐烧煤气发动机的公交车。

这是烧煤气的发动机,加气5分钟,可以跑100公里。

代志平坐在里面,有种心惊胆颤的感觉,总感觉头顶上的“定时炸弹”会随时爆炸。

这是无奈的选择,石油不够用。

代志平在街上路过一个自行车修理摊子的时候,看到有个破内胎,于是跟修车老大爷,花了三角钱买了下来。

在村里的时候代志平一直想做一个装瞎鼠的夹子,可惜少了皮筋。

这个刚好。

一个钟头后,晚七点多钟,代志平站在第八机械厂大门前。

望着眼前在昏黄的灯光下的大门。

大门用砖头砌成,上面是弓形的半圆门楣上是铁皮制作刷红色油漆的“燕京第八机械厂”七个大字。

这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

陌生是对于2024年的代志平来说,这是他第一次回到这里,熟悉是这个身子还遗留有原主的记忆,原主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这里就是他的故乡,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情感。

这个时候的工厂对于工人来说,就是家。

这是一个小型社会,有职工医院,从小学到初中的子弟学校,还有商店娱乐设施生活上所有的一切设施。

可以这么说,从出生到死亡,一切都在这里。

“志平,是你吗?”正当代志平站在大门发呆的时候,在大门的保卫处亭子里伸出一个脑袋。

“黄叔。”代志平一看,走了过去。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黄国昌看着代志平,上下打量,“怎么瘦成这样?”

“刚刚到这,还没进门呢。”代志平答道,尴尬地挠挠头,“乡下辛苦。”

“刚刚到这,你的东西呢?”黄国昌一听,再看代志平两手空空疑惑地说道。

“东西放在朝内大街166号,人文社那里。”代志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