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弹劾老朱退位禅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弹劾朱允炆

大殿中越来越安静了。

殿外和殿内一样安静。

宫中大院禁种树木花草,有防止失火的道理,最主要还是噤声,种了树里面会有鸟,种了草里面会有蚊虫,奉天殿和太庙都是一个王朝最庄重严肃的地方,自然不允许那些鸟叫虫鸣。

还有一个趋于官场顶层的知行逻辑,这种无物遮挡的庄严场合里少阴之人就会露怯,显露出阴贼的一面。

古籍有载小人‘窃然’,那种人站在这里手脚不老实,脸上各种细微表情,频繁咂嘴、眨巴眼、抽鼻子、抖腿……统称‘立而躁崄’,他们内心有一股邪恶的火没地方撒,只能干扰自己。

显化出来的就是内心不安定或者心里有鬼。

对于皇帝来说,在庄严肃穆且无遮挡的场合里,观察百官的姿态和表情,如果能一眼看出谁心里有鬼,自然是有助于判断局势的。

比如此时他们每一个人的表情,老朱都看在眼里。

朱棣的沉稳、朱樉的冲动、蓝玉的渴望全都一览无余。

他们三个都是他的怀疑对象,都有可能是朱长卿的幕后指使者。

老朱当然知道朱樉的想法,皇权之下没有亲情,朱樉想当储君必然会使出一些手段来竞争。

这一点他是很清醒的,在皇权面前亲情比纸还薄,不然他也不会煞有介事的编撰一本皇明祖训来规训这帮藩王儿子。

朱樉有僭越老朱尚且不能容忍,蓝玉就更别想了。

在储君这件事上如果蓝玉胆敢有任何不轨,老朱绝对不会放过他,当场就得拿下。

以前看在朱标的面上,蓝玉骄狂一些也就罢了,现在朱标薨了,蓝玉成了巨大隐患,绝不会再有半点姑息。

一炷香的时间就这么悄然过去。

殿外传来阵阵的惊呼与喧哗。

洪武勤政,每日上朝人数众多,导致一些品阶低的官员只能站在殿外。

此时惊呼的正是他们。

因为他们看到了两个穿龙袍戴皇冠的人。

“何事喧哗?”老朱问道。

刘会一溜小跑进殿,匍匐跪地:“陛下,建文帝和永乐帝来了。”

老朱站了起来:“谁?快让他们进来。”

对于自己后世的子孙皇帝,老朱总是抱着极大期待。

建文帝生怕永乐帝恶人先告状,赶紧奔跑上前,跪倒在地,泣道:

“孙儿拜见皇爷爷!”

“上前来,让咱看看。”老朱眼神欠妥,需得仔细辨认一眼。

虽然比少年朱允炆年长了十岁,但是十五岁的朱允炆跟二十五岁的朱允炆容貌并没有多大变化。

自己的孙子,他还是能一眼认出来的。

特别是那衮金龙炮,和宋元相比,龙的姿态有所变化,那是他专门设计的。

朱允炆是第二任皇帝他已经知道了,但是一想到这孩子只当了四年皇帝,心里立刻又添堵了。

这孩子少年丧父,登基四年被自家四叔赶下皇位,也是个短命的可怜鬼。但愿你跟太子案无关,未来几年还能好好栽培你。

老朱心里默默的想着。

他可怜朱允炆,也在反思自己,大明第一次传承就出现这么大的厄难,到底是他的制度出了问题还是朱允炆本身的问题?

“皇爷爷,你要为我做主啊。”建文帝悲戚之极,狠狠指着永乐帝,仿佛要把所有的委屈都倾诉出来。

“先别哭了,咱会主持公道的。”老朱看向朱棣。

“爹,我回来了。”永乐帝噗通一下双膝跪地。

“燕王大逆不道,他起兵造反啊皇爷爷!”建文帝大喝一声。

见他如此失态,老朱无奈的叹了口气。

自从朱由检来了以后,他立刻让人在太庙门口守着。

想着也许还有后世子孙过来。

没想到来了这么一对冤家。

还好朱由检提前跟他说了这段公案。

心里早有准备,不然高低得火冒三丈。

此刻。

建文帝目眦欲裂看着永乐帝。

永乐帝崇拜的望着朱元璋。

朱元璋却一脸茫然和疑惑。

他想不通朱棣靖难为什么能成功。

大明百万大军,算上那些军屯种地的预备军,一共190万。

一个藩王顶了天有十万卫兵,几乎没有任何可能颠覆皇权。

这个问题朱由检没有说清楚。

老朱只能等朱长卿来了再说。

老朱沉默了。

一旁的燕王朱棣和少年朱允炆却早就目瞪口呆。

“娘说的对,皇爷爷果然把皇位传给了我。”看着未来的自己,少年朱允炆心里更多的是喜悦。

“我当皇帝了?”朱棣则甚是惊吓,不明白自己怎么当上皇帝的。

他二人看着未来的自己尚且惊愕。

百官就更惊慌失措了。

文官集团是个整体,但这个整体又分为多股势力,南派、北派、浙东派、江西派、楚派……

洪武朝江西派的势力略逊于浙东派,浙东派和江西派是最亲近的,因为他们的利益关系最密切,瓷器丝绸产业大半都被他们垄断。

这两派也是深度参与谋害朱标一家三口的主要势力。

他们看到朱允炆当皇帝是无比欣慰的。

可是好端端跑出来个永乐帝,让人忌惮,毕竟朱棣这小子尚武,他要是当皇帝肯定不会亲近文官。

渐渐的。

局面稳定下来。

大家开始有了好奇。

这些未来的皇帝能过来洪武朝,又该如何回去呢。

正好老朱问道:“老四,朱由检说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去崇祯朝,你知道吗?”

永乐帝恭敬的回道:“爹,儿臣也不清楚。”

老朱道:“所以你们是稀里糊涂过来的?”

永乐帝道:“上天召唤,儿臣便来了。”

老朱一听抚掌大笑。

一扫心中阴霾。

这是自从朱标死后第一次这么高兴:“好一句上天召唤,咱大明果然是奉天承运。”

“皇爷爷,您还笑得出来呢,您是奉天承运,孙儿也是奉天承运,但有人就不是了!他是窃国贼!”朱允炆哭丧着脸道。

他善于表演也需要表演,只要演得感人,皇爷爷一生气把朱棣拿下,他就能高枕无忧回去建文朝了。

“现在是洪武朝,你们暂时放下那些恩怨,眼下有一桩公案要解决。”老朱正色道。

“什么公案?”建文帝道。

“有人状告太子一案的真凶。”老朱道。

“皇爷爷,父王操劳成疾,心思郁结,感染恶寒,不治身亡,哪有什么真凶?”建文帝微微一怔。

说着,建文帝和朱允炆对视了一眼。

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仿佛在确认什么。

然后两人的眼神变得笃定起来。

显然他们达成了一致,一致认为太子案没有真凶,或者说他们认为老朱查不出真凶。

举凡东宫,皆为自治,这也是历朝历代太子成为最危险职业的原因。

一旦太子被高明一点的手段谋杀就很难查出原因。

建文帝和朱允炆都相信这一点。

但也正因如此,老朱才会一直揪着不放,下狱了一群御医和官员。

“爹,以前儿臣不敢说,但是大哥死得不正常是人尽皆知的事,有些人绝对脱不了干系。”永乐帝直勾勾的盯着少年朱允炆。

少年朱允炆面对燕王朱棣的时候都有些畏惧,更别说永乐帝了,根本不敢对视。

但是建文帝立刻回击:“燕王,你在暗指谁呢?”

永乐帝冷幽幽的瞥他一眼:“你叫谁燕王呢?”

建文帝道:“在朕面前你永远是那个反贼燕王,不是什么永乐帝!”

少年朱允炆,和中年朱棣都默不作声。

只能眼睁睁看着建文帝和永乐帝吵架。

老朱缓缓一笑,没有说话。

笑容冰冷得如同千年寒冰。

果然隔代皇权传承是个死结。

如何让朱棣和朱允炆和睦相处?

现在看来他做的一系列努力和教育简直是笑话,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和睦相处。

皇权之下真的一点亲情都没有吗?

老朱咬了咬牙,袖中的拳头狠狠攥紧。

殿外。

中正线的御道上,朱长卿在刘会的陪同下缓缓走来。

手上拿着一份状书。

脸上依然布满大义凛然。

脚下虎虎生风,气势非凡。

所谓事业决定格局,朱长卿虽然没有胸怀天下,但干的却是改变天下的事。

不知不觉就有了一身正气。

走上丹墀,望了一眼。

当先就看到了永乐帝和建文帝,銮台上的崇祯帝。

以及銮台下的朱棣和朱允炆,甚至宗人令朱樉也来了。

都齐了,真热闹。朱长卿微微一笑,看来今天有眉目了。

刘会缓缓上前,轻声道:

“陛下,朱长卿在殿外候着呢。”

老朱抬起头,轻轻摆了摆手。

朱长卿这才走进大殿,施施然行礼。

永乐帝和建文帝纷纷侧目,皇上说这朱长卿能预知未来,而他们都来自未来,这不是撞枪口上了吗。

永乐帝历来厌恶这些神棍,什么预知未来都是假的,坑蒙拐骗罢了。

但是此刻他看着朱长卿却越看越顺眼,不光因为他长得像大侄子朱雄英,主要他告的人是朱允炆,凭这一点他就把他划入英雄好汉的行列。

他是从永乐朝过来的,当年发生什么他最清楚,在洪武二十五年这个时间点,朱允炆作为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不出意外就是未来皇帝,敢得罪他的都是慷慨赴死的正义之辈。

但建文帝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充满鄙夷的盯着朱长卿,甚至有些想笑,以为什么人物,原来是个草民,而且是商籍。

“朱长卿,认得他们吗?”老朱的目光充满了考验。

“不认得。”朱长卿面无表情。

他当然清楚这三个皇帝是谁,只是为了不让老朱知道时空之门跟他有关,只能装糊涂了。

“告诉他你们是谁。”老朱道。

“永乐朝朱棣。”“建文朝朱允炆。”“崇祯朝朱由检。”

三人依次说道。

“还有这种事,你们竟然能从未来过来?”朱长卿故作惊讶的道。

老朱哼了一声:“你还号称预知未来,连这点眼力都没有?”

朱长卿道:“陛下,我又没去过他们的朝代,如何知道他们是谁。”

建文帝忍不住问道:“那你是干嘛来的?”

朱长卿道:“我是为太子案来的。”

建文帝斥道:“荒唐,你拿着状书进来,是要告谁?”

朱长卿看向朱允炆:“告他。”

建文帝冷冷的道:“你为何告他?”

朱长卿道:“他不配当储君。”

建文帝气得脸都黑了:“皇爷爷,凭他这两句话还不当斩?”

此时銮台下的少年朱允炆却走了过来,说道:

“皇爷爷,孙儿现在一团乱麻,但有一点孙儿很清楚,此人一介草民,有什么资格状告我?

“审理皇族,当由宗人府牵头,三司陪同,皇爷爷,这可是您定下的规矩。”

老朱道:“现在还不到那一步,先听听他如何说。”

朱允炆道:“他一个刁民口口声声说我不配册立储君,就凭此,便该将他凌迟处死!”

说这话时他底气十足,他相信自己在皇爷爷心里的分量,杀一个刁民还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让他震惊的是,老朱却不予理会,挥手让他靠后,对朱长卿说道:

“你且说来听听,皇长孙朱允炆为何不配?”

朱长卿站在建文帝和永乐帝中间,道:

“建文帝配不配当皇帝,未来做了什么,我说出来陛下不相信,但永乐帝和崇祯帝都在,陛下大可佐证一番。”

老朱沉声道:“这不用你操心,咱该问自然会问。你说下去。”

朱长卿开门见山给出一个结论:“建文帝是最辜负前朝厚望之人。

“陛下鼎力开国,尸骨累累打出一个大明王朝,华夏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终于翻身做主,所幸陛下英明,以法治国,耕耘出一个风纪严明的洪武之治。

“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储君。他代表着大明是否能延续洪武之治的文明和辉煌。

“选得好继往开来,选不好就万劫不复,从依法治国的文明社会瞬间掉进资本吞并的无底深渊。

“从宋朝开始资本做大,皇权就已经身不由己,大明好不容易把国家从深渊里捞出来,如果第二任皇帝不能维持以法治国的纲纪,不能约束权臣的不法利益,必然重蹈覆辙。”

听到此,建文帝一脸阴郁的道:

“你在这扯什么资本!谁有心情听你说这些!朕的皇位!马上就要被燕王这窃国贼给抢走了,怎么就辜负前朝厚望了!

“皇爷爷对我最大的厚望就是让我做个守成之君,我都做到了!

“唯独可惜的是没有先一步控制燕王这个窃国贼,是我最大的失误!”

朱长卿斜晲一眼,道:

“你在位四年,做到了一个守成之君?”

建文帝道:“我没做到吗?”

朱长卿道:“守成之君的基本定义是不低于前朝的水平,即便不超过前朝,最起码也要持平。

“最直接体现在军事经济上。军事就是那帮武将勋贵是否臣服你,如果不臣服,你做了什么让他们臣服。

“经济自然是百姓生活条件,你做到了哪一点?”

建文帝道:“你问我的口气分明是质问我没有做到!你又不是我建文朝的人,哪里知道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