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汪美麟,莫要怪我
“嗯,写的不错。”
手中拿着成敬写出的奏章看着,朱祁钰满意的点了点头。
不愧是永乐二十二年的进士,翰林院的庶吉士,成敬的文采,自是不需要多说的。
拿起自己的郕王金印在奏章上盖了印后,朱祁钰将之递给了成敬道。
“一定要先送通政司,明白吗?”
“奴婢明白。”
闻言,成敬点了点头,叫来了一个心腹小太监,令之将奏章送上去。
虽然他感觉事情不对,哪就是想不明白,这到底是哪里不对。
“啊~”
给汪美麟的坑已经挖好了,朱祁钰刚刚站起来伸了一个懒腰,但身体随后就僵在了原地。
只见汪美麟带着杭贤正站在书房门口。
汪美麟,也就是历史上的汪废后,样貌上带着三分甜美、两分心机、五分刚毅,怀中襁褓里的,是他的嫡长女。
而他身侧的,则是杭贤,也就是历史上的杭皇后,骨子里透着怯生生的味道,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手中牵着的那四岁孩童,则是他的庶长子。
“殿下万安。”
看到朱祁钰的目光,两女行了个万福,慢慢的走到了他的身前。
“殿下。”
带着孩子来到朱祁钰面前,汪美麟和杭贤的目光中都带着惊恐。
今天从上午郕王离开府邸后,收到的一个接一个消息实在是太过于惊人了。
先是皇帝被俘,太后召郕王进宫。
后是郕王正式监国,再任大都督府大都督。
甚至于,已经有人开始说郕王要当皇帝了。
这些个消息,实在是让他们这些女人家觉得惊慌。
好不容易待到郕王回府,却又拉着成敬与卢忠两人在书房里不知在琢磨什么,她两人实在心中无底,只能找上门来了。
或许是心中觉得有亏于汪美麟,朱祁钰有些不敢看对方的眼睛。
转头看了眼成敬,示意他去送奏本,朱祁钰开口问道。
“都这么晚了,怎么还未休息?”
“夫君且未休息,妾身岂敢先行。”
闻言,汪美麟向前走了一步,抱着女儿道。
“今天这到底是怎么了?外面都在传,陛下的大军在土木堡吃了败仗。”
“是吃了败仗,陛下他还被瓦剌人俘虏了,被人裹挟去了宣府。”
听到汪美麟的话,朱祁钰叹了口气,将情况简单的说了一下。
“太后拿不定注意,让本王监国理事。”
从汪美麟的怀中接过女儿,抱在怀中逗弄了一下,朱祁钰对她道。
“现在陛下出了事情,我担心太后和皇嫂有什么想不开的,刚才让成敬写了道奏章送上去。”
“明日你带着秀儿进宫,多陪陪太后与皇嫂,多说说话,让他们安心。”
“臣妾知道了。”
闻言,汪美麟眉头稍皱,还是点头应了下来。
皇嫂,朱祁镇的皇后钱氏。
听到两人的对话,牵着朱见济的杭贤欲言又止。
她从吴贤妃那里听说了郕王离府前的安排,但现在郕王妃在,她不敢开口。
看了眼几次欲言又止的杭贤,朱祁钰没有多问。
自知接下来做的事情对不起汪美麟,朱祁钰将女儿递回给汪美麟。
“你带秀儿先去睡吧,我考校了济儿的学问就睡。”
听到朱祁钰的这个安排,汪美麟的眉头又皱了皱,转头看了一眼杭贤,抱着女儿离开了书房。
眼神幽幽的看着走出书房的汪美麟,好一会儿后,朱祁钰才对杭贤道。
“从今晚起,你带着济儿去和母妃一起住,饭食什么的,你和母妃亲自做,王府上的厨子信不得了。”
听到朱祁钰的话,杭贤俏脸刹那间就变的苍白无比。
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丈夫会如此郑重的吩咐这件事情。
但她从丈夫的话中明白,可能有人会对她的孩子下手。
“殿下。”
手颤抖着抓住朱祁钰的手,杭贤此刻非常的害怕,她能依靠的人只有朱祁钰。
“暂时还没那么凶险。”
伸手将杭贤搂入怀中,朱祁钰脸上露出了一个令人安心的笑容。
杭贤自小进宫,在张太后身边服侍,正统五年,郕王开府之时,她被张太后送到了郕王身边服侍。
然后,郕王这孩子,也是个能搞事儿的,在明媒正娶成王妃前,就造出个庶长子,今年虚岁都五岁了。
真要论能信任,杭贤才是朱祁钰最信任的那个,这个怎么也算一种养成了。
而历史上,在朱祁钰废后改立太子后,朱见济这母子两是什么下场。
景泰四年,朱见济早夭。
而杭贤则是朱见济死后悲痛欲绝,久病不起,最后撒手人寰。
等到朱祁镇复辟后,毁杭贤的陵寝,尸骨无存。
他不是那个深手儒家思想祸害,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景泰,而是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
这种家破人亡的事儿,还是让朱祁镇来享受吧。
安慰好杭贤母子后,朱祁钰从书架上找出一本《商君书》翻读了起来。
后世人,一提到法家,就很自然的提到《韩非子》,然后就对法家有一种刻板映像,觉得法家的精髓思想就是玩弄人心,是驭下。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法家就只能称为驭人的学问,而不是治国的学问,应该叫术家。
但实际上的法家,分为晋秦法和齐法,往后又延伸出了法家三门,势术法。
商鞅(晋魏秦)重法,申不害(晋韩)重术,慎到(齐)重势,韩非集三家之大成。
法,约束万民之法。
术,君王驭下之术。
势:国家权势之威。
法和术存在的意义,都是为势做服务。
术驭臣、法制民,势立国威。
而法家的强国的思想很是简单: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
用《大秦帝国》中,商鞅的话说就是:茫茫中国,代有人才,强国何需借代而生。
不管是秦晋法,还是齐法,亦或者后来的韩非,其核心的思想,是后世人时常都能听到的那句话——依法治国。
以术驭人,以法理民,确立先进的制度优势,以大势胜人。
为此,后世才会说秦朝能一统天下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建立的制度优势。
而他此刻看商君书的原因,也很简单,大明的国家制度,你不能说是安排的井井有条吧,只能说是一团乱麻,必须要进行调整。
别的不说,翰林院那群已经冒头的掉书袋,必须要压制回去,让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