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我的完美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就是要摆摊

陈子安把忽悠老陈的那套说辞拿出来又重复了一遍。

沈秀兰还没开口,老陈同志就拍着大腿说道:

“我就说这小子在忽悠我,低买高卖,这不就是投机倒把的二道贩子么?”

“还说什么挣手艺钱,倒腾废品算哪门子手艺?”

沈秀兰的眉头也蹙了起来:“是有点不靠谱。”

“前阵子火车站那边挑着扁担卖瓜子的都被叫去训话了。”

“儿子,你要实在闲不住,明天妈再去街道问问安排工作的事。”

“都已经排了3年了,怎么也该轮到你了!”

老陈在一旁帮腔,对着陈子安指指点点:

“你小子有时候聪明,有时候又像头倔驴。”

“当初下乡的时候要是没整幺蛾子,老老实实待在农场,现在还能受这委屈?”

其实知青有两种,一种是下乡知青,一种是插队知青。

看似相近,实则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下乡知青需要严格政审,因为是带着任务的,要帮助农民进行农作物开垦和养殖工作。

通常会被安排到农场、广播站、文兵团等相对清闲的岗位上。

不仅如此,每个月还有基本工资可以领,虽然少了点只有几块钱,但是可以算工龄。

而插队知青就不一样了,不需要政审和学历,也没有什么任务,直接到生产队参与生产。

唯一背负的使命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再教育。

跟农民干一样甚至更多的活儿,能不能吃饱饭全看自己能不能挣到工分。

陈子安原本属于前者,但为了照顾苏晴,主动变成了后者。

所以老陈同志说的没错,如果他当时脑子没犯抽,留在农场好好干。

这会儿不仅工作已经安排完了,甚至连工资都可能涨了一级。

“话怎么那么密呢,就显你了!”沈秀兰调转筷子在老陈头上敲了一记。

“儿子不去插队,苏晴那丫头怎么办,就她那细胳膊细腿的,还不得饿死在陕北啊?”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她特别反对陈子安和苏晴的事情。

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壮劳力,只有个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老娘。

等结了婚以后,这些都是麻烦事。

一个人拖着一大家子,再宽厚的肩膀也扛不住啊。

奈何儿子实在喜欢,成天在耳边吹风说好话,她拗不过。

直到苏晴复读两年考上了大学,她才勉强接受。

这年代的大学生了不得,通知书下来后,街道干部要敲锣打鼓,亲自来家里送奖状。

有个大学生儿媳妇,不光面上有光,邻里羡慕,未来也有保障。

上学期间国家给发工资,毕业了还包分配工作,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所以权衡利弊之后,沈秀兰也就不再多说,算是默许了两人的婚事。

话题突然转到了这儿,让陈子安莫名的心虚。

他还没告诉家里自己和苏晴已经结束了。

上辈子老妈知道这事之后,被气大病一场,他不能重蹈覆辙。

更何况,他自己也觉得尴尬。

当初不顾家里反对,各种豪言壮语非人家不娶,结果人家上岸后立马给他来了一剑。

陈总也是要面子的啊!

尤其此时此刻,看着母上大人温柔慈悲的模样,他更是张不开嘴。

怎么说啊?

下一个更乖?

家里肯定会爆炸,他肯定会挨打。

没订婚没领证,顶多在道德方面对苏晴谴责一番。

所以火气只能释放在他的身上。

他挨顿打是小事,但老妈的身体是大事。

都重生了,总不能让老妈再去医院遭一次罪。

在父母这辈人的认知中,根本就没有分手的概念,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可想而知,他如果毫无铺垫的摊牌,冲击力会有多大。

光是邻里之间传的闲话,就能压的老陈家抬不起头。

陈子安稍作思索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得先旁敲侧击,文火慢炖,然后再找个合适的时机......

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找个比苏晴更好更优秀的,直接领回家来。

这样他不仅能保住面子,老妈也不会再被气病。

不过这得看缘分,可不敢凑合,还是从长计议吧。

陈子安给老妈夹了一筷子肉,转移话题道:

“妈,我的事你就别操心了,我心里都有数。”

“整个国家都已经开放了,谁会盯着我这点小买卖?”

“你有个啥数,你那套词也就忽悠忽悠你老子。”

“还没忽悠住!”

老陈吐槽了一句,结果就是头上又挨了一筷子。

“吃肉都堵不住你的嘴,用你说?”

“我儿子可比你聪明多了!”

沈秀兰瞪了他一眼,转头又问陈子安:

“那你跟妈说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陈子安道:“现在工作岗位这么紧缺,街道能安排的除了扫大街就是看大门,我不想干。”

“我打算去街里摆摊,专门回收牙膏皮和旧家电。”

“牙膏皮融了卖给废品站,旧家电修好了转卖二手。”

摆摊?

一听这话,沈秀兰顿时急了,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不行,绝对不行,出去摆摊像什么话啊?”

“街坊邻居知道后,指不定会怎么说呢,还要不要见人了!”

摆摊儿有没有风险,会不会被抓暂且不谈。

但对于辽城这样一个绝大多数市民都在国营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里上班的城市来说,去街上摆摊儿做生意绝对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

劳动工人最光荣么,时代的主流思想就是如此。

83年时,辽城政府在正阳街边上专门划出了一条马路用来安置生活困难的退休人员和待业青年。

在这儿摆摊儿做生意不仅不算投机倒把,还手把手的教。

怎么卖、卖什么、去哪进货,一条龙服务,甚至连本钱都不要,银行直接给批无息贷款。

而且政府还帮忙宣传引流,卖不掉的货还给兜底回购。

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这哪是安置困难户啊,简直就是天选之子选拔现场。

老天爷拿着勺子追着喂饭,不吃还要往嘴里硬塞。

可即便扶持的力度如此大,当时依旧没什么人愿意去。

还是那句话,摆摊儿做生意丢人啊!

后来那片地方成为了著名的辽城五爱市场。

而最早磨开面子去摆摊的几个人,都成了不知道多少万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