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散曲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清代散曲

明代后期日趋腐朽的统治,导致了李自成农民军的大起义和清兵的入关,从而使中国的大地又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满族贵族在征服全国的过程中,实行了“血”与“火”的洗礼。“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易服剃发”等种种强迫汉人改变传统习俗的命令,激起了江南人民强烈的反抗。地主阶级人士在这一事变中也受到冲击,因此往往也汇入了民族斗争的洪流。散曲作家冯梦龙、熊开元、归庄等都参加过抗清活动。十五岁便束发从军的夏完淳,虽不以散曲著名,但狱中所作的几首自叙曲,悲歌慷慨,感人至深。由于他一生志存复国,虽然死于清初,我们还是把他算作明曲的殿军。另外一些有民族气节的由明入清的作家,也在散曲中抒发了他们的兴亡之感。沈自晋、沈永隆父子的一些作品,记录了离乱中的生活和感受,写得苍凉沉痛。熊开元、归庄也悲壮激越地歌唱了这天翻地覆的事变。这些是富于时代精神的。散曲至此,又扩大了它的题材与功能。

随着清朝政权的日趋巩固,统治者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法,对各族人民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围剿反满思想,消除异己分子;一方面又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扩大科举取士制度,除正科外,还有捐纳和各种特科,为士子出仕大开方便之门。其结果,是使文坛上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逐步泛滥。而在散曲领域,能反映现实、抨击时政的作品虽然不能说没有,像蒲松龄的〔九转货郎儿〕、仲振履的《羊城候补曲》等,就属于这一类。但更多的却囿于身边琐事,以及用来做祝寿、吊唁之类的应酬;艺术上则走上了雕琢的道路。这时期作散曲的,很多都是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们或喜南词,或好北曲;或尚绮丽,或尊骚雅;表现虽各有不同,但大多数不是模仿元代的乔、张,就是效法明代的梁、沈。随着昆腔的衰落,散曲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徒诗的一种。朱彝尊、厉鹗等人一味崇雅,把作词的方法带到散曲中来,使散曲日益丧失亢爽激越的风味,与诗词无大差别了。当然,如果从诗歌艺术技巧的角度来看,清代中叶的散曲还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的。其一是使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或者说是题材的转移吧,总之,像题图、悼亡这样的内容,元明两代是很难看到的;赠答之多,大大地超过了前代;而感怀、凭吊、节令、纪游等,也都带有新的时代的特点。其二是套数创作特盛,而精品又较多。一些成功的套曲,往往抒情与叙事并重,吸收了诗歌长篇歌行的手法,注意气氛的酝酿,形象的描摹,情事的相生,结构的完整,布局设色的匀称,声调音律的婉转。像吴绮、沈谦、洪昇、孔尚任、徐旭旦、林以宁、赵庆熺等,都是擅长此道的。其三是小令清新倩巧,往往注意捕捉生活小景,给读者留下隽永的情味。朱彝尊、厉鹗、吴锡麒、王景文等,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不断入侵,清朝政府越来越腐朽,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逐步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对人民来说,这是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也是个英勇斗争的时代。而在知识阶层,这时期写散曲的,大都是偶尔染指,零章碎篇,聊作消遣,然而也不是完全没有苦难时代的反映。如谢元淮的〔北南吕·一枝花〕《感怀》,就沉痛地诉说了鸦片战争时期英殖民主义者攻陷吴淞的悲惨情景;藐庐的〔新万古愁曲〕,控诉了帝国主义者掠夺殖民地人民的血腥罪行。此外,如揭露鸦片危害的《鸦片词》、控诉清廷迫害知识分子的《吴三新案杂钞》等作品,都带有时代的气息。可惜这些作品艺术上比较粗糙,特色不多,诗味不浓,终于没有能够引起较多读者的注意。散曲的发展,至此已接近尾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