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散曲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杜仁杰

杜仁杰(1201?—1284?),字仲梁,号止轩;原名之元,字善夫。济南人。金正大(1224—1231)中隐居内乡(在今河南)山中。元初屡征不起,谢表中有“惟愿学陆龟蒙,拜赐江湖散人之号”的话,世称杜散人。他才学宏博,善谐谑。其诗为元好问所称赏,现存《善夫先生集》一卷,见《元诗选》。散曲仅存小令一首,套数三套,好用通俗口语,写市井生活。

套数

般涉调·耍孩儿[1] 庄家不识勾栏[2]

〔耍孩儿〕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3]。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4]。正打当街过[5],见吊个花碌碌纸榜[6],不似那答儿闹穰穰人多[7]

〔六煞〕见一个人手撑着椽做的门[8],高声的叫请请,道迟来的满了无处停坐。说道前截儿院本《调风月》[9],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10]。高声叫:“赶散易得,难得的装哈[11]。”

〔五〕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12],见层层叠叠团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13],往下觑却是人旋窝[14]。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15],又不是迎神赛社[16],不住的擂鼓筛锣。

〔四〕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中间里一个央人货[17],裹着枚皂头巾,顶门上插一管笔[18],满脸石灰更着些黑道儿抹[19]。知他待是如何过?浑身上下,则穿领花布直裰[20]

〔三〕念了会诗共词,说了会赋与歌,无差错。唇天口地无高下,巧语花言记许多。临绝末[21],道了低头撮脚[22],爨罢将幺拨[23]

〔二〕一个妆做张太公,他改做小二哥[24]。行行行说向城中过[25]。见个年少的妇女向帘儿下立,那老子用意铺谋待取做老婆[26]。教小二哥相说合,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27]

〔一〕教太公往前那不敢往后那,抬左脚不敢抬右脚,翻来复去由他一个[28]。太公心下实焦懆,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29]。我则道脑袋天灵破[30],则道兴词告状,刬地大笑呵呵[31]

〔尾〕则被一胞尿,爆的我没奈何[32]。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33],枉被这驴颓笑杀我[34]

这套曲用庄稼汉自述的口吻,写他进城看戏的所见所闻。不但对演出的海报,工作人员的招徕观众,门票的价值,剧场的设备,都有所介绍;而且对戏剧演出的情况,作了特别详细的描写。诸如伴奏人员所坐的位置和使用的打击乐器,正杂剧开演前一段名为“爨”的小演唱,院本《调风月》的表演等等,都绘声绘色,使人恍同目见。元代戏剧演出的实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记录,是迄今保存的珍贵的戏曲史资料。

从散曲艺术的角度来看,作品使用通俗的口语,模仿庄稼人的声口、神态,把他们从未见过的勾栏演戏这一新鲜事物,叙述得具体生动。因为这种叙述带有憨实可笑的成分,所以形成了全曲幽默风趣的风格,读来饶有兴味。看来作者是在“庄家”和“不识”这几个字上下功夫的:唯其是庄家,所以不识勾栏;唯其不识勾栏,所以叙述起来就有点可笑。这一构思,看来对后来睢景臣创作的《高祖还乡》有影响。作品对庄稼人的喜剧性描写,并没有丑化他的意思;即使是尾声部分,也还是谑而不虐。


[1] 般涉调·耍孩儿:〔般涉〕是宫调名,〔耍孩儿〕是曲调名。套曲标题惯例,要把该套所用宫调以及首曲的调名写上。这里的意思就是:这个套数使用〔般涉调〕中的曲调,第一支曲子是〔耍孩儿〕。〔般涉调〕的曲子极少,只在套数中使用,没有用来作小令的。在套数中使用时,往往是在〔耍孩儿〕或〔哨遍〕等曲调后面加〔煞〕曲。〔煞〕曲可以重复多次,顺次称〔一煞〕、〔二煞〕、〔三煞〕……或逆次称〔六煞〕、〔五煞〕、〔四煞〕……再加一个尾声,就结束全套。〔耍孩儿〕的基本句式是:七七、七六、七七、三四四,但变化较多。〔煞〕曲除首三句外,其余句式与〔耍孩儿〕基本相同。

[2] 庄家:犹言庄稼汉,即农民。勾栏:亦作勾肆,宋元时演出戏剧和各种技艺的场所;因用栅栏围绕,故称勾栏。

[3] 官司:官府。差科:承当差役和缴纳租税。

[4] 当村:在村中。还心愿:即向神求福,许下心愿,事后要用香烛、食物祀神酬谢,故这位庄稼汉要到城中买纸火。纸火:拜神用的纸钱、香烛等物。

[5] 打:从。当街:街上。

[6] 花碌碌纸榜:指戏剧演出的海报。“花碌碌”有两层意思:一指纸榜的颜色多样,一指上面写满了字。

[7] 那答儿:那里。闹穰穰:热闹的样子。

[8] 椽(chuán船):本是屋梁上承瓦片的木条,这里指勾栏门上横档。

[9] 院本:金元时以滑稽、歌舞为主的戏剧形式,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人组成演出。《调风月》:当时经常演出的一个院本,内容见下面的〔二煞〕和〔一煞〕。风月,指男女爱情之事。

[10] 幺末:即杂剧。刘耍和:金教坊色长(领班之类),他的故事后来被编为杂剧。《录鬼簿》载高文秀有《黑旋风敷演刘耍和》,今不传。

[11] “赶散易得”二句:装哈,何钞《太平乐府》作装合,当从,因本套用歌罗韵。又钱霖〔般涉调·哨遍〕曲:“子是个装呵元亮,豹子浮丘。”疑装合也即装呵。赶散与装合对举,当系指两种演出情况,赶散指赶场的散乐,装合指勾栏里的演出。

[12] 木坡:指观众坐的木阶梯看台。

[13] 钟楼模样:指戏台。

[14] 人旋窝:指拥挤的观众。

[15] 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当时的戏剧演出,伴奏的女艺人坐在前台中间靠后的座位(即乐床)上。

[16] 迎神:古代习俗,每逢神诞,用仪仗、鼓乐迎神像出庙,周游街巷,叫迎神。赛社:古代于农事完毕后,以酒食祭祀田神,饮酒作乐,叫赛社。赛,以祭祀报答神恩。社,土地神,田神。

[17] 央人货:即殃人货,犹言害人精。这里指副净。

[18] 顶门上插一管笔:指头上插着翎毛之类的饰物。

[19] “满脸石灰”句:指副净脸上的涂面化妆。黑道儿:黑色的条纹。抹:涂抹。

[20] 则:只。直裰:长袍。

[21] 临绝末:到了最后,末了。

[22] 道了低头撮脚:说唱完了低头收脚。撮,收。

[23] 爨罢将幺拨:爨演完了,紧接着就演杂剧。爨(cuàn窜):宋杂剧、金院本中开头时的一段小演唱,也叫艳段。《梦粱录》:“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两段。”下面演的《调风月》、《刘耍和》,就是在艳段后演出的两段正杂剧。幺,即幺末,指杂剧。拨,拨弄,搬演。

[24] 小二哥:元曲中常见的对店伙计一类人的称呼。

[25] 行行行说:边走边说。

[26] 铺谋:设计。

[27] “但要的豆谷米麦”二句:意说不拘财礼多少,他都可以拿出来。

[28] “教太公往前那不敢往后那”三句:写小二哥捉弄张太公,肆意地摆布他。那,同“挪”,移动。

[29] 皮棒槌:也叫搕瓜,当日舞台砌末(道具),槌头用软皮包棉絮做成,打时不会痛。

[30] 则道:只说。这里有以为的意思。天灵:头盖骨。

[31] 刬地:平白地。这里有反而的意思。

[32] 爆:这里是涨的意思。

[33] 刚捱刚忍更待看些儿个:意说本想勉强忍着尿再看一会儿。刚,勉强。

[34] 枉被这驴颓笑杀我:意为因中途退场,看不到后面精彩的演出,被旁人所笑。一说指剧中人物张太公样子可笑,亦通。驴颓,驴的雄性生殖器,骂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