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借鉴怎样说话写文章

《经典常谈》作为语文课的必读书,阅读时自然要多关注“语文要素”。其论说的是学术,是关于古籍的艰涩的学问,却采取一种讲故事、聊天式的“闲话”笔法,让人易懂而且能有滋有味读下去,其中就有“如何述说更生动”的技巧。

例如,“《说文解字》第一”的开篇解释“天雨粟,鬼夜哭”:

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

这述说多么生动!注意那种接近日常说话的口气,使学术性的文章通俗、朴实和自然,贴近普通读者的认知,令人印象颇深。如“辞赋第十一”讲屈原创作《离骚》时走投无路,满腔委屈,无人可诉说: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 “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什么组织的。

然而在陈述学术观点时,《经典常谈》的语言不只是通俗,而且非常严谨,往往一语中的。如叙说唐代诗风流变(“诗第十二”),很简练的几句,精准确当,把繁复的文学史线索厘清了:

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读《经典常谈》是有难度的,但读进去,就会被深深吸引。这跟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的语言艺术有关。尤其是修辞,书中多用譬喻,既生动,又饶有趣味。还擅用“顶真”,如“他们大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这是否很接近讲故事的口吻?阅读《经典常谈》,多欣赏其“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叶圣陶《西川集·读〈经典常谈〉》,文光书店,1945。,注意如何在书面语中不时掺入口语,体味那平易、晓畅而又有节奏的语感,想想怎么让自己的语言表达也更“有味”。

借鉴名家怎样写文章,是《经典常谈》阅读目的之一。这本学术论著在“述学”中掺入了随笔的笔调,艰深的学问转为亲切可读的文字。这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不容易的。但我们可以欣赏,体味,模仿。还可以多琢磨《经典常谈》的思路和表述策略,也许自己就用得上的。比如,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或者现象,如何先厘清大概,然后根据讲述对象或场合,化繁为简,用简要的语言去表达;作文或者讲话如何突出中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如何围绕主线,又有旁枝斜出,让叙说的节奏有变化,不那么僵硬;如何做到尽量不说少说“套话”,就用自己的直白的语言讲清楚,等等。只要用心去品味,都可以从《经典常谈》的阅读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温儒敏

2023年10月1日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