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是什么样的书
《经典常谈》的“常谈”,让人想起“老生常谈”,意思是挺普通常见的说法。这自然是谦词,其实《经典常谈》对于引导普通国民的经典阅读,是一本很简明实用的书。
《经典常谈》选择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做简要的介绍,以斑见豹,一窥古代文化现象和古人的思想智慧。全书共分十三篇,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附),“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这个排列大致依照传统典籍分类“经史子集”的顺序,其中也略有变通:把《说文解字》放在首位,将“小学书”即文字考据置前;末尾只做“诗”“文”两篇,不是集中讲书的,而是梳理作家作品源流,类似文学简史。《经典常谈》讲述重点是古代典籍,以“书”为“点”,以“点”带“面”,再将若干的“面”联结,呈现中华传统文明的基本样貌。读《经典常谈》,要注意这个结构特点。
朱自清对每部经典的介绍,不是面面俱到,而根据普通读者需要掌握的国学基本常识,去讲清楚经典的内容。比如,“‘四书’第七”一章,就从人人皆知的“四书五经”这个说法讲起,先介绍包括哪几种书,古人是怎么把这些书当作私塾教材用的,科举考试与“四书”有什么关系,“四书”的版本有过哪些变迁,又怎么升格为“经”,等等。接着,介绍古人怎么读这些“必读书”,把书的内容及文化史上的位置讲清楚,同时又把现代人读这些书如何入门和进阶带起来。朱自清建议,可先读《大学》,因为《大学》提纲挈领,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是循序渐进的,都切用民生日用,适合初学者入门。而《论语》《孟子》可以下一步读,因为多是应机接物的“微言”,记述顺序比较散,初学者领会比较难。《中庸》更是“孔门心法”,难一些。这就交代了读这几部书的顺序和各自特点、要点。接着,多一点篇幅更具体介绍《论》《孟》,提示阅读时多注意做学问做人的“节目”,诸如“君子”“仁”“忠恕”“择善”,等等;点明《孟子》的要津是“修养”与“哲理”,与《论语》比较,更有善辩的“英气”。最后简单交代版本变化,着重讲朱熹在“四书”的考订和阐释方面的得失。其余各章大都是采用这种“述学”的方式:择其要点,概述有关经典的必要知识,交代读法。
《经典常谈》是通俗的知识类读物,深入浅出是一大特点。而“深”是底蕴,其处理古代典籍的思想方法,以及很多观点的提出,多“采择新人近说”,是站在学术前沿的;对前贤、同辈的不同观点亦有权衡、抉择,并融入自己的研究和判断。这样一本小册的学术价值并不因其“对中等文化普及性质”而降低水准,“果无深切著明的了解是不能写出这种深入浅出的文字的”[1]。
[1]吴小如《旧时月色:吴小如早年书评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