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天幸之
“如此猛将,天幸之,天幸之!”
山丘上的顾寰以手加额,感慨万千,站在高处的他看的非常清楚,陈锐率两百骑卒先缠住重骑,止住中军溃散之像,后出阵直击鞑靼主将,彻底扭转了战局。
一旁的郑晓看似冷静,实则双手都在发颤,口齿不太清晰的说:“如此将才,岂仅猛将?!”
在郑晓看来,陈锐率骑卒出阵绕行出击,再由缺口出阵,最后直取中军,每一次的抉择都有着清晰的目的,每一次的抉择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效果。
在混乱而纷杂的战场上,能有这样的眼光,能在短时间做出准确的选择,此乃将才,绝不仅是区区猛将之流。
山丘不远处,徐州参将倪泰羡慕的远远眺望,心里有着庆幸,也有着失落。
庆幸自己按照许诺,咬着牙率兵跟着陈锐杀入阵中,稳住了阵脚,怎么也算是立下一功。
失落的是倪泰知道这位把总凭此战一飞冲天,不是自己能收服的。
此刻,鱼台县左右的战场只剩下了南侧一直与袁接纠缠的鞑靼骑兵了,其他的鞑靼兵都已经向北逃窜。
周君佐在扫荡战场之后就率兵南下,与袁接截住了三四百鞑靼骑兵,两部骑兵加起来有千五之数,稳稳的压住了鞑靼。
顾寰下令收拾战场,收容伤员,一共检出了千余鞑靼兵尸首,牵回了数百匹战马。
此时已是黄昏时分,夕阳斜照,突闻有嘈杂声,顾寰转头看去,周围的士卒鼓噪高呼,远处归来的明骑缓缓近前。
陈锐、马芳、周君佑三部联手,从金乡县以东一路向东横扫,连破数阵,杀得血流成河,一直杀到运河西岸才止步。
士卒以刀击盾,放声高呼,以这样的方式为得胜归来的袍泽相贺。
自鞑靼侵入京畿,京师沦丧,大同、宣府、河间、蓟门各路明军纷纷败北,此战是第一场胜战,至少在东侧,让鞑靼的脚步停顿。
顾寰和郑晓走下山丘,亲自驱马出迎。
“如此力挽狂澜,当为首功!”顾寰握住陈锐的双手。
被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男人握住双手不放,陈锐略有些不太自然,但也没谦虚什么。
这一战完美的展现了陈锐的眼光和决断能力,也展现了他在战场上强大的杀伤力,首功确不为过。
郑晓倒是没有只关注陈锐一人,而是对周君佑、周君仁等将都一一赞誉,最后说:“诸将均有功勋,朝中必有重赏!”
虽然严嵩这个老不死的偏偏没死,顾寰不敢得罪,但郑晓可不在乎,反正严嵩和自己也是对头。
再说了,周家三子在此战中也大有功劳,若不是他们,只靠游击将军袁接,哪里能笼络到近三千边军骑兵。
此战后,就算有严嵩作梗,朝中也必然会提拔周家三子。
已然入夜,已经裹好伤的陈锐找人问了问,去了后营处,心里有些庆幸,也有些哀伤。
两百四十七骑,先随陈锐四度出阵,后先后对阵鞑靼重骑,又直取中军,战死一百一十八人。
活下来的一百二十九人人人带伤,其中重伤员三十七人,还有十二人失踪。
还能站着,还能说话,以后还能上阵的,只剩下八十人。
一战之下,折损三分之二,虽然值得,但也让陈锐黯然。
不过,陈锐也觉得庆幸,跟着自己留下的戚继光、老哈、司马、戚通、楼楠、孔壮、周四都活了下来。
陈锐又不是圣人,如果可能,自然是希望亲近的人活下来。
还没走近帐篷,陈锐就听见里面周四的声音。
陈锐身边的兄弟中,论勇猛敢战,首数邓宝,论心思灵巧,首数胡八,论说笑吹嘘,首数周四。
“大哥那长枪,就跟我们使棍子似的……”
“约莫就是我们拿了棍子,身边全是芸薹!”
帐内的伤员们纷纷了然的发出哦哦哦的声音,这个比喻让大家太有体会感了。
“那是什么?”陈锐隐隐猜到了。
戚继光一头雾水,一旁的楼楠笑着说:“就是油菜。”
少年持棍在手,十里油菜尽低头。
这个时代,油菜已经成了素油的主要来源,不过种植集中在东南,楼楠这个浙江人自然是知道的。
进了帐篷,陈锐查看了周四的伤势,这家伙比较倒霉,没赶上最后的大战,之前就在一次出阵中坠马受伤。
“右臂骨折。”陈锐眉头微蹙,“你虽然是卫所兵,但没必要留在军中,先回宁波吧。”
“大哥。”周四摇头说:“没人在身边,兄弟们不会放心的。”
顿了顿,周四补充道:“若是小弟回去,那邓宝他们肯定要过来。”
陈锐叹息一声,一旁的楼楠犹豫了下,低声问道:“可能会北上吗?”
“不好说。”戚继光开口道:“要看河南那边战局如何。”
这正是陈锐所担忧的,山东这边胜了一场,对于整体战局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不太好说。
但如果河南那边能撑得住,镇远侯麾下有数千边军骑兵,很有可能会北上西进,试图在短时间内收复失土。
那样一来,接下来大战连连,陈锐并不会去劝说老哈、司马,但却不希望周四还留下。
这是一种奇怪的情绪,对于京师的沦陷,陈锐并不觉得意外,但终究是有些许负罪感的。
毕竟历史上,明廷终究是不要脸的将俺答糊弄走,用近乎无耻的方式保住了京师。
一路南下所见,那么多的死亡、杀戮、血腥,特别是在孤山那一战之后,陈锐决定留在军中,但心中的负罪感也起到了作用。
而周四、邓宝、胡八这些兄弟,他们原本都没有必要出现在京城。
一场大捷,让军中喜气洋洋,但陈锐心中却有着难以言喻的阴影。
一旦鞑靼主力不能在怀庆府取得一场大捷,就很可能会被明军绞杀,俺答这样的人杰,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此时此刻,鱼台县中的一处宅院中,沈炼将封好口的信递给了一名锦衣卫力士,“送至指挥使手中。”
“是。”
看着力士离开的背影,沈炼心中有着疑惑,他觉得陈锐并不是那种贪恋权位之人,但为什么却要通过自己,再通过陆炳,将战功送抵御前呢?
今日这一战,从即将崩溃的边缘转为一场大捷,如此戏剧化的转变让明军上下都有着不真实感。
站在鱼台县城头的沈炼亲眼目睹了一切,站的更高,不一定看的更清楚,但对整体战局变化却更清晰。
看的目眩神迷的沈炼虽然不通军略,但也能肯定,族弟的这个学生,有着不同凡响的才略。
但沈炼却也知道,似乎陈锐并不是那种循规蹈矩之人,未必会走一条“正常”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