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睿周报·第19辑(第109-114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人到人的社会设计:五个基本元素

文 _ [日] 笕裕介

第一个基本元素是,社会设计的原点是“人”。2001年9月,我因为一家酒店的新项目去纽约出差,恰逢“9·11”事件发生。现在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进入社会设计领域的起点。这一经历让“世界”“社会”这样的概念在我的心中有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含义,让我对国家、地区、城市、村落等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社区”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产生了兴趣。我决定报考工学院的硕士课程。在那里我认识了山崎亮,和他的相遇促成了issue+design(日本社会问题与设计公司)的诞生。我们对“设计”有着许多共鸣。日本地方城市、离岛、山区人口的减少带来了各种问题,设计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应该有着很大的潜力。这点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可在日本还是没有被开拓的领域。

社会设计的起点是“人”。这是issue+design运营至今我个人最大的感触。我参与社会设计的起点是遇到志同道合的山崎,育儿手账项目的起点是在工作坊遇到京都府立医科大学的学生,“志愿者技能标识贴”项目的起点是遇到神户市的公务员。这些相遇对我来说既是项目创意的种子,也是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动的土壤。更进一步说,社会设计从人开始,并以人为终结。当我们沉浸在对问题解决方案的思考中时,会忘了“在为谁做”而逐渐远离初心。社会设计是为了“人”的设计,只有时时回到“人”这个原点上,才能赋予社会设计以生命。我们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定会进行访谈,没有比在访谈中听到的“声音”更能给我们启示的东西了。和许许多多人的相遇赋予社会设计各种创意和灵感,并不断地改变着项目的前行方向。因此,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有接纳这些偶遇,并去实现改变的力量和灵活性。

第二个基本元素是积极的态度。issue+design的第一个项目“设计在地震灾害后的作用”将工作坊和竞赛相结合。工作坊围绕解决地震灾害临时避难所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创意,经过两次评审,选出获奖者。我们希望能够借此鼓励年轻人参与社会设计,因此我们以大学生和跨领域、跨学科的参与者为招募对象。这些参与者并不是从事企划和创意的专业人员,更不用提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学生的反应大概有两种:“Yes,and...”(好的,那我们就……)和“No,but...”(虽说如此,但是……)。其中方案完成度低却通过了评审的大一女生组合就是典型的第一种。她们当初的想法是解决女性在临时避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对此,我们建议她们去调查一下阪神大地震时的相关资料,她们通过细致的调查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又通过反复的访谈和实地考察,终于将项目的主题确定为“避难所内女性如何预防性侵”,并围绕这一主题制作了自己的方案。社会设计的唯一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对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过分执着,就不可能设计出有用的东西。为此我们必须牢记一点,那就是不放弃任何可能性,为可能性而“动”。我们对于社会问题的丛林里隐藏了什么并不知晓,不试一下就不知道,不调查一下也不知道,这是社会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其对解决社会问题的可能性抱消极态度,不如积极地做一番探寻,这样才有可能开拓出另一条道路。积极向上、快乐,无论是对社会设计还是做其他的事情来说,都是最好的态度。

第三个基本元素是量和质。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寻找各种可能性时,如果对所有的流程细节都有很高标准,工作量必然会增大。社会设计就像建造金字塔,是从基础开始累积的行为,而最后的产出只是金字塔顶端的部分而已。在探访、体验与倾听的过程中收集的信息是金字塔的基础。为了让基础不崩塌,让上层牢固地累积起来,我们要尽可能地将大量的信息无缝排列在一起,搭建能够支撑上层的牢固基础。就像一层层地修建金字塔一样,社会设计需要完成大规模的基础工作,才能有所产出。其中,大部分都是需要耐心的重复性工作。收集足够数量的数据,倾听很多声音,创意的量比质更重要。为什么这个原则是即使在社会设计领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以后还是需要遵守的?调查是否充分?访谈数量够不够?我们需要时常自问自答,才能抓住每一次可以改善的机会。因此,耐心地调查、验证、提出创意、制作样品的重复过程是必要的。从坚持不懈的细致工作中所获的经验值会对“质”产生直接影响。社会设计始于人,也用于人。社会设计需要提供给社会的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夸赞的解决方案,是共鸣,是笑颜。为了能够充满自信地拿出解决方案,要做好大量的基础工作,不能懈怠,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设计。

第四个基本元素是专业能力和最优化能力。我一直对自己缺少一技之长而感到自卑。然而在推进社会设计的过程中,我逐渐想通了:没有一技之长可能是件好事,它可以帮助我从不同领域、不同知识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有一次我去金泽出差,和同行的工作人员一起走进了一家她推荐的回转寿司店。她说了一句让我很意外的话:“你是我见过的最会点寿司的人,太神奇了!”如果按照她平常的方法点单,最后结账要多花1.5倍的钱。她评价说“这是一种独特的能力,和你工作时的风格是相通的”,并将之称作“最优化”。“最优化”对设计来说也许意义重大。举例来说,无法坐人的椅子可以是一件艺术品,但不应该出现在设计的世界里。设计的另一端一定有使用者,因此必须追求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平衡,找到二者之间的最佳着力点,也就是“最优化”。

社会设计会有许多居民和支持者的参与,需要设计者认真地对待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和想法。最优化的设计产品应该成为与项目有关的众人想法的最大公约数。在社会设计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注意以下三个平衡。首先是理论与感性的平衡。当收集数据,对之进行理论分析的时候,我经常会从这些数据中跳出来,发现创意的种子。反过来,对一些“觉得不错”的想法,我一定会进行理论验证。其次是抽象(创意)和具体(形式)之间的平衡。创意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要将其制作成看得见的东西。在具体化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创意存在的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重复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如果失去了这个平衡,那么就可能制作出创意不错却不实用的商品,或者看上去很酷却没有任何新价值的空间。最后是主观和客观的平衡。设计者对于项目需要深度投入,从对项目的热情中才能产生优秀的设计。我们也需要冷静客观地俯视项目整体情况。“工作坊讨论得很热烈,但是这个方法对居民来说真的是最佳方案吗?”“企划很有趣,可是成本是否合适?”我们需要对自己和团队成员抛出这些严格的问题。如果确定需要修改,那么我们要有返回原点的勇气。当一味追求效率的自己出现时,对项目充满热情的自己就需要出场,来给团队打气。从事专业工作的人也在不断地向社会输出最优化的方案,而我的“一技之长”就是这种从缺少专业性的角度去“俯瞰”有着各种专长的人的视角。

第五个基本元素是做减法的设计。森本武的《做减法的设计》(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提出,设计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类回归到“原来的生活方式”,包括使用停止、减少、缩小、省略、放弃等意识的设计行为。可以说这本书对经济增长、商业主义、扩大主义至上中的“做加法的设计”提出了警示。首先,在开始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大脑清零,恢复到一张白纸的状态。即使对相关社会问题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人,也不一定能产出好的创意。这是社会设计的有趣之处。正因为如此,谁都可以打开社会设计之门,立即尝试行动。

“做减法的创意”最能在选择项目主题时得到体现。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对实现高质量的项目来说不可或缺。当遇到选择困难时,我会重新回到访谈阶段,也许会追加一些新的访谈。也就是说,决定取舍的声音的“量”还不够。“做减法”在将创意具体化的过程中也会有所体现。“改变社会”“助力地区发展”等雄心壮志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在执行自己的项目时,要抑制“做大”的情绪,瞄准自己确实能够实现的目标。我们的育儿手账项目是在岛根县海士町和栃木县茂木町展开的。海士町总人口为2300人,后者是只有1.5万人的小地方。通过和两地政府部门密切合作,我们在对现有育儿手账的使用情况进行验证的阶段就开始参与,我们相信,只要能在这两个地区获得成功,就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突破。半年后我们的项目拓展到了32个地区,两年后更是顺利拓展到了158个地区。如果没有起初小范围的成功,就不会有后面的发展。今天,我们每个人和我们所在的组织、社会都背负着太多的事情,都需要一种能够调整和恢复机能的做减法的设计。个人如此,日本社会如此,有着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地区更是如此。

(本文摘编自《社会设计:用跨界思维解决社会问题》一书,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19年出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