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阳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探寻

遥云

历史上的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早在1928年就召开了。会议旧址仍在,是清朝中期的建筑,在今日的阳光下透着一种古朴的风骨。

在宝安区松岗镇燕川村,我看到了当年“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素白陈公祠。在祠前的老榕树下听村里几位资深老党员话说当年,甚是感慨。

他曾和先父同赴刑场

今年76岁的陈汉昌老人,他的父亲陈细珍就在这次秘密的党代会上被选为宝安县委候补委员。70多年过去了,当年宝安县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时才四岁的陈汉昌老人,如今在对历史的追忆中显得十分激动。

陈细珍于1924年入党。这年二儿子陈汉昌出生,满月那天,彭湃还专程赶来喝喜酒。父亲担任县委候补委员后,长时间离乡在外,家里的经济状况就明显下降,几个孩子必须过早地参与农事,才能维持一家简朴的生活。铁了心革命的父亲,在家庭的默默支持下,长期在广州、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1946年,父亲又回到村里,在务农的同时进行地下革命工作。

次年,村里有人向国民党地方武装告密,就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夏日,五个着便装的国民党武装分子,向燕川村摸来。他们找到了正在河边摸鱼的陈汉昌,佯装熟人般与他打招呼。警惕的陈汉昌说,他不认识他们。可这几个人却有根有据地说他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使陈汉昌不得不信。

他将这几个“游击队员”带回家,谁知当父亲陈细珍出现在他们面前时,这几个人竟立即拔出暗藏的左轮手枪,将他和父亲抓了起来。他和父亲被关在虎门。这期间,他们不时被拷打,被追问:“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陈细珍的回答只有一个:“为抗日!”

两个月后,他和父亲被押回松岗。一周后的一个夜晚,他们父子俩和另一名共产党人被偷偷地押到一个山头上,此时,父子俩明白国民党要对他们下毒手了,父亲说:“别怕!”儿子说:“不怕!”当有人提出要换个山头时,父亲陈细珍则大声说:“不用,就在这里行了!”

黑夜里枪声骤起,格外刺耳。陈细珍和另一名共产党人就这样被国民党杀害了,陈细珍的儿子陈汉昌则又被押回牢房。一个月后,家人用几十担稻谷才将他赎出。这年他23岁。遗憾的是,他已记不起父亲被枪杀时的准确年龄。之后党组织曾派当时的地下宝安县委民政科的同志来看望过他们一家,这位同志一到他家就流泪。以后他们家也多次与当时的地下党组织有过联系。

如今的日子可告慰先烈

往事如烟,如今可以告慰先烈的是,村里的经济日益发展,现今的燕川村常住人口约1200人,总面积7.2平方公里,村里有独资、三资、内联企业70多家,随着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就说陈汉昌一家,50岁的大女儿和46岁的二女儿都随丈夫在香港定居,40岁的大儿子是恒兆工业区经理,小儿子36岁,在一家企业当厂长。陈汉昌的重孙女都已3岁。陈汉昌73岁的妹妹还健在,她一家住在另一个镇里,生活十分美满。

在聊家常中,村里资深老党员陈柱波、陈成安说着说着还兴致勃勃地唱起了四五十年代十分流行的革命歌曲,《当兵好》《社会主义好》等等。两位陈老骄傲地说,自从燕川村召开了宝安第一次党代会后,这里就成了党组织的活动基地。抗战时,曾生领导的东江纵队也经常在这里开展活动。这里的山脉一直通到珠江口。那年头入党尽管各种条件有限,但庄严的入党仪式至今想来还是历历在目。1956年入党的陈柱波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入党仪式是在松岗码头一座旧庙中举行的,几个村同时入党的5人向党旗庄严举手宣誓,公社下来蹲点的干部是入党介绍人。公社干部看中陈柱波是因为他无论种田还是修水利都踏踏实实做,是劳动能手。

“我们这些人都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的,真的是这样!”朴实的陈成安老人这样告诉我。他这一辈子当过生产队长,也先后到砖厂、奶牛场、肥料场等处干过,兢兢业业一辈子,现在老了,还和村里几个老党员一起义务为老年活动中心服务。

陈汉昌老人补充说,以前的党员带头革命、带头干活、带头吃苦,这些优良传统都需要年轻人继承发扬,特别是对那些只讲享受的年轻人。他说他对党代会旧址有特殊的感情,经常走去看看;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党员,他还鼓励大外孙写入党申请。村里的几个老党员都爱跟后生们唠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说着说着,陈成安还拿出保存完好的80年代的松岗镇党代会当选证书给记者“见识见识”,虔诚之心显露于表。

共识使旧址复原

望着修缮后的素白陈公祠,我便想到那几位人大代表和一位多年从事文物工作的老同志。正因为这些人大代表的议案和这位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心,有关方面意识到它在深圳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并很快作出了反应。

这是1996年的10月,从事近三十年文物工作的市文管办副主任周英女士来到宝安,这是她调来深圳后第一次到宝安调研。在看了几处文物保护单位后,周英向陪同的区文化局人员提出要看些有保存价值的文物的想法。此时区文化局的老王就带她去看素白陈公祠。当她看了这座清朝建筑后,就以职业的敏感意识到,无论从建筑本身来说,还是从地方史、革命史等方面来考虑,素白陈公祠都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区文化局,区文化局的领导完全赞同她的看法,并告诉她已有区及市人大代表向政府交了有关议案。

此后,周英又多次向市委宣传部、市文管办有关领导提到此事。文物工作者和人大代表的提议,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其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燕川村看访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素白陈公祠。区政府同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抢救”工作,将旧址中的村卫生所、幼儿园搬迁出来。

1998年10月,市有关部门正式下发全面维修素白陈公祠党代会旧址的决定,接着,市委宣传部拨了100万元的专款,1999年3月完成工程设计图。而当时,这座清代岭南传统建筑,彩绘已全部剥落,两旁廊柱倒塌,石料构件风化,屋顶到处漏水,门楼已改变模样,上面写着“卫生所”几个字。

1999年10月,维修工程结束,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面前。“旧址”有3间,两进深,二侧廊,中庭院;为了减少湿度与紫外线对展品的损害程度,维修后的“旧址”增加了玻璃穹顶,这使“旧址”带有了一点现代气息。

据有关人士透露,“旧址”将辟为“宝安县一大会址纪念馆”,并将正式对外开放。

另外,与该旧址有相关联系的陈氏宗祠——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也已纳入维修计划。燕川村的陈氏宗祠是一座三进式四排房院落,原祠名为明朝理学家陈献章所书,1896年重建,全部用青砖砌成。该祠坐北朝南,宽22米,进深42米。1944年7月,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路西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东宝行政督导处在陈氏宗祠宣布成立,谭天度为主任,何鼎华、王仁钊为副主任,下设政治、民政、司法、宣教、税务、财政等6个科和武装部、政工队、新大众报社、警卫连等。督导处下辖9个行政区并成立了区政府,直到1946年6月,东江纵队北撤时才停止活动。该祠至今保存较好。它将和宝安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一起,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为后人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

(选自《深圳文史》第3辑,海天出版社2001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