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建奴倾巢而动!文报发行!
正月初三。
盛京,多尔衮也过完了年。
对于他来说,过年并没有什么意义。
去年虽然经过松锦之战,掠夺了不少的物资,但是他们建奴所处的地理位置太差。
加上国内的百姓大多都进入军队之中,没有足够的生产力,以畜牧业为主。
所以多尔衮的粮食大多是牛羊肉。
寒冬腊月,即便是皇宫贵族,餐桌上的餐食种类也少得可怜,除了羊肉就是牛肉。
当然,多尔衮并不是没有钱去买粮食,买大米和小麦,更多的原因是军费的支出太大,而收入太少。
为了打仗,大清大部分的收入都用在了购入军火和训练军队上。
他们这个民族,便是连续不停歇的打仗,以战养战,一旦没有仗打,生活水平就会下降。
此时多尔衮的接客厅里,迎来了一位难得的客人。
客厅中总共四人。
多尔衮,以及他的弟弟多铎,以及洪承畴。
而另外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人,仪表堂堂,庄严的同时带着些秀气。
吴三桂祖籍是江南高邮人,所以他的长相带着一些江南文人的气质,却因为常年在边疆,又不失英气。
“吴总督,你所说的事,可是当真?”
“那天北京真的会发生动荡?”
多尔衮还是有些怀疑地问道。
但吴三桂对此非常笃定。
“是的,京师那边已经来信,以魏藻德为首的一众大臣,已经在谋划起事。”
“他们要火烧京师,趁乱进宫,救出先帝,赶走常贼。”
吴三桂说着,便拿出了魏藻德等人给他的回信。
上面的对他们的计划写得相当详细,多尔衮也放心地点了点头。
“到时的孙传庭,必然急于灭火,无暇顾及山海关,我等长驱直入,直接攻入北京,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吴三桂说出了自己的谋划。
“好!”
有这个信作为凭证,多尔衮便是彻底放下心来了。
想想也正常,这种谋权篡位的事,若是没有大臣反对,那才是真的出鬼了。
“等攻陷北京之后,魏藻德等人,皆提拔上来,有大赏。”
多尔衮赞赏道。
他现在就需要这些识大局的人,要是把这些文臣都控制住,他入了京师,便可以直接掌权。
如今的建奴已经是“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的局面。
可谓是为了入主中原竭尽全力。
“十五弟,蒙古八旗那边,可愿出征?”
说着,多尔衮朝多铎问道。
多铎是多尔衮一母同胞的弟弟,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多铎则是第十五个。
两人的关系起初十分要好,并肩作战,为国效力。
但是在皇太极的有意制衡下,两人也有一些间隙和利益冲突。
但是表面上来看,多尔衮和多铎还是密不可分的一对盟友。
“蒙古八旗那边愿意出兵,一共是两万人。”
“我们满洲八旗六万,汉军八旗三万人,另外,三顺王、一顺公部约一万人。”
“外藩蒙古那边助战一万人。”
多铎说着自己这边的兵力。
“那总共就是十三万兵力。”
多尔衮做了个总结,随后进入了沉思。
据说,那位大明镇国公手上拥有着五十万大军,如此相比,他的十三万兵力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
“吴总督这里不是还有五万吗?”
多铎提醒道。
多尔衮也才反应过来。
这样算来,他们总共有十八万人。
如果是打突袭战,北京在防御空缺的情况,完全是能够轻易拿下的。
毕竟,驻守京师的孙传庭也只有十万人。
他还要一边对付京师内乱,一边出兵山海关,根本拦不住他们的。
“摄政王不必担心兵力不足。”
“那大明境内的精锐之师叫做红绳军,目前皆在西安、襄阳等地,京师内只有几千余人。”
“而大部队,十万红绳军,更是在驻守着喜峰口。”
“那镇国公对我极为信任,因而将山海关交予我一人把守。”
吴三桂把常家军的情况都汇报给了多尔衮。
多尔衮闻言,也不由点头。
对方的部署肯定是没毛病的,只是低估了吴三桂的忠诚度。
“还得多谢吴总督了,没有你,此举未必可行。”
多尔衮认可道。
“你之功劳,日后必有赏赐。”
多铎也点头道。
几人又交流了一番发兵的路线和行伍人数的布置。
吴三桂在盛京只待了一天便匆匆回了山海关,生怕被人发觉他已反叛。
只是,吴三桂在回到山海关后,便立刻收起了所有情绪,脸色变得冷静无比。
他即刻拿出信纸笔墨,将多尔衮的兵力和发兵路线,火器数量,各种布置全部写入信中。
这封信,被手下人迅速朝着南面送去。
正月初四。
苏州,江南文社已然成立,因为有顾同应作为江南文社的靠山,文社也算办得风生水起。
领导者许琰,作为顾炎武的好朋友,也领导着文社内的三十余文人火急火燎地印刷着文报。
许琰拿起文报。
入目第一行,便是八个大字:
“万众一心,驱除鞑虏!”
这是他交给常心多次审稿后,常心最为满意的一份文报。
总共四个板块,包括时事政治、文人轶事、文章刊载、文学评论。
当然,这只是常心暂时规划的板块,暂时也只能刊登这么多。
再登多了,这个时代的文人也接受不了。
刊物往往是思想斗争和革命宣传的主要阵地,拿下舆论就等于拿下了人心。
现在国内主要矛盾就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阶级矛盾常心认为以现在自己的能力还无法解决,需要再让子弹飞一会儿。
但民族概念却是刻入每一个汉人心底的。
建奴人这么多年来对中原大地的残害,让百姓们对其恨之入骨。
抓住核心,宣传口号,便是文报的作用。
文报在第二日发行,迅速在江南一带广为传播。
这些文人对于建奴人的做法义愤填膺,纷纷起笔联合上书京师。
恳求镇国公将驻守喜峰口的十万大军发兵北上,讨伐建奴。
文报带来的反响非常剧烈,以至于此时已经抵达襄阳的常心都听到了动静。
对此,常心很满意。
有血气不敢说,那他就激发这群文人,让他们把心里的血气说出来。
毛笔本无用,但若是到了文人手中,那就是一杆杆枪,枪枪可以撩拨人心。
“时间差不多了,该出兵北京了。”
常心来到了龙乾野的营地中,发动了集结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