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康?
有两个对比鲜明的健康定义被广泛使用——没有疾病,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但都不是健康。你最好把真正的健康理解为承受压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我们对健康的定义有深远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健康已知的最早定义为“没有疾病”,在19和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这助长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把健康的标准设得如此之低,所有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就能被政府美化成为实现科学进步、提升国民产出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那是一次有意恢复平衡的尝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剧之后,各国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开始寻求建立一套新的理想秩序,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本生活质量。这虽然是出于好意,但过高的标准最终必然导致荒谬的结果和社会的医疗化。按照严格定义,通常大多数人都是不健康的,从牙痛到溃疡,任何问题都被认为是健康风险。
将健康看作一种能力而非状态要准确得多,一方面它考虑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不同于身体在静态时随机做的检测,它关注身体对变化的反应。身体健康的目标不是拥有大块肌肉或低体脂率,而是能够在真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你是否能救出冰湖里溺水的人?你是否能从着火的大楼里逃生?你是否能扛着受伤的人去医院?虽然这些更难量化,但比起脱离真实环境的各种健康指标来说,却是衡量健康更好的方式。同样,心理健康的关键不是永远保持微笑,而是应对压力的能力。虽然我们常把追求快乐作为目标,但心理健康专家早就抛弃这个观念了。所有人都可能经历挫折的时期,其间会感到悲伤和担忧,而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可塑性,可以衡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将健康定义为一种能力不仅更准确,也迫使我们去挑战自己的成见。我们往往认为生理或心理障碍有害健康,而把健康作为一种状态更是强化了这种观念。但它没有考虑人的创造力与克服障碍的意志力——众多鼓舞人心的轮椅运动员、盲人音乐家、自闭症天才都过着充实、健康的生活,他们的经历证明了这种观念的荒谬。在另一个极端,我们常把运动员作为完美健康的代表,因为他们拥有傲人的体能和迷人的形体,但这种观点经不起初步检验。在2020东京奥运会比赛的头一周里,我们目睹了4座大满贯得主、奥运火炬手大坂直美以及史上最伟大的女子体操运动员西蒙·拜尔斯提前出局,都是因为精神压力造成了自信心和运动表现的崩溃。她们分别23和24岁,拥有巅峰的身体素质,却无法完成自己作为职业的比赛。她们是体坛传奇吗?毋庸置疑。但她们能代表完美的健康吗?显然不能。
几个世纪的研究和健康的多种定义表明,鲜有人能像19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一样准确理解这个概念。他开拓性的著作《物种起源》被人精辟地总结为:“生存下来的不是强者,也不是智者。适者生存。”当然,达尔文的书讨论了包含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他谈的是生存而非健康。但也许正是这样广阔的视野和对偏见的摈弃,他才能看得如此透彻,从而提出通用的理论。美貌、聪明、快乐,这些当然有助于你的健康,可它们并不等于健康。衡量健康的真正标准,或者衡量你作为一个人的标准,是你如何应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