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清潭乡的所见所闻
1
话说我们坐在长凳子上,这时,天色逐渐变暗,太阳逐渐偏西,没有那么刺眼了。我们站起身,发现王诚荣正在看着太阳,嘴里振振有词,只见他一个起身,直接在空中旋转了360度,在我们的面前若无其事地走动,边走边念,时而大声喊、时而小声说。我们都看呆了,在仔细听后,发现他的嘴里念的是:
夕阳朱光映乾天,
金辉洒满碧波间。
渔人拏舟唱天晚,
又有耄耋思故年。
他朗诵完了这首诗,看着正在惊讶的我们,笑着说:“这是在学堂的初级班里面学的。我们这学堂分为启蒙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一般来说每个要学三年。我们这要学文学、算数、几何、天文学、体育、美学和音乐,但是在高级班把几何和代数合并在一块了,叫做数学。”
“请问学完了这十五年,以后呢?有没有像中考高考一样的制度?”王雅昕问道。“中考高考,那是什么?”王诚荣疑惑道,“我好像听说过外面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就是这个,反正我也忘了,但是我们这不是这种制度,也是类似的制度。”
紧接着,我们互相交流了在政治、历史、文学、科技等方面的一些成就和内容。我们了解到,地名依据“城”、“乡”等不同级别进行分类管理。振国的总面积不大,大概有10万平方公里。
“话说这山连绵不绝,它的长度有多少?”我问道。当我听到答复的时候我都惊呆了
城有大有小,但是最小城市的半径不超过二十五公里,城采用的是叫做“方围制”,每座城在环形河流的内部,城墙早就已经取消掉了。在城市外部的八个方位上,有二十四座哨塔,一些士兵在轮流站岗,他们还随时检查过路人的证件,那二十四座哨塔共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为比城的大三公里的圆形,而圆心正是这座城。
我还向王诚荣询问了一些问题,他告诉我了振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历法等诸多领域,比如说新式纺织机、大型天文仪、蒸汽机,还有我从来没有听过名字的,反正科技水平非常厉害,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可是,他们的历法是从第一批人群到达这个折叠空间起开始计算,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了,虽然他们早已听说过有公元纪年法,但是他们只是知道,却很少有人使用。如果他们想要表达在他们历法的第三百年,就是“历三零零”。
2
“哦,我差点忘了,我要带你看《清潭乡记》的原文,用阴文篆刻在一个墙壁上,趁时间还早,我带你们去看!”说着他就穿过拥挤的人群,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房屋的墙壁前,墙壁是用石头做的。可能是怕被破坏,有一条红粗绳把我们游客和这块墙隔开了。
我们观望着这块石墙,上面凹凸不平的,凹的地方涂上青色的染料,那染料正好印的是文字。我看了看,上面写的是:
历三三七,岁在辛亥,余到清潭。潭底深不可测,似无底也;山势高耸入云,若可通天矣。
清冽如琉,碧波荡漾者,清潭也;壮然临于泉上者,小桥也。四周山峦叠翠,倒影其中,如诗如画。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犹如轻纱漫舞。
襟清潭而带安沺,引安都而切白顺,绝巘多生佳木。至于亭午,木随风摇,声震林樾;及至子夜,林木寂然,若在寐中。山似三山如仙境,树似伞盖如勇士。
余行于清潭乡之街巷,襜帷游人者,商贾繁茂也;伛偻快走者,市井繁华也。遍处闻吆喝叫卖之声,人面皆显幸福之荣。
看芳馨浸道,树绿染荫;看一圆清潭,一方小桥。一走一跳,尽显清潭之乐趣;一觞一诗,尽看人间之雅趣。
“我的天哪,这首诗写的太好了!”王雅昕连连称赞。张毅勇在旁边则说:“王诚荣,请问‘襟清潭而带安沺,引安都而切白顺’是什么意思?”王诚荣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上面回答道:“把清潭作为衣襟,把安沺作为腰带。这些连绵不绝的山避开了安都,但是它把白顺一切两半了,也就是从中间劈开的。”
我说:“时间不早了,我们赶快去安源,去见国王吧!”王雅昕也应和道:“赶快赶快!”于是我们又上了马车,马车缓缓开动,我们离开了清潭乡。
王诚荣说:“我们就要翻越高山了,小心颠簸。”我们眼前的是越来越近的高山,山上有供旅客行走的小道。首先,我们感觉到缓缓倾斜,之后倾斜缓缓地加剧,马儿在拼命地拉着我们的马车,都有点气喘吁吁了。
终于,在大约三十分钟后,我们顺利地翻过了这座山。我回头再看一眼这些绵延无尽的山峦,心想:“这可真是一个天然的屏障呀!”
我拖着头,坐在座位上无所事事,看着外面的风景,仿佛我们是在静止的,周围景物好像都在往后退,以来映衬出我们在前进。“历三三七,岁在辛亥。”、“历三三七,岁在辛亥。”……我默念着,“在第三百三十七年,是辛亥年”。
3
我想:“他们是为了躲避战争而移居到这里的。”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就对王诚荣说:“王诚荣,请问历法的第一年是不是1275年?这首《清潭乡记》是在1611年写的?”只见他的目光看向我,从诧异到惊奇,说:“是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向他解释:“首先,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的,然而一个天干地支轮回有60年。先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而战乱可能是在朝代更替之间,而离元朝最近的一次是在南宋灭亡的时候,是1287年,1287加上337等于1624,显然1624年不是辛亥年,离1624年最近的辛亥年是1611年,因此可以推断历法第一年是在1275年。”
王诚荣说:“说的没错,我们是在德祐元年迁到这里的。”我看向王雅昕,她用羡慕的眼神正看着我,她说:“陈睿好厉害呀,不翻书就知道南宋灭亡的时间了,而且像侦探一样推理,真不愧是小灵通啊!”
我笑着回答道:“哪里哪里,这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让我们全班同学背的,真是记忆犹新,到现在都无法忘却。”
我注意到天色逐渐变为浅绛色,逐渐又变为黛黑了,道路逐渐看不清了。王诚荣拿出了一个圆柱形的东西,上面有一根引线,王雅昕问道:“王诚荣,请问这是什么?”“这是探照灯,聚集一些蜡烛的光,使这些光变成平行光。”
张毅勇忽然想到什么,说:“这运用了凸透镜的原理,将蜡烛放到焦点处,形成平行光。”我和王雅昕对张毅勇说:“没错!”王诚荣用石燧来取火,不一会儿,引线被点燃了,线竟然没有被烧没,火顺着引线下去了。果然,里面的蜡烛被点燃了,发出暗暗的光芒。
王诚荣把探照灯固定在马车的中央,回过头对我们说:“这只需要一个探照灯,这些微光已经足够了。”
我看着夕阳,太阳已经不是完整的了。历史的车轮在时间的向前流逝中缓缓划过,而马车的车轮在道路的向后流动中轻轻轧过。我小声地嘀咕着:“又一天过去了,我的父母肯定会非常想我。”
虽然我的声音很小,但是被在旁边的张毅勇听到了,他对我说:“陈睿,我们有许多次探险了,每次探险回来我们都会在网上面红起来一段时间,这个不用担心。”我着急地说:“可是我怕一些坏人会到我们曾经探险过的地方,去谋害我那里的一些故友还有那里的生命!”
4
我接着又说:“所以我只发送拍摄的图片,还有一些视频,绝不发送地址和坐标。”张毅勇说:“陈睿说得对,我们绝不像《桃花源记》中的渔人那样忘恩负义,非要带人去寻找的那样。”
王雅昕说:“是的,所以《桃花源记》的人民用了紧急方案,将洞口隐蔽起来。”我和张毅勇齐刷刷地看向王雅昕。原来一声不吭的王雅昕也在听我们讲话呀!“很快就要到了!”这时王诚荣开心地说。
我问他还有几里的路,他说还有不到10里的距离就要到安源了。果然,前面隐隐地有一点微光。随着我们继续前进,这光逐渐从一个点到一片,再变大、变亮,我们知道城市近了。
本章已结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