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公元184年,一群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激情渐挫,豪气益萧。国与家、王与民、臣与士慢慢低下了昂扬的头颅,尚武勇战的雄魂渐去渐远。割据四方的诸侯豪强经过长期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大武装集团,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了均势,中国在秦汉大一统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分裂。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于相对固定疆域内多个政权并存的分裂时期,三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但其受关注程度却远胜于其他时期,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三国演义》的客观影响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明代著名作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源于三国这段精彩纷呈、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真实历史,也源于千百年来中国民间无数百姓在街头巷尾、道旁田间、茶余饭后的口口相传。与西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三国演义》里的每一个人都几乎被艺术地脸谱化,很少有人会对曹操的奸、刘备的仁、关羽的忠、赵云的勇、诸葛亮的智、张飞的猛提出不同的看法。因为这些已经程式化了的人物,《三国演义》就不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小说,在更多的时候承担着无数蒙童人生道路的启蒙。通过这部小说,通过其中的故事,孩子们在生动的情节中了解了什么是忠孝节义,知道了如何去辨别是非忠奸。这时,对没有机会接受以四书五经为读本的正规教育的普通百姓而言,《三国演义》就是一本通俗易懂、传承中华民族正统价值观、开启民众心智的教科书。今天,很少有中国人会不知道三国,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华人社区里也都能看到三国文化的影响。三国文化早已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光芒将与人类的发展进步交相辉映。
二、三国时期的战争性质
历史是民族文化与文明传承过程的一个体现,不同民族的历史必然有着不同的文明背景。毋庸置疑,三国的历史是以汉文明为背景的。而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流和主体,并在很长时间里一直处于先进地位。普通民众对三国的各类史实、传说、故事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三国文化自然而然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文化传承性和向心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充分体现。
从战争性质来看,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是追求国家统一的战争。秦汉大一统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民族也曾发生过惨烈的内部争斗,但那时因为周王室这个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存在,各封国之间的战争多以争夺霸权为目的,并未上升到追求统一的高度。正如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在诸侯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基本没有道义支撑。中国人讲究名分,没有道德外衣的战争行为,很难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赞同。三国时期,大一统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割据三方的统治集团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从这个角度上看,魏、蜀、吴的将士们进行的都是正义的战争。他们这种追求统一的认识和行为,也得到了三国以后各个时期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同,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今天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可以佐证这一点,那就是从专业人士的评说到纯属娱乐的游戏,魏、吴、蜀这三方都有人数众多的支持者,而且这些支持者并没有因为支持不同国家而形成敌我相对、爱憎分明的斗争阵营。反观其他各个分裂时期,如东晋十六国,五代十国,宋朝时金、蒙古、西夏等的混战中就很难出现这种对交战各方都较认同的现象。
三、三国历史的时代特征
三国的时代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上,三国绝对是一个特殊的拐点,这样的标志性时代,必然会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三国是汉与晋两朝更替的过渡时期,由此向前两百年汉人金戈铁马所向披靡气吞万里如虎,由此向后两百年汉人偏安一隅任人宰割几近亡国灭种,反差之大,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公元311年,名为汉(很讽刺)的匈奴铁骑攻破了洛阳。把刘禅当作自己先帝(更讽刺)的刘聪,俘虏了西晋皇帝——晋怀帝司马炽后,得意地问道:“你们汉人亲如骨肉何故要自相残杀呢?”司马炽觍颜答道:“此殆非人事,皇天之意也。大汉将应天受历,故为陛下自相驱除,且臣若能奉武皇之业,九族敦睦,陛下何由得之?”
呜呼!距此三百多年,公元前36年,长安人陈汤矫诏率领一支来自西域临时拼凑的“多国部队”征讨郅支单于取得大胜后,将单于的首级和一篇虽读千遍也不厌倦的奏折一同呈给了汉元帝刘奭(shì),这个略带血腥的奏折全文如下:“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样的豪言壮语,我每读一次都会热血沸腾,激动之余又不禁会想,司马炽是否知道汉人曾有过这样的激情四射、有过如此的豪气干云?在随后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日子里,那些在异族铁蹄下痛苦活着的汉人,如若有机会看到这些文字他们的心中又会作何感想?
我不想去探究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不想重温耻辱,更不愿再踏入历史的血河,这些痛苦的回忆,像梦魇一样,透过千年的时空仍可令人窒息。在21世纪,带着中华复兴、再度崛起的自豪,带着对以陈寿为代表的史家先贤的尊崇与膜拜,从《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经典史籍的字里行间,从历史细节的表面与背后,力图用文字从那些名留青史却早已逝去的武将身上,捕捉强汉的残袖,在三国古战场那从未消散的肃杀中,寻找一个强大王朝雄浑苍凉的萧瑟背影,探究一个伟大民族历久弥新的勃勃意气。
没有演义,只有历史,顺序也是按照陈寿当年的编排。
两千多年前因为汉朝,今天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很多人有了共同的称呼——汉人。那时,做一个汉人是世间不可多得的荣耀,到今天我仍然因为身处在以汉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浸润中而备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