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共党史实践教程(大学生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先进分子曾经不懈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尤其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理论。但是,他们历尽艰辛,却屡次碰壁,特别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后,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流产,在于只进行了政治革命,而没有进行伦理革命。于是,他们决定发动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启发民智、解放思想,把人民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人们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始自1915年9月陈独秀(图1-5)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图1-6)。新文化运动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性质,主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反对封建主义;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们自身也完成了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转变,他们由宣传民主、科学转变为在社会上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7年1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对各种思想采取了“兼包并容”的方针,并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即迁至北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编辑或主要撰稿人。此后,《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图1-5 陈独秀

图1-6《青年杂志》封面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即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所谓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其有两重含义:一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二是反对封建的旧道德,提倡个性解放。科学则有广狭二义,狭义指的是自然科学,广义指的是社会科学,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判断一切,反对迷信、盲从、武断。此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内容是“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白话文,反对封建文学、文言文。胡适、鲁迅是文学革命的代表人物。1918年后,《新青年》和新文化界比较普遍地使用白话文。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小说把内容和形式都结合得很好,树起了新文学的典范。总之,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所追求的民主与科学,实际上就是在中国建设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为青年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探求新思想扫清了道路,也为适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并没有因为批判封建的孔学而否定全部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第一,新文化运动所宣传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在中国不具备现实可能性,因而它没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思想武器。第二,启蒙思想家们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并将之置于优先的地位,忽视了对产生这种国民性的社会环境的改造,使得这种设想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实现。第三,大多数的启蒙思想家还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因而对当时中国许多问题的看法具有片面性。

事实上,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李大钊在1916年即指出:“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①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3,第281页。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思想中产生的这种怀疑,推动他们去探索挽救中国危亡的新途径,这成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土壤。当中国人民正在苦闷中摸索、在黑暗中苦斗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恰好给人们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领导彼得格勒(即圣彼得堡)的工人群众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反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第二天,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以及其他一系列维护工农兵利益的决议案。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相继建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在这之前,中国思想界其实已经有人在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从1899年英国传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第一次介绍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如梁启超)和革命派(如朱执信)等都曾对马克思及其学说作过某些宣介。但是在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和正确系统的阐释,自然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因此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它给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这样一个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第二,列宁领导的苏俄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使中国人民真正体会到了获得平等地位的滋味。当时,苏俄政府公布了1907年以来沙皇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针对中国的《日俄密约》,宣布废除过去对华的不平等条约,这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对其产生了好感,并表示出对十月革命和列宁的拥护,这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也给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革命新方法,即通过人民群众运动来改造旧社会。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因此,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以俄为师”,学习、研究并在社会上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一股有相当影响力的思想潮流。其中,最早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李大钊(图1-7)。

图1-7 李大钊

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此时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他在五四运动后宣称中国不应当再走欧美和日本的错路,明确宣布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也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个胜利必将普及全世界,我们应该起而仿效。一些早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也在这时转向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纷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投身群众斗争。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图1-8),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逐渐成熟,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社会基础。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已经达到260万。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一些进步青年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在社会上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为运动准备了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图1-8 周令钊画作:《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性,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五四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由学生运动扩展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这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同时,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使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力量,促使他们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也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五四运动发生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五四运动已经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因此,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纪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表明中国的工人阶级日益成熟,最终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

五四运动发生时,虽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但已经产生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并指引着运动向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方向发展。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