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替本王拟道奏本
应天府。
夜幕下,李景隆心情忐忑地走到武英殿。
他刚回到应天,就被皇帝派来的人从城门连夜架进了皇宫。
殿里烛火闪动,光线透过窗格从殿内照射出来,隐约能看到尘糜在光束里浮动。
好不容易等到传召进入殿内后,李景隆的心情更加忐忑了。
偌大的殿内,只有皇帝站在御案一侧,眼神毫无感情地盯着他。
自从看完郑和从桃花渡送来的那封信后,朱棣的心情就一直处在暴怒的边缘,只想让锦衣卫立刻把李景隆扔进诏狱里。
如果不是碍于身份,他甚至都想抄起金瓜照着这个草包的头上来那么一下,看看他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些什么。
这等天大的事情,李景隆竟然听信黄口小儿的撺掇,就敢跑到他面前信口雌黄,信誓旦旦地说倭国有银山,误导他更改了船队此行的重点。
可笑的是,他甚至做好了船队和倭国发生冲突的准备。
这次出使倭国,为的是将倭国彻底纳入大明的藩属体系,也为了向天下展示他的功绩,消弭天下人心里对靖难的芥蒂。
却未曾想,终日打雁却被雁啄了眼,他偏信了李景隆这个草包的一面之词。
他的想法很简单,倭国不服教化已久,只要发现银山的话,船队随时都可以找借口占据下来。
只要能把成船的白银拉回大明,再冠以倭国无礼的借口,谅那些朝臣也说不出什么。
可要是找不到银山的话……
只要船队和倭国发生冲突,不但会让倭国俯首称臣的谋划付之东流,就连朝臣也会以此为借口,全力阻止船队下西洋的事宜。
“倭国使臣不小心说漏嘴你才听到了这件事,书籍里有记载……说得好啊!”
回想起李景隆曾经大半夜淋雨跑到武英殿的情景,朱棣沉声质问道:“你把朕当成建文哄骗不成?”
听到这话,原本站在殿内的李景隆像是被一道闪电劈过,浑身止不住的战栗。
他的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怕皇帝已经得知了银山一事里的原委,当即被吓得跪倒在地上。
尤其在听到皇帝的自称后,他感觉被五雷轰顶一般,浑身抖动得更加厉害了。
一向伶牙俐齿的他,此刻竟然被吓得说话都开始磕磕绊绊。
“臣……臣……臣不敢啊!就算臣有天大的胆子,也绝对不敢欺瞒陛下啊。”李景隆磕头如捣蒜:“船队……船队刚刚起航两日,还请陛下再等待些日子,只要船队到达倭国,此事定然会有……”
还没等他说完,朱棣就将手里的信揉成纸团,直接扔到了他的脸上,落在地上滚开了。
李景隆狼狈的膝行到纸团跟前,双手哆嗦着打开,可看到纸上的内容之后,颤栗的身体瞬间停了下来。
还好……郑和在信里并未提及和李瑜之交谈的缘由,说的也都是些猜测罢了。
尽管这就是真相,但只要打死不承认,这就是郑和的一面之词。
至于儿子说的那些话,完全可以解释成从他嘴里听来的。
小儿心性不稳,人前卖弄而已。
只要靴子尚未落地,他就绝对不会让李瑜之牵涉此事分毫。
只有这样,就算最后没有在倭国发现银山,皇帝震怒的时候才不会牵连到自家儿子。
所以……这是皇帝在试探!
全力定下剧烈起伏的心神后,李景隆挺直上半身,声音洪亮道:“陛下,臣知错了!臣不该把此等大事说与黄口小儿,更没想到他会在人前卖弄。”
“好在他还懂些分寸,只将此事说与了郑和,臣回去之后定当严格管教他,求陛下宽宥!”心里有谱之后,李瑜之顺手把李瑜之给摘了出去,把事情全部揽到了自己身上。
听着信誓旦旦的话,朱棣眉头微皱,本能地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可郑和办事一向很牢靠,如果没有万全的把握,是绝对不会给他写这封信的,还派人从桃花渡马不停蹄地送来。
他用犀利的目光审视着对方,想的却是这些日子锦衣卫送来的条子。
李景隆在家中的时候,确实经常和李瑜之对谈。
只怕是这个不知内敛的草包在儿子面前起了炫耀的心思,这才将倭国银山的事情说与了对方。
“皇爷,此子思虑深重,三言两语便能道尽银山背后潜藏的关键,心中沟壑实乃常人所不及,望皇爷明察!”
想到郑和信中的话,朱棣眼睛微眯,脸上闪过一丝惊诧。
帝王最忌讳的便是让人猜透心思,就算这些消息是李景隆为了炫耀才说与李瑜之听的,但他能窥斑而知全貌,将帝王心思琢磨到如此透彻,实在是让人骇然。
除了姚广孝那老和尚外,还从未有人能如此直白的说出他心中所想,更遑论对方的年岁只有十六。
恐怕这才是郑和如此重视的原因。
想到此处,朱棣走到李景隆身前,说道:“明日下朝之后,朕在此处见李瑜之,滚吧!”
“这……这,臣遵旨!”
皇帝已经这么说了,李景隆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快步退了出去。
武英殿内一片寂静。
朱棣沉下心神思忖着,倒想看看李景隆这个草包的儿子,究竟是如何看透他心思的。
北击胡虏、荡平倭患、迁都北平……需要大笔钱粮才能做成,有了银山,朝廷便能与民休养生息,功绩可为万民称颂!
李瑜之和郑和说的这些话,他之前就已经在心里思索了良久。
也正因为背后潜藏的巨大功绩,他才在听到李景隆的那些话后,不加查证就立刻相信了。
那李瑜之如今只有十六岁,而且并未接触过朝政事务,就能随口说出这等惊世骇俗之言,此人断不可小觑!
“胡进,派人请少师入宫!”
和心思繁乱的朱棣不同,此刻的朱高煦显然心情异常舒爽。
自从李瑜之说了那些话之后,他越看这小子就越发喜欢的不得了。
身为亲王,身边自然不缺奉承他的人,唯独缺的便是像李瑜之这般,发自内心认同他的人,而且对方还非常有才华。
“汪长史,替本王拟道奏本,本王要向父皇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