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明
本书得以写成,完全有赖于几位德里(Delhi)居民愿意大方地和我谈他们的生活、想法和经历。由于我们讨论的内容往往非常私密,所以除了公众人物以外,所有人的名字都做了更改,好几处细节也有变更,避免他们被认出来。我希望大家尊重他们的坦诚,不要尝试寻找他们的身份。如果有知情人士,请不要透露他们的身份信息,因为有时他们和我谈话是冒着风险的。
德里是这样一个世界,人们很大程度上根据一个人掌握英语的水平来判别他的智力。我选择让这本书里所有的人物都讲一样的“标准”英语,这样他们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就不至于成为问题。现实中,英语是很多人的第二甚至第三语言,而且他们的英语并不标准。还有一些人根本不会说英语,我们的采访都是在翻译的协助下以印地语进行的。
按照印度人的说法,大额货币以lakhs(10万)和crores(1000万)计量。一个lakh是10万卢比(Rupee),约2000美元*。一个crore是一百个lakhs,或者1000万卢比,约20万美元†。我保留了这些用语,以便保存印度人谈钱时候的那种独特味道‡。
在世界上的有些地方,“小屋”(bungalow)就是一栋普通甚至很小的平房。但在曾经的英殖民地印度,英国人用这个词来指殖民地官员的独栋别墅,所以多数情况下,这些房子反而又大又宽敞。这种用法在现代德里很盛行,这个过去英国统治的中心到处是这样的房子。本书也遵循了这样的用法。
《资本之都》讲的是印度城市人口中正在崛起的富人,他们把自己视作全球化的主要代理人和受益者。现在这些人通常被叫作“印度新中产阶级”,我也会用这个词。然而,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很接近欧美的“中产阶级”,但这个词用在印度的国情下却有点别扭。
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那些年收入超过50万卢比(大约是1万美元)的家庭占总人口还不到10%,这意味着在印度,所谓“中产”无论在物质还是理念层面,其实指的都是精英群体。印度的经济结构调整以这个新兴阶层的购买力为中心,这种调整引起了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而受害者多为农村地区的穷人,这些人的数量大大超过中产阶级,其中很多人的年收入不过500美元左右。所以我们需要有个很重要的意识,即印度中产的利益并不是低调或无害的。“资产阶级”或“布尔乔亚”才能更精确地描述他们的状况,而实际上我有时也使用这些词。与此同时,许多人之所以自认为是“中产阶级”,是因为他们发现这个词带着“努力工作”“对社会有建设性”的意味,也因为他们希望把自己与另外一个更小的精英团体区别开来,那个团体远比他们更富有、更有权力。中产阶级认为这些政要和商界大亨自私、鲁莽,并且从根本上对社会是有破坏性的。这两种团体间的区别也很大,所以我基本上以常用的“中产阶级”和“精英”来指称他们,即使这些“中产阶级”根本不是真正处于社会的“中层”。
* 全书作者使用的卢比对美元汇率为1卢比约2美分,这是2012年初的汇率。同时期1卢比约人民币1角2分,即10万卢比约1.2万元人民币。因汇率随时变动,本书未保留原书的美元参照。——本书脚注如无特别说明皆为编注
† 依2012年的汇率,1000万卢比约120万元人民币。
‡ 本书中,由于lakh和crore在中文中没有约定俗成的译法,难以保留印度用法,所以本书中lakh将直接计算为“10万”,crore将直接计算为“1000万”。——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