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关系的创新之路[1]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和一种职业在全球已有120年的历史,在中国也有近4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公共关系已成为全球公共关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公共关系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共关系是因变量而非自变量,需要根据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视野创新,融入社会主旋律
公共关系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当年艾维·李首创公关职业化,就是因为巴纳姆时代“凡宣传皆好事”的舆情操弄而产生“揭丑运动”,企业、社会组织需要通过公关,倡导“讲真话”而重塑形象,优化生存环境。100年前爱德华·伯内斯将其提升为一门科学,从卡特利普和森特“双向对称公关模式”,到格鲁尼格当代公关理论体系的成形,无一不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传媒的演进同步,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科技巨变、社会进步、文化更新,为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从最简单的接待礼仪与国际接轨,到顺应市场竞争的策略创新与形象战略,从关注软实力、内求团结与外求发展,到借势造势的大型公关活动策划,从引进学习国外的理论案例,到将中国公关理论案例全面推广到全球,几十年间,中国公关从蹒跚学步到中流砥柱,无不是在视野创新中成长完成的。
过往的岁月中,我们经历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成立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上合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申博成功,以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新发展理念等,正是在这样融入社会主旋律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公关事业不断成长,生根开花结果,取得新的突破与业绩。
今天,中国公关又面临诸多全新的课题。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精准扶贫后的全面乡村振兴,抗疫常态化背景下的稳经济、保就业,逆全球化日益喧嚣背景下的新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原创科技与核心竞争力,共同富裕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Z世代消费迭代与市场新格局,新媒体、融媒体与私域流量等,都给中国公关界提出了全新的课题,需要理论诠释与实践指引,需要破题、解题给出答案,需要发挥公关特有的力量与作用。这是中国公关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也是中国公关进一步发展创新的重要抓手与大显身手的历史舞台。
只有通过视野创新,融入社会主旋律,才能使公关有更大的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市场,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技术创新,引进科技新手段
传统公关的兴起,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四大媒体的发展同步。同样,最早的一批公关从业者和研究者中,媒体人一直是重要的力量。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于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科技、移动互联逐步成为公关的主导技术支持与传播手段。
在20世纪80年代做公关策划与公关活动时,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去做问卷、访谈、田野调查、同行走访,所取得的信息依然碎片化,抽样误差很难避免。同样,媒体传播滞后,媒体资源稀缺,成本高,运作过程完全不可控,效果评估更是依赖经验,或者以销量论成败。
大数据与云计算给公关带来了诸多便利。数据清晰完整,数据链系统化,因果关系清晰,例如人流量热力图、热词分布等都一目了然。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第一届国际公共关系论坛就定名为“大数据时代的公共关系”,我与《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有过对话,他的一种说法我很认可,他认为大数据就好像把一幅幅照片做动态展示,当达到每秒24张时,动作就连贯了,就成了电影。于是消费倾向、购买选择、场所热度、知名度、美誉度、评价偏好、效果评估,变得全面、系统、可靠、清晰。公关价值的评定,变得非常容易。
而人工智能、VR、移动互联、私域流量、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为公关提供了太多的路径选择。去中心化,完全同步共享,无障碍互动,传播者与受众界域模糊,甚至众创、众筹,颠覆了过去的许多经典传播模型。这是对公关的挑战,更是给予公关新的机遇。
媒体进展同样如此,从门户网站主导,到电子商务平台、视频网站、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等各领风骚、并驾齐驱,与新生代消费人群逐渐成为主流消费者同步,媒体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新格局已经成形。
元宇宙等一系列新的载体,NFT(非同质化代币)等新的市场手段与运营工具,更为公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传统公关手段提出了全面挑战。如果不去拥抱、适应新技术与新手段,那么公关将失去生命力,其价值和影响力也会日益式微。
三、人才创新,融合多元新格局
中国从1985年深圳大学试办公关专业,到1990年中山大学正式开办公关专业,再到硕士、博士层次教育全面铺开,一段时间,公关教育火遍全国。而如今正式开办公关专业的院校只有几十所,有人说这是低谷,我认为这是理性,是科学与成熟,是一种进步。
未来的公关教育应该是专业精小、通识普及,即正式开设公关专业的学校不必太多。而公关课应该成为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通识课程,公关知识是当今社会的必备素养。
同样,未来公关公司与公关部的人才构成应该多元化。有公关专业的毕业生,也有科学管理、传播、文化创意、广告、设计、法律、金融、会展、心理等专业的人才,更应该有技术、产品、研发等专业人才。这种结构远比单一公关专业的人才群来得更优秀,更有适应力。
公关学科的特点是“内核小、外延大”,即作为公关本体学科的知识核心比较小,但相关学科的关联性非常大。在当今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要一个人、几个人来包容精通所有外延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只能通过人才团队互补的方式完成知识面的覆盖。
这便要求公关学科及团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很大的包容度,唯有如此,公关学科和团队才能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履行好公关职责,才能有竞争力和社会价值。
视野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只是中国公关创新实践中的一部分。中国公关创新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变是不变的法则,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是保持生命力的不二法则。
2022年云南野象的迁徙为中国做了一次极好的国家公关,全球媒体高度关注,持续跟踪,热点不断,好评如潮。这次事件带给我们诸多启发。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消费者与受众、新的关注点、新的理念与思维,中国公关必须有新的视野、新的技术、新的人才体系、新的创意方式、新的事件载体,方能有新的建树,产生新的价值,取得新的成就。
[1] 本文作者:余明阳,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