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捡到曹魏江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9章 襄阳蔡氏

东吴建业,议事厅内。

周瑜面前桌案上展开一幅详尽的荆州舆图,他审视着荆州山川地形,手指在上面不时地指画着什么。

孙权端坐主位,眉宇间隐含忧虑,心事重重。

周瑜转身面向孙权,声音有力:“主公,探子来报,而今虽不知荆州兵力人数,但见其每日粮草消耗,应不足十万之数。”

孙权抬头,目光与周瑜相交,声如洪钟:“公瑾,你意欲何为?”

周瑜步至孙权前,语气中带着迫切:“现曹操主力大军不在,曹植小儿虽有小智,然终究意文人公子,听闻不日将赶往襄阳,此时若命意一队精锐随我奇袭江陵,直取荆州牧府,号令荆州水师,我等未必没有把握一举夺回荆州。”

孙权沉吟片刻,手指轻叩扶手,缓缓而言:“赤壁之战前,张昭等人曾劝我降曹,其心叵测。今我方军心尚且未稳,不宜轻启战端。”

周瑜眼中掠过忧虑之色,他深知孙权所虑:“主公,张昭忠诚可鉴,不过谨慎而已。”

孙权微微点头,他的目光转向鲁肃:“子敬,你以为如何?”

鲁肃沉声道:“主公,张昭等人之言,虽在战前动摇军心,然若赤壁之战我们胜了,他们必会以惑乱军心被诛。如今败了,主公反而不能明面动他们,此乃权宜之计。”

自赤壁之战后,张昭等人就给了一干闲职,大有明升暗贬之意。

周瑜低声道:“主公,若担心内心不稳,恐泄露军情,那瑜可在军中以操练水师之名调动兵将,实则私下准备奇袭,您以为何?”

孙权沉思片刻,方才开口:“亦可,公瑾,待你归来,我们再行决议如何处置张昭等人。”

周瑜目光一亮:“主公英明,瑜必不负所托。”

*

荆州境内,亦是不太平。

蔡长史在马谡的命令下,受了三十大板,被无情地丢于蔡氏族祠门前。他气息奄奄,衣衫褴褛,血迹斑斑,躺在地上,随着微弱的呼吸,身体微微颤抖。这一幕引起了周围人群的围观,他们低声议论着。

“昔日作威作福,今朝落得如此田地。”一百姓摇头叹道。

“听闻是州牧大人亲自下令,可这蔡氏……到底是轻易动不得的。”另一人低声附和。

蔡氏族祠的门房见此情形,急忙奔入祠堂,向族长蔡瑁禀报:“族长,大事不妙,牧府的长史他……”

“何事如此慌张?”蔡瑁皱眉,不悦地打断门房。

门房喘息未定,将所发生之事一五一十地告知蔡瑁。

蔡瑁的脸色逐渐阴沉,他起身,在书房内踱步,思索对策:“曹植意欲何为?他难道不知我与孟德的深厚关系?”

旁侧的谋士轻声劝解:“族长,这曹植才名天下,正是年轻气盛之时,或欲借此立威。”

蔡瑁心思百转,转了转眼睛,才对门房吩咐:“先将那无用之人处理,行事要低调。”

“族长,曹植如此行事,实在欺人太甚。”蔡瑁的族弟蔡和不满地道。

蔡瑁挥手止住蔡和:“曹植乃丞相之子,我蔡氏虽在荆州根深蒂固,却不可与丞相为敌。”

蔡和面露不甘:“族长,我们难道只能忍气吞声?”

蔡瑁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忍气吞声?非也,我蔡氏自有生存之道。曹植也并非不讲情面,照理说这长史是州牧的家臣,他若真不顾及,自行处理了便是。然,他还是留了这人一条性命。我虽不深知曹植此子,但对于孟德,我却是了解的。若非有过人之处,孟德怎会将他独自留在江南?”

蔡和的眉头微蹙,他不解地问:“既曹相如此安排,那我们该如何是好?”

蔡瑁走到案前,抬眸看了蔡和一眼,心下略略失望:“不急,我将设宴,请曹植大人过府一叙。”

蔡和的脸上露出了然之色,“我将亲自安排此事,确保宴会顺利进行。”

“蔡和,务必要万无一失,表明我蔡氏,自是丞相的助力。”蔡瑁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他的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方,似乎在思索着更深的计策。

*

曹植与崔琰正于牧府内商议荆州政务,忽有侍从匆匆而入,手中捧着一份精致的请帖。

“大人,襄阳蔡氏族长派人送来请帖,邀您与崔先生赴宴。”侍从的声音恭敬而清晰。

曹植接过请帖,目光在请帖上扫过,嘴角泛起一丝玩味的笑意:“我还想着这两天,也该有回音了。”

崔琰此时刚得知处理蔡氏长史之事,虽然觉得此行有些冒进,却也暗叹曹植决断,见此请帖,眉头微蹙:“公子,恐怕蔡瑁此次宴请,兴师问罪之意更甚。”

曹植摆了摆手,笑容中带着一丝深意:“叔父不必担心。蔡瑁是个知轻重的。这宴会,我们不仅要去,还要去得风光。”

崔琰微微颔首,“我会准备一份厚礼,以示对蔡氏的尊重。”

“有劳叔父。”

崔琰领命而去,曹植则收起手中的朝报。

蔡瑁此人与曹操关系匪浅,若不是贪得无厌,奢靡成性,也不会落得个后世轻视的下场。可若能善用蔡家,对于稳定江南局势,无疑是一着妙棋。

“蔡家,马家……”曹植喃喃自语,心中已有计较,面上笑容更盛。

*

邺城,丞相府书房内,曹操面前摆放着两份来自荆州的奏章。

烛光摇曳映衬下,他的面色明暗不定。

虽是曹植的提议让他眼前一亮,但事关天下,他也前后思忖良多。

“子建,确有几分眼光。这衙署借贷之法,适于长久治之,对军费却帮助无多。取缔旌表,整顿风气,却是治本之策。”

说着,曹操将奏章递给一旁端坐的谋士程昱。

程昱小心接过,阅览着奏章内容,“子建公子的提议,有理有据,进退有度,果真是大不相同了。”

闻言,曹操面带笑意。视线再次落在奏章上:“至于这军民屯田制,倒是颇具远见。倒也并无不可,他既是一州为治,我自当予他权力,允了。”

“丞相,恕在下直言,子建公子的这些提议,无疑是在治政上下了一番功夫。而大公子所提的摸金之法,虽能解燃眉之急,相比之下,却立见高低。”

曹操抬手,打断了程昱的话:“子桓的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在这乱世之中,也有其必要。不过,子建的确更有远见。一为救急,一为治国,不可同日而语。”

程昱见曹操心中已有决议,便不再进言。

曹操这才看向台上的一封家书,这是随着奏章一同送往邺城的,曹植亲笔。想来是问候他与卞夫人双亲的,这孩子素来有心,曹操眉宇间又柔和了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