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万古流芳
锦官城外,人群熙熙攘攘。
只见城墙前,一块巨石横陈,其形状奇特,竟与荆州地图有几分相似。工匠们正忙碌着,将铁水浇筑于巨石与城墙之间,使之融为一体。
曹植站在城墙之上,衣袂飘飘,声音洪亮:“诸位,此石乃天赐之物,其形与我荆州之地无二,故不远千里运至此,与城墙共铸,以示天地之合。我命工匠于石上刻下‘英豪碑’三字,意在铭记我荆州英豪,上下一心,万古流芳!”
他的目光炽热,注视着下方的人群:“此碑将成我荆州子民共同之记忆,亦是诸位对这座城池贡献之象征。今日欢迎诸位纳捐,以助锦官城之发展。诸位放心!纳捐不在乎金银之多寡,而在心意之诚。按纳捐顺序,会将捐助者家族之名刻于石上,以示荣耀!”
城下,人群议论纷纷,有的点头称赞,有的则低声非议。
“这曹大人莫不是穷疯了?竟想出此等法子来敛财。”
“就是,这石头虽奇,但与我等有何干系?我若是找个大汉地图的石头,难不成还能当......咳,难道刻个名字就能流芳百世?”
曹植站在城墙上,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更加激昂:“诸位,荆州之繁荣,锦官城之昌盛,非一人之力可成,需我等共同努力。今日之纳捐,非为曹植一人,而是为了荆州之未来,为了子孙后代之福祉。凡纳捐者,其名将与荆州同在!其精神将激励后人,共创辉煌!”
“大人!”负责登记造册的官员手持笔札,面带喜色,高声宣道:“大人,襄阳蔡氏已率先响应号召,慷慨解囊,纳捐了一百万钱!”其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
曹植闻言,颔首微笑,面露赞许之色:“蔡氏此举,堪称表率。彼之慷慨将被后人铭记,其家族之名将会被镌刻于纳捐碑最显眼之处,以供世人瞻仰!”
“所纳之捐,我将公开贴出告示,每一笔费用的花销也由官署登记造册,抄本可供锦官城民众查阅。我相信,最终将有一整面墙的功绩榜,会成为锦官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称赞。如今蔡家已挑头,且曹植承诺公之于众,人们也动了心,开始踊跃纳捐。
甚至生怕晚了一步便要被其他家族踩在头上一般。
虽然曹植一直再说纳捐不限金额大小,可捐款一事,一旦开始,便难免生出攀比之心。
一位身着锦衣的富商,面带傲色,大声宣布:“我等虽不及蔡氏之财力,但也愿捐出五十万钱,以表对荆州之忠心。”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挑战之意,目光在人群中扫过,似乎在寻找下一个对手。
“我虽财力有限,但亦愿捐出全部积蓄,以助锦官城。”一位书生模样的青年声音不高,目中赤诚十分耀眼。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纳捐之列,城墙下,气氛愈发热烈。世家与商贾们互相攀比,百姓们也纷纷解囊,场面蔚为壮观。
纳捐碑下,工匠们细心雕琢,一凿一划间记录着各家名号。
襄阳蔡氏之名,因其纳捐名次第一,被镌刻于碑顶,其下则按捐赠之序,依次排列着其他家族之名,颂扬着每一位捐赠者的慷慨与热忱。
阳光洒落,碑上字迹在金辉中逐渐清晰。
那些曾在捐赠之初心怀忐忑,甚至懊悔一时冲动的捐赠者,当目睹自己的名字与蔡氏等显赫家族并列于石碑之上,熠熠生辉,心中的疑虑与悔意顿时化为乌有。
更有甚者,暗自思量,若能早些捐赠,哪怕只是微薄之资,也能让自己家族名号高居榜首,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然而悔之晚矣,只得感慨:“以往只知蔡氏为士族大家,如今看来,单论目光之长远,实至名归。”
*
州牧府内,烛火摇曳。
曹植、高柔、荀恽三人围坐于内堂,面前竹简堆成小山,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日之内纳捐的详细数目。侍从们轻手轻脚,穿梭于室内,将最后一卷账簿恭敬呈上。三人脸上皆带着满意的笑容,目光在账簿间流转。
曹植轻抚着案上的账簿:“今日之成果,确实出乎我等所料,此乃荆州百姓慷慨解囊之功。”
“大人。此笔款项,足以支撑我荆州诸多建设项目,城墙修葺、河道疏浚、房屋扩建……皆指日可待。”高柔翻阅着账簿,只觉得自己嘴角控制不住上翘。
荀恽则在一旁细细核算,点头赞同:“此乃民心所向,众志成城。有了这笔钱,不仅可以大展拳脚,更可为我锦官城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侍从们端上茶水,三人举杯相庆,茶香四溢,如同他们此刻的心情。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曹植感慨道,“有了百姓的支持,我荆州何愁不兴?”
高柔与荀恽不由自主的看向对方,心中暗道:那不还得是你曹子建下的套吗?当然此话只能心中悄悄腹诽。
见他二人无语,曹植也猜到他们在想何事,干笑两声:“自然,百姓的支持也需要一些引导。”
高柔与荀恽收敛神色,起身向曹植施礼:“大人,今日之事,必将成为荆州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曹植将二人搀扶起来,目光在他们身上扫过:“此笔款项,不仅要用于城池建设,更要为锦官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魏锦之业,养蚕之术,皆需投入重金,方可见效。”
“正是。锦官城之繁荣,需以商贸为支撑,魏锦之名,必能远播四海,吸引天下商贾云集。”高柔点头。
荀恽补充道:“养蚕之术,若为锦官城之根本。需请襄阳选派得力之人,前来教授养蚕、缫丝,织造之法。方可保证丝织业长盛不衰。”
“甚善,此时我来安排。”曹植颔首。
荀恽与高柔步出州牧府,正欲连夜返回锦官城,却于门口巧遇钟会与陈群。四人相互施礼,随即寒暄数语,话题不由自主地转至曹植。
荀恽面带敬意,率先开口:“州牧大人今日之举,实在令人钦佩。纳捐碑之事,不仅凝聚了民心,更为锦官城的建设筹集了充裕的资金。”
高柔点头附和,眼中流露出深思之色:“大人确是高瞻远瞩。其眼光和手腕,远非常人所能及。”
钟会眉宇间带着几分艳羡:“羡慕二位大人如今已有建树,我这来荆州还未曾有所施展之机。不过如今得曹大人风采,方知何为英雄。胸怀若谷,智谋深远,令人心悦诚服。”
高柔听着众人的议论,心中感慨万千。回想起荀攸曾对他提及曹植的种种,那时他尚存疑虑,如今看来,荀攸诚不欺他。曹植不仅才华横溢,其政治手腕更是远在曹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