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4章 嫌疑
“今天是立夏,正是万物生长时节,估计也是暗合了天地阴阳的道理,百字碑里说了,阴阳生复返,普化一声雷,观天象而悟道……”
李岩用书中看来的知识解释着自己今日在江边顿悟,突破灵台境,踏入丹田境的事情。
大宣王朝使用的历法是阴阳历,几乎历朝历代使用的都是这套历法,和李岩所熟知的农历没什么区别。
下着大雨,哪都去不成,李岩也没打算出去,盘膝坐在床上细细体会着自身的变化,以及脑中百字碑的信息。
踏入“丹田境”,他总算是参悟了一些奥妙,其中就包括脑中手抄本的秘密。
自己买来的之所以是手抄本,是因为这一百个字原本是刻在碑文上,被人拓印下来。
是传说中的神仙“纯阳剑仙”的心法,名字就叫做《百字碑》。
原本一共二十句话,一百个字,但手抄本中表面上是这些,实际包含了许许多多别人的理解、注释,修炼心得。
也难怪前身拿到书之后就变傻了,不是之前认为的信息太多脑袋装不下,而是大量的知识一股脑涌进来,通俗的话来说,大脑宕机了。
这种自带攻略的功法,李岩前世没少看小说,也见都没见过。
有了前人修炼的各种理解,李岩后续修炼起来能够省走很多弯路,唯一可惜的是这其中并不包含法术,阵法,招式一类,只有一些基础的境界提升后的变化。
没有法术招式,李岩就像个移动电源,可以简单粗暴地用来放电,但这太过简单粗暴。
法术就相当于各种各样的电器,能够将电量加以应用,达成各种不可思议的功效、能力。
杜连松的书里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而且由于普通人对修道之人的境界没有明确认知,书中记载的各种神仙使用的法术也是五花八门,导致李岩也无法分清哪对哪。
常见的记载有关于五行方面的法术,但不知道是记载有问题还是什么原因,一个神仙可能在这个故事中呼风唤雨,在另外一个故事中除了驭使走兽,就没别的本事了。
倒是那些“百科”类的书籍没这方面错误,可能在前朝皇帝收集整理这些书的时候,因为同时还要大肆搜集天材地宝的缘故,对于这方面尤为慎重。
“没有法术不要紧,有机会碰到了就学,碰不到就靠着前人们的攻略稳扎稳打,大不了走力大砖飞的路子,电流高了,也是可以打死人的。”
李岩打算这段时间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自己练出或者悟出什么招式出来。
哪怕是悟不出来也不要紧,等到五天后拿到长剑,就可以尝试着“剑气外放”,如同刚才的拳风一般。
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斩杀镇外大妖也就更多了一份信心。
李岩盘膝坐在床上,五心朝天,体内并没有小说中的“仙气”“真元”等东西流淌,而是精气神凝聚成一个点,如黑洞一般不断吸引着天地精气。
精气存于丹田,如一汪死水,动也不动。
脑中的《百字碑》附带攻略的好处这就体现出来了,精气不动是正常情况,出现动荡反而要糟。
得等到下一个境界“凝神聚气”,才是将精气神投入丹田,让死水变为活水的时候。
“意守丹田”境,本就是在‘灵台境’做到灵台通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气沉丹田,精气神不散。
外面大雨磅礴,万物生长。
“刚才自己在泡澡时,貌似听到外面护院说凶手已经自尽了?”
凶手自尽,李岩许多想问的问题都问不了,其中就有一个看似没什么毛病,实际却有些漏洞的问题:
当时窃贼何荣说毒药是他的同伙给他的,事后追查凶手的时候,也安排护院去各药铺打听,确实是有人买了“天仙子”毒药。
问题就出在这毒药上,虽然于庆钟当时看似无意地说了一句是常见的蒙汗药,解释了护院们飞快就从身上掏出解药的事情。
疑点一,常见的毒药不止这一种,刚好当天晚上,所有人都备好了“天仙子”的解药?
疑点二,发现老王和老孔的尸体后,李岩特地查看了尸体的褡裢和怀中,并没有发现解药被水打湿后,黏糊糊的痕迹。
理论上来说,这种面糊状的解药,即使在水中化掉,也多少会在衣服上留下痕迹,可惜并没有。
疑点三,自己遇袭的两个时间有问题,前身痴傻了整整十年,都没有人来行窃、行凶,自己刚穿越过来的第二天就接连发生这样的事情。
要说穿越前和穿越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肯定是自己的言行举止,前者痴痴傻傻,后者与常人无异。
疑点四,静水镇外有大妖,这事情还是于庆钟亲自告诉自己的,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
但窃贼何荣被抓住的第二天,同样是于庆钟亲自告诉自己,何荣已经被押送镇署,充军发配。
上哪充军发配去?镇子都与世隔绝了。
李岩前世是个钓鱼佬,作为萌新的时候没少被老油子忽悠,比如用轻杆挂土豆,比如斑点鱼线可以隐形,时间长了难免变得多疑。
四个疑点,李岩早就在心里复盘过许多遍,如今随着“凶手已经自尽”这句话从护院口中说出,似乎不经意间让他听到,而不是从于庆钟口中汇报出来,他几乎已经可以肯定一件事情了:
管家有问题!
李老爷子死了一年了,自己穿越过来之前痴傻的那段时间,足够于庆钟将剩下的三百多两银子全部吃下。
没吃,说明他的胃口不在这里,那具体胃口在什么地方,也就不言而喻:
自己八岁那年买下来的“秘法”,也就是如今存在脑中牢牢记住的《百字碑》!
“管家从李老爷子死后,三个姐姐离开静水镇就开始搜寻《百字碑》,可惜这东西早就在自己脑子里存着,自然是找不到。”
“嗯,记忆中二姐是武道高手,起码比现在的自己要高很多,带着另外两个姐姐离开静水镇应该问题不大,可惜把我丢这了,也对,当时的自己只是个累赘,在静水镇安度余生才是个不错的选择。”
“……身为管家,于庆钟肯定没法亲自逼问,不过记忆中确实有不少次貌似无意地提到《百字碑》,可惜前身痴傻,肯定没有告诉他,于是雇了凶手……凶手是外地人?我看不一定。”
面孔当地人没见过,不代表就是突然从外面进来的人。
镇署的镇守使,镇抚,都尉,兵马使,以及其他许多文职,官兵都是外地来的,在这里面找一个鲜少露面的人简直不要太容易。
“凶手八成是于庆钟找来的,凶手自尽,八成也是镇署,或者于庆钟另找人下的手……那个窃贼何荣应该是被凶手外包出去的倒霉蛋,不然也不会在屋子里磨磨唧唧,翻箱倒柜找半天。”
“不过应该打过招呼,起码于庆钟知道此事,所以才会提前备好解药。”
“至于何荣的早年被‘仙人’带走,又丢了出来的经历确有此事,但应该和这事情没关系,只是单纯的被利用了,也显得入室行窃的理由非常恰当,经得起盘问。”
“护院们应该不知情,拼死拦住凶手的老王和老孔确确实实是想保护自己,毕竟都家有老小,不可能拿这个开玩笑。”
思路越发清晰,大雨已经停歇,李岩起身走到院中,坐在了亦步亦趋跟来的小芹搬来的交椅上,喊了一声:
“于叔。”
没有确定之前,嫌疑再多那也是“嫌疑人”,表面功夫李岩还是会做的。
“四爷!”
于庆钟似乎早就在等着李岩喊他,此时慌忙走了过来:
“四爷,凶手已经自尽,尸首已经丢弃镇外,您总算能放下心来了。”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五天之后,就是一个月一次的‘上供’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