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中医药文化](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75/51661975/b_51661975.jpg)
第一节 文献中的桐君
桐君被认为是黄帝时代的人物,又是浙江桐庐早期的隐者。然而由于上古时期文献缺乏,后世说法又颇为零散,且有不一致之处,因此对于桐君究竟是什么身份,其生平与经历如何,一直存在疑问。在本节中,首先梳理文献记载中的“桐君”。
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桐君”,其实有三种出处:其一是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医者“桐君”;其二即隐居于桐君山的“桐君”;其三是道教仙人“桐君”。
一、医药文献中的“桐君”
按历代医药文献记载,上古时期的黄帝身边有一位臣子叫桐君。常与雷公并称。
宋代张杲著《医说》称:“桐君者,皇(黄)帝时臣也。”宋代周守忠的《历代名医蒙求》也说:“桐公者,黄帝臣也。”这里“桐公”是指“桐君”。两本书都说到其出处是《本草经序论》。
所谓的《本草经序论》,应该是指南朝梁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的“序录”。但在今所见的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中所保存的此篇“序录”,并无桐君为“黄帝臣”的直接表述,只是说“至乎桐、雷,乃著在篇简”,将桐君与雷公并称,而雷公被公认为黄帝时的臣子,其名字曾见于《素问》,这是古人认为桐君也是黄帝臣子的佐证。后世沿用此说,如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1说:“少师桐君……为黄帝臣。”(注:此处所说的“少师桐君”,以“少师”为桐君封号,以后不少著作亦从此说。但存在争议。明代祭祀中,少师、桐君是两个人,参见第173页的图6-1。)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说:“桐君,黄帝时臣也。”类似的说法历代相沿。兹将主要文献列举如下。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B35D6/3048102480304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jpg?sign=1738959215-T3IbmOMtbwSr0Q8MyOhitbQ3EiPGo0T0-0-70baf8bb7673007e0cccc7e078a60fb3)
图1-1 敦煌卷子《本草经集注》书影/引自学苑出版社2013年郭秀梅《本草集注序录》
南朝宋时谢灵运《山居赋》:
《本草》所载,山泽不一。雷桐是别,和缓是悉。
自注:雷公、桐君,古之采药。
南朝梁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
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但轩辕以前,文字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著在篇简。……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
南朝梁时陶弘景《药总诀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B35D6/3048102480304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2.jpg?sign=1738959215-hFUjYGpJikpauhl8l4RAoonLFiR9dq5i-0-b59cba40b011bb7c2ae32b6aa6079ac2)
图1-2 宋本《医说》桐君小传书影/引自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
上古神农作为《本草》……其后雷公、桐君更增演《本草》。
二家《药对》,广其主治,繁其类族。
南朝梁时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
南宋张杲《医说》:
桐君者,皇(黄)帝时臣也。
南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
桐公者,黄帝臣也。
南宋罗泌《路史》卷14: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B35D6/3048102480304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3.jpg?sign=1738959215-Ojf7YeDYaX8erFdMibI8l8LAWbLdfE4x-0-1206859eed7cb943701c821ff93f6bcf)
图1-3 南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书影/引自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饵,湔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1:
少师桐君:按《本草》序,为黄帝臣,撰《药性》四卷及《采药录》,纪其花叶形色,论其君臣佐使、相须相反,及立方处治寒热之宜,至今传之不泯。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
桐君,黄帝时臣也。
明代杨慎《廿一史弹词注》卷1《总说·西江月》:
神农氏,火纪官,教民耒耜。……作方书,尝百草,救济生灵。(帝遍味草木,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作方书以疗民疾。咨于岐伯,作《内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由是民无夭折,而医道立焉。)
明代张自烈《正字通》“桐”字条:
隋《经籍志》有《桐君药录》,曰黄帝时医师。
明代夏树芳辑、陈继儒校《奇姓通》卷1:
桐君,《圣济总录》:桐君,黄帝时医师。《隋书·经籍志》有《桐君药录》三卷。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269:
丙申,诏修太医院三皇庙,仍厘正祀典。正位以伏羲、神农、黄帝,配位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其从祀僦贷季、天师岐伯、伯高、鬼叟区、俞跗、少俞、少师、桐君、太乙雷公、马师皇十人外,复增伊尹、秦越人、淳于意、张机、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刘完素、张元素、李杲、朱彦修十八人,从祀两庑,牲用太牢,器用笾豆,簠簋以仲春、仲冬上甲日,遣大臣行礼。着为令。
明代陈士元《荒史》卷3《䟽仡本纪》:
(黄帝)于是亲事法宫,观八极而建五常,咨于岐、雷而《内经》作,谨候其时,著之玉版,藏于灵兰之室,演仓谷(出《灵枢经》),推贼曹(出《黄帝元辰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饵,湔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
明代陈士元《荒史》卷5《帝臣列传》中“黄帝臣65人”:
其主医药之臣,则有岐伯、雷公、俞跗、巫彭、桐君凡五人。岐伯、雷公察五气,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穷上下,究寿夭,乃作《内经》,著之玉版,藏于灵兰之室。岐、雷与俞跗又能察明堂,审脉息,演仓谷而握灵枢,推贼曹而慎针灸。巫彭、桐君能处方盄饵,湔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
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卷10《内篇·辨职》的“桐雷”条下说:
旧注:《荒史》:黄帝主医药之臣,有岐伯、雷公、俞跗、巫彭、桐君凡五人。岐伯、雷公作《内经》,桐君能处方盄。按二字连称,《于志宁传》亦有之,见杂述篇注。
清代萧奭《永宪录》:
《物原》云:神农咨于岐伯,作《内经》,命俞跗、岐伯、雷公究息脉,辨药性,制针灸,巫彭、桐君制药丸,至伊尹乃创煎药,秦和(即越人)为医方。
清代王宏翰《古今医史》:
黄帝有熊氏 黄帝,公孙姓。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为诸侯,帝榆罔之代,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者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曰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以土徳王天下,故称黄帝。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帝受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知天体之运行,占斗纲所建,始作甲子。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易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察五气,五运立,洞性命,纪阴阳,咨岐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享天年。其《内经》八十一卷,学者宗之,照如日星焉。
少师桐君 桐君为黄帝臣,少师官名。善识草木性味,定上中下三品药物,为君臣佐使,撰《药性》四卷及《采药录》,纪其花叶形色,论药之相须相反,立方处治寒热之宜,其言散在各书,至今传之不泯。出《本草序》。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B35D6/3048102480304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4.jpg?sign=1738959215-aK6TBjWfwMIMgCBvpBhpnyH7gZspa5iR-0-0857e370e0e2ff14eaa528ae98f6aafc)
图1-4 清抄本《古今医史》中的桐君小传书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古籍珍本集成》2014年影印本
清代吴继志《质问本草》中周天章所作的《题捡(检)挍(校)药品跋语》:
古称炎帝辨百谷,尝百草,方察生民之症;轩辕咨岐伯,命桐君,始开医药之原;遂有《神农本草》三编,《艺文》一录,永传后世。迨梁、唐、宋、明而后,又渐补增药品,古今共合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详矣尽矣!第人非神圣,孰能析草木之毒良?智靡天聪,讵易分繇条之气味?依古以来,名医八百有余家,凡属殊方异域,僻谷深山,土苴形状,物产气色,其间甘苦酸咸辛,燠寒温燥湿,俱各周知其种类,详悉其药性,而所疗医者何病,所主治者何络,厘毫不差,故能著书立说,以传后世焉。
以上文献都提及桐君在黄帝时期对医药的贡献。
二、历代方志中的隐者桐君
在与现浙江桐庐有关的方志文献中,无不记载着桐君在当地的故事。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卷15载:“桐溪有大犄桐树,垂条偃盖,荫数亩,远望似庐,遂谓之桐庐县也。”指出桐庐的得名与一株大桐树有关。在南宋楼钥《攻媿集》的《桐庐县桐君祠记》一文中,不但提到这棵桐树,还记载了“桐君”的故事。文中说:“兹邑以一桐之大,垂邑如庐。古有隐者采药求道于此,或问其姓,则指桐以示之人,因称为桐君。故桐江、桐溪、桐岘皆以此得名。既以为县,又因以名郡焉。”同时又指出:“桐君不知为何人。身既隐,而姓氏竟不传。”[1]
明代嘉靖年间编修的《浙江通志》卷67中,也记载了这一故事:
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识其姓名。相传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县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岘,而山亦以桐君名焉。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B35D6/3048102480304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5.jpg?sign=1738959215-9GxGE6pBLKXI5zaiRCbcYcNScTgjcXcU-0-44ee99e5cf76e84c4be246bd6ad56ab8)
图1-5 明嘉靖《浙江通志》中《桐君传》书影/引自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影印本
根据以上记载,古代桐庐有一株形态独特的大桐树,是该地得名的根本原因。包括那位不知名的隐者,也是指此桐为姓的。不过,如果只有此桐树,恐怕还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关键是有了隐者“桐君”的故事之后,“桐庐”以及一系列带有“桐”字的山水名称才得以被广泛接受。由此可见,“桐君”对桐庐的历史文化影响深远。
但方志中对于桐君的事迹,均语焉不详。北宋元丰年间,县令许由仪开始正式将当地的桐君传说与黄帝时的桐君结合起来,立祠纪念。明以来的地方志书中均立有桐君小传,内容大同小异,详略不等。主要文献列举如下:
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卷42:
桐君采药于桐庐县山,结庐于桐下,人问其姓名,自号桐君。
明代嘉靖《浙江通志》卷67:
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识其姓名。相传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县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岘,而山亦以桐君名焉。或云黄帝时尝与巫彭同处方饵,有《药录》一卷行于世。
明代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卷18:
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详其姓字。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县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岭,而山亦以桐君名焉。或曰黄帝时尝与巫咸同处方饵,未知是否。有《药录》一卷行于世。宋元丰中,县令许由仪访药饵,已失其传,惟山隈有双小桐在,于是立祠山顶,绘像以祀之。
明代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外录卷之1《玄玄·上古〔凡一人〕》:
桐君,不知何许人,尝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映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氏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县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岭,而山亦以桐君名焉。或曰黄帝时尝与巫咸同处方饵,有《药录》一卷。
清《浙江通志》卷201:
桐君 《名胜志》:上古有桐君者,止于今县东二里山隈桐树下,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其山亦曰桐君山。或曰黄帝时尝与巫彭同处方饵,有《药录》一卷行世,久而无传。
清乾隆《桐庐县志》卷12“仙释”类:
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详其姓氏。尝采药于县东山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其人为桐君,而山于以名焉。或曰黄帝时尝与巫咸同处方饵,未知是否。有《药录》一卷行于世。宋元丰中,县令许由仪访药饵,已失其传,惟山隈有双小桐在,于是立祠山顶,绘像以祀之。
清光绪《严州府志》卷22《仙释·上古》:
桐君,不知何许人,亦莫详其姓字。因采药求道,止于桐庐县东山隈桐树下,其桐枝柯偃盖,荫蔽数亩,远望如庐舍。或有问其姓者,则指桐以示之,因名桐君,县为桐庐,江为桐江,溪为桐溪,岭为桐岭,而山亦以桐君名焉。或曰黄帝时尝与巫咸同处方饵,未知是否。著有《药录》一卷行于世,久失其传。宋元丰中,县令许由仪访其书不可得,惟山隈有双小桐在,于是立祠山顶,塑像祀之。
方志所载详略不等,内容基本一致,足见隐者桐君与桐庐的故事已流传一千多年。
三、道教传说中的仙人桐君
古代文献中还有第三个桐君。东晋王嘉《拾遗记》卷7载:“道家云:昔仙人桐君采石,入穴数里,得丹石鸡,舂碎为药,服之者,令人有声气,后天而死。”这一条将桐君称为仙人,并有服石药之事,可能是道教兴起后的说法。对于这个桐君仙人,后世讨论较少,只是反映出桐君和道教炼丹有一定关系。同时,据载《神仙传》中也提到桐君成仙之事。如南宋郑樵《通志略》载:
《神仙传》:桐君为庐,著《药录》,白日升仙。
今本葛洪《神仙传》未见此条。但郑樵所引显然也不是无中生有,说明的确有此类说法。受此影响,浙江方志中的桐君传往往列于“仙释”类中。
此外,桐庐也是道教炼养之士出没的地方。如《晋书·许迈传》载:“许迈,字叔玄……初采药于桐庐县之桓山,饵术涉三年,时欲断谷。以此山近人,不得专一,四面籓之,好道之徒欲相见者,登楼与语,以此为乐。常服气,一气千余息。”所说的“桓山”今不详,或为桐庐县内某处小山。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B35D6/30481024803045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6.jpg?sign=1738959215-HrJ57szYPbheN9kVCYa8LOC324Y3KmQw-0-4673491b78398568e662ea402d8fb0e7)
图1-6 明万历《续修严州府志》书影/引自书目文献出版社《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1991年影印本
四、多元形象的合一
有关桐君的文献记载,最多见于医药类著作和方志类著作。将这两类进行对比,可以看到一个特点,即医药类文献一般只提桐君对医药的贡献,鲜有提及桐君是何地人或去过何地。而方志类,特别是与现浙江桐庐相关的方志,其中关于桐君的文献一般都会介绍他前来采药,并指桐为姓的故事。随着传说文化的演变,这几种桐君记载逐渐合而为一了。
根据记载,在北宋时期人们就开始将黄帝时的“桐君”与桐庐隐者“桐君”视为一人。明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卷5载:“桐君祠,在桐君山顶。宋元丰中,县令许由仪尝访桐君《药录》,已失传。”显然许由仪认为桐庐的桐君正是黄帝时的桐君,故寻访其著作,并立祠纪念。但也有人持审慎态度,如南宋楼钥《桐庐县桐君祠记》并没有记载此说,而是说桐君“不知为何人”。不少地方志文献也是以备存的方式来记载的,如前面提到嘉靖《浙江通志》卷67提到桐君时说:“或云黄帝时尝与巫彭同处方饵,有《药录》一卷行于世。”万历《续修严州府志》卷18也说:“或曰黄帝时尝与巫咸同处方饵,未知是否。”
将两位“桐君”视为同一人的说法,得到时人认同,例如北宋杨翱《题方干旧隐》诗中说:“门横严子濑,壁纪桐君箓。”方干(836—888)为唐时人,后隐居会稽镜湖。杨翱在诗中将方干与严子陵、桐君相联系,视为同一类隐者,而“桐君箓”显然是指传说中的《桐君采药录》。还有北宋词人毛滂《桐君山(邑人呼为小金山桐君所庐也)》诗中说:“众医不识人间病,遗箓谁知药石功。”后一句同样是指著有《桐君采药录》的桐君。说明他们都认为隐居桐庐的桐君即黄帝时期的桐君。逐渐地人们又将道教仙人桐君也视为同一人。如北宋胡宿《过桐庐》诗中说“灵源忽若乘槎到,仙洞还同采药迷”,显然又将桐君视为采药仙人。当然,也只有作为仙人,才能解释“桐君”在不同时空出现的故事。
类似的诗文在后世屡见不鲜,说明桐君形象已由多元归于统一,成为桐庐的地方象征。